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外舞者的跨步之作《2017鈕扣計畫》
7月
03
2017
2017鈕扣計畫(林政億 攝,何曉玫MeimageDance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1次瀏覽
戴君安(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邁入第七屆的「鈕扣計畫」由三位編舞家呈現旅外舞蹈人才的新作,包括首度加入的董柏霖、凃力元和二度參與的劉奕伶。三位都有著世界頂尖舞團的經歷,想當然其舞蹈技能與舞者應備的內涵自不在話下,但是一旦進入「鈕扣計畫」,觀者好奇的更是他們在編創舞蹈作品上的表現。

根據節目單的說明,董柏霖意欲藉由他編創的獨舞《為什麼他要離開》,為同志與同婚的朋友發聲。開演時,他先是坐在右下舞臺拿著吉他自彈自唱,他的歌聲溫柔中帶著堅定的力量,其中的英文歌詞如「tears to my eyes」等字句,呼應中文歌詞講求平等待人與人人都應有權享有幸福生活的意圖。此時在投影片上,只見一隻手握著另一手的手腕,被握的手張開手指後,握住另一手,當兩手鬆開後,投影片隨即收起,黑幕也被拉出來,整個劇場成了真正的黑盒子。

放下吉他後,播放的預錄歌聲取代了現場演唱,當他四肢伸展時,無論是身體線條或是扎實的腳尖,都有著清楚的芭蕾底蘊,尤其是如《垂死天鵝》中的天鵝般揮動臂膀時,芭蕾成了他舞作中的醒目元素。一小段預錄的語音說出對同志的援聲,但似乎也隱約透露著漂泊人的心聲。最後說到:「我們都一樣」時,語氣雖然平淡,餘韻卻環繞滿場,如同他的歌聲與舞蹈般,柔中帶剛且氣定神閒卻鏗然有勁。

接著,音樂聲響起,在左上方的一盞燈照下,他的左腳筆直地在身後抬高至腰上,相對的,不住揮動的手臂與不動的右腳則成了強烈的反照。優雅的pirouette (轉圈)與rond de jambe (腿部環繞)夾在略帶狂亂的動作組合中,有如服順與叛逆的對比並存,展現諸多元素相互撞擊的舞蹈美學。最後,他回到右下舞臺的角落,單腳跪坐在地,陷入沉思般的結束他的獨舞。

削光髮絲的劉奕伶頭臉輪廓清晰中帶著銳利之氣,加上不斷變換服裝、造型,使她的獨舞《更》在她獨特的肢體語彙中,更凸顯其當代女性講求獨立自主的精神與氣概。她先是身穿粉色洋裝、腳踩高跟鞋,看到聚光燈便踩在有亮光的臺上欲開口歌唱,但每一踩上後,才開口燈即滅,連續兩次皆如此,彷彿這舞臺故意與她作對。第三次踩在燈亮處時,她便不停的跺著高跟鞋,鞋跟連續碰地時的聲音就如發出了她內心的怒氣。這段序曲雖不長卻是個強悍的起頭,似乎要先闡明她不想隨便妥協的意志。

許多符號從音效和她的動作中投射而出,來自音效的符號包括中文歌詞:「世界不會繞著你轉」和英文的「stop talking, stop considering」,以及之後出現的聲音:「哭個屁啊」等等;而動作則包括舉中指、轉動食指、摸右胸、拍打臀部、手背滑動於臀部、咬腳趾等等,看來都有女性爭取自主,設法讓自己出頭的意涵。當她擦掉口紅,脫掉高跟鞋時,身體獲得的解放應該只有受過類似束縛的人才能深深體會。此時歌聲收小,彷彿聽到的是山谷裡的回音,隱約迴盪於四周。不久,她似乎因發現自己處於燈亮處而喜出望外,可能是有了被看到的喜悅,歌聲也在此時放大音量,似乎也代表被聽見了的聲音。

撥放的歌聲突然停止,場中的燈也暗了,她則在黑暗中哼唱、更衣。脫掉洋裝,換上輕鬆的上衣與長褲,她看來十分自在,就像表態:「這就是我,真正的我」。她先是躺在地板上旋又站起,接著滑到台下,再坐在離地面約莫二十公分高的舞臺邊。此時的她,看來如此近也如此真實,而先前的洋裝女子則有如偽裝的她,活在別人的期許之下。接著,她走下臺,用力推著舞臺邊的柱子,不時舉起食指,然後又踩著舞臺邊緣走動,滑落後再起,不安的感覺油然而生,附和歌詞中出現的「insecurity」(不安全感)。

她的身體動作簡單、乾淨而有力,當她的手背扣在臀後滑動時,令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在紐約大學看過Bill T. Jones的一場表演講座。他先簡短的呈現一段獨舞,再和觀眾對談。舞動時他也做了類似將手扣在臀後滑動的動作,他在演後座談提到,在那一小段獨舞中,他想要呈現真實的自已,包括關起房門後,只有獨自一人時才會做的動作。我想,劉奕伶在Bill T. Jones的舞團訓練所獲的心得,應該也是要勇敢的在眾人面前呈現真實的自我。

音樂停止後,她再度更衣,這回換上紫色上衣和紅色緊身褲。換好衣服後,她像一位督導般,對著頭頂上的物件指指點點。這時的她,腳踩地時用力有聲,並重複做出先前的數個動作,包括轉動食指、自摸右胸、拍打臀部、手背滑動於臀部等等,但這時的能量大上先前許多。當她食指放進嘴裡後,動作開始顯得有點艱澀困難。之後,在一片寂靜中,她的食指數次用力向下指,這是我無法解讀的部分,難以連結任何概念,或許觀者也不必過度解讀,她可能也只是任其身體帶著她活動。

當歌聲再起,她走在上舞臺,又舉起了中指,又摸了右胸,且只走在最邊緣的一道光之上,但是卻數度掉出舞臺外。我又問自己,她拍胸是為了壯膽嗎?還是要將最深的祝福留在心裡?當然,我沒得到答案,也無需獲得答案。最後,只見她舉起雙手食指,走進黑色布幕之後,結束這場有如宣示也像告誡般的身體動言。她在演出中的三套穿著都像在反映女性的自我定位,哪一個樣貌才是她要的自己,或是觀者要的自己,可能是她拋給自己也拋給大家的問號。

凃力元和Ján Špoták的雙人舞作《It Takes Two to Tango》凸顯了「人與自己」及「人與他人」的議題,而兩人的身體對應是讓畫面突出的重要因素,手臂共撐的杯盤則是讓觀者注目的焦點。但那杯盤也是分散觀者注意力的危險因素,令我不時要提醒自己,不要為了看那杯盤是否安全不滑落,而忽視觀看舞作的其他重點。一開始,兩人站在懸空的三角燈管下,雙人手臂共撐一個咖啡杯盤,朝著順時針方向,兩人雙腳交叉跨步,慢慢轉換身體位置,直到走回原始的起點。當頭上的燈開始閃爍,兩人刻意讓杯盤翻轉並放置於地板上,舞臺前方與兩側的燈管此時也跟著亮了。

卸下杯盤後,兩人的身體部位交替接觸,幾乎沒有一刻分開,無論如何變換體位、姿勢或面向,總是會有彼此的身體部位連結。離開身體接觸後的雙人互動中,多由Ján Špoták扛著凃力元,有時是凃力元將雙腳掛在Ján Špoták的頸肩上,有時則是由Ján Špoták如老鷹抓小雞般的拉著凃力元四處走動。凃力元好似受控於Ján Špoták ,但是在凃力元的眉目之間,似乎帶著一抹詭譎的笑意。我無法得知,這笑究竟是自然生成,還是另有意圖。

接著,他們有時相互換手拿杯子,有時則拿杯子引導另一人移動。最後,杯盤又回到兩人的手臂上,只是支撐的點從手腕漸漸移到手肘,移動的過程中,杯盤幾度看來快要掉了,卻仍留在他們的手臂上。杯盤最後終究掉了,也碎了一角,只是這糾纏不清的兩人此刻卻相視而笑,也就此結束了這個作品。雖然杯盤在此作品中的意義很難論斷,但是當兩人共同使其保持平衡時,或交換手擁有杯子時,或是以杯子當引導指令時,都可意識到「牽一髮動全身」的意念,也透露動靜之間的拿捏之重要性。

從第一屆至今,雖然我無法年年觀其變,但也看過多位回鄉的海外舞者呈現的作品。每一次的「鈕扣計畫」應該都是個新的挑戰,因為以往所建立的水平越墊越高,而這次更涵蓋歌唱、舞蹈與不說故事的戲劇性情節,也大大翻轉舞者習慣上被定位的侷限。於此,我已經開始期待看到下一屆的高點。

《2017鈕扣計畫》

演出|何曉玫Meimage舞團
時間|2017/06/24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董柏霖汲取自不同他者和己身的生命經驗,化為肢體上的優雅與泰然,就算是衝撞或抵抗之姿,觀者也能清楚感受,舞者並非是消極自溺的困獸之鬥,而是一種從容堅定的「理當如是」。(林亞璇)
7月
13
2017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