令人驚喜的四重奏新勢力《閃耀新勢力—靈魂的共鳴》
5月
18
2018
藝心弦樂四重奏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12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誠品室內樂節」於兩年前(2016)首次舉辦,當時音樂節邀請了世界著名的茱莉亞弦樂四重奏團以及國內一組優秀的弦樂四重奏共襄盛舉,從此開始了國內外弦樂四重奏團隊共同響應的模式,藉由此音樂節,除了讓更多台灣民眾親近國外優秀的室內樂團外,也能夠讓台灣的弦樂四重奏團體多了一個演出的機會,在一個效果相當不錯的演奏廳,相互切磋、學習,無疑的能夠幫助台灣這個室內樂演出仍相當貧乏的環境。室內樂在台灣無法成功盛行的原因,牽扯到了許多的面向與問題,台灣民眾普遍喜歡大型管弦樂團、大部頭式的交響樂作品,而不太懂得欣賞室內樂這樣較為靜態、精緻細膩的音樂藝術,這是最棘手的問題。然而令筆者相當驚喜的是五月十二日於誠品表演廳演出的藝心弦樂四重奏團,這是個團員均相當年輕、四位演出者間有著相當好的默契,無疑的這是要將室內樂演奏的出色、吸引人的第一條件。

藝心弦樂四重奏的四位演奏家均為TC(Taiwan Connection)團員,其中除大提琴外,其餘演奏者同時是北市交(TSO)演奏員,透過長期以來多次共同合奏的經驗,使得藝心弦樂四重奏的合奏細膩度相當高,透過排練時對於不同詮釋觀點的充分討論,得以讓演出的當下呈現方向一致、音樂統一的處理。當晚開場的海頓G大調第六十號弦樂四重奏,作品76-1(Haydn:String Quartet No. 60 in G major, Op. 76 No. 1, Hob III:75)最讓筆者感到驚艷,第一樂章由大提琴開始的第一主題,連弓與跳音之間做了清楚的區隔,短短五個小節卻將音樂處理的一點都不含糊,之後中提琴、第二小提琴與第一小提琴接續著這樣的處理方式而彼此交織著。整個第一樂章被處理的相當細緻,透過誠品表演廳良好的音響效果,讓聽者得以將音樂的細節聽得很清楚。第一樂章中有四個聲部平行八度演奏分解和絃的片段,這個地方對於團員的音準要求極高,當晚藝心絃樂四重奏可說是演奏的行雲流水,快速的平行八度都沒有音準上的失誤。海頓的音樂看似相當簡單,沒有炫耀技巧的樂段,規規矩矩的音樂鋪展卻相當難將它演奏的精彩、吸引人,藝心弦樂四重奏卻能夠充分的駕馭這首作品,音樂在十六條弦上奔馳、跳躍著,令人聽得相當過癮。

整體而論,藝心弦樂四重奏的音色漂亮、著重細節,但是或許有些地方還能有更好的進步空間。上半場的第二首樂曲蕭士塔高維契升f小調第七號弦樂四重奏(D. Shostakovich: String Quartet No. 7 in f sharp minor, Op. 108),藝心弦樂四重奏的演奏中規中矩,較複雜的節拍與音程、音響效果大致上都成功的演奏出來了,不過卻顯得有些過於小心翼翼,步步為營的謹慎卻犧牲了音樂上的收放自如、生動靈活,筆者認為若能在如此優異的演奏基礎上確立鮮明的音樂個性,或許更能突顯出蕭士塔高維契的音樂語言,那是有些諷刺、詭譎,著重對比的。

整場演出的重頭戲應是下半場的舒伯特第十四號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F. Schubert: String Quartet No. 14 in d minor, D.810, Death and the Maiden),這首樂曲相當知名,甚至可說是弦樂四重奏的代表曲目之一。藝心弦樂四重奏將第一樂章開頭的樂句做比較短促的處理,前兩個小節著名的「三連音」音型的結尾被處理的較為乾淨俐落。可惜的是在整首樂曲中開始出現音準上的問題,最嚴重的莫過於第二樂章的大提琴聲部。第二樂章是整首弦樂四重奏的關鍵,也是與同名藝術歌曲旋律最有直接關聯的一個樂章,然而這個樂章卻被演奏得有些零散,各段音樂缺少了銜接而有些生硬,舒伯特內省式、既甜美又憂傷的旋律在這裡顯得有些舒展不開,相當可惜。

整首弦樂四重奏一路演奏下去,筆者感受到穩定性有些難以維持,到第四樂章其音樂的精緻性、細膩度已較第一首的海頓有著明顯的差別,小提琴高音域的音準以及細節的表現都有些不清楚了。筆者相當希望藝心弦樂四重奏能夠再次演出這部作品,相信重複的演奏能夠使得音樂有著更精彩的處理,尤其像這樣的經典作品是值得拿來磨練、重塑的。筆者很高興藝心弦樂四重奏團能夠參與此次誠品音樂節的演出,也希望他們在日後能有更多的演出機會,整體來說這是個潛力十足,具有活力的年輕弦樂四重奏團,筆者以為樂團的下一步或許是要能建立屬於該團特有的聲音或是音樂處理,也就是先前筆者提到的一個樂團「個性」的確立。如何從閃耀的新勢力,慢慢淬鍊到與聽眾的靈魂共鳴,是需要一些時間的。

《閃耀新勢力—靈魂的共鳴》

演出|藝心弦樂四重奏
時間|2018/05/12 19:30
地點|誠品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