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內在自我的敘事之旅《2017鈕扣計畫》
7月
13
2017
鈕扣計畫(林政億 攝,何曉玫MeimageDance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7次瀏覽
林亞璇(表演藝術工作者)

自2011年起,何曉玫Meimage舞團便以「鈕扣計畫」為題,召集旅外舞者回國創作及演出。今年,鈕扣計畫邁入第七年,邀請董柏霖、劉奕伶、凃力元、Jan Spot四位舞者,透過該者各異其趣的創作內涵,迎來一次跨國際/跨國界,卻又直截回歸內在自我的敘事之旅。

本次演出由三支舞碼組成,董柏霖以獨舞《為什麼他要離開》開場。在視覺之前,幽微卻撫慰人心的歌聲和吉他伴奏,率先觸動觀者的聽覺之感。「舞者想說什麼?」,在探問及靜默聆聽中,為後續的視覺想像進行了舖續,連結「婚姻平權」、「同志」、「基本人權」等關鍵字,乃近年來由不同他者奮力爭取,一種人人應然俱有,但在人類社會從來不是必然被賦予及承認的權利。

隨著舞者放下吉他,背景音樂繼續延展,歌詞大意是:如果要和別人不一樣,就要更努力。這樣的努力,也化為董柏霖獨舞中的溫柔基調。汲取自不同他者和己身的生命經驗,化為肢體上的優雅與泰然,就算是衝撞或抵抗之姿,觀者也能清楚感受,舞者並非是消極自溺的困獸之鬥,而是一種從容堅定的「理當如是」,不論是對於權利的爭取、包容異於自身的他者,甚或是奮鬥過程中面對衝撞的必然,都應理當如是地,勇敢前進。

第二支舞碼,是劉奕伶的《更》。這支表現女性與社會價值拉鋸的作品,舞者首先以「光頭」形象令人耳目一振。舞序,身穿連身洋裝的舞者,輕輕哼著歌走向舞台燈光聚焦之處,然而一旦踩上,燈光卻驟然消逝轉向他處,歷經兩次來回挫敗,舞者終於在第三次假以強而有力的肢體動作,展現其不服輸的意志。這樣深刻又寫實的開場,或可比擬許多女性在生命進程中撞見「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之際,所採取的應變及抵抗姿態。

然而,即便試圖抗衡,舞者仍不時交雜展現具女性特質及身體曲線的嫵媚之感,以及另一極端之搥胸、比中指、咬腳趾等強硬姿態,隱喻女性的「生存手段」不只一套,而是需要多方混用且夾縫求生。此外,從舞碼開始到結束,劉奕伶共換了三套衣服,從第一套洋裝及高跟鞋,至第二、三套不同材質的上衣、長褲,呈現女性面對外在他者和自我的差異形象,例如:在更換第二套之後,舞者流露出較為輕鬆自若的態度,並運用柔軟的地板動作加以表現,與身穿第一套服裝顯示的挫敗和不平衡有一清楚區別。

第三支舞碼,由凃力元、Jan Spot呈現雙人舞《It Takes Two to Tango》。這支舞碼的關注焦點明確,直截落在兩舞者共同撐起一組咖啡杯盤上。關係的隱喻,引領觀者欣賞該舞作時有機會思考,「什麼樣的信任及互動方式,才不致讓杯盤碎落?」隨著兩舞者變換不同舞姿及身段,或競相追逐、或模擬一人操偶一人飾偶,或兩人席地而坐相視而笑,杯盤最後還是在兩人相互推進中,匡噹掉落。這個令人有些詫異的結尾,或許說明了關係的多元變貌。然而,正是這樣的變貌,帶來各種可能及能動性,如同本屆的鈕扣計畫,為觀者打開了一道新異視野。

《2017鈕扣計畫》

演出|何曉玫Meimage舞團
時間|2017/07/01 19:30
地點|宜蘭中興文化創意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動作包括舉中指、轉動食指、摸右胸、拍打臀部、手背滑動於臀部、咬腳趾等等,看來都有女性爭取自主,設法讓自己出頭的意涵。當劉奕伶擦掉口紅,脫掉高跟鞋時,身體獲得的解放應該只有受過類似束縛的人才能深深體會。(戴君安)
7月
03
2017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