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無法逃脫的暈眩世界《感覺良好》
10月
24
2011
感覺良好/矯揉做作的反叛(索拉舞蹈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1次瀏覽
俞秀青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索拉舞蹈空間的演出《感覺良好》,共呈現了五支氛圍不同且各具特色的舞碼。編舞者們將日常生活的觀察切入創作議題,對當代媒體與社會環境的關係提出思索與反芻,在面對失序的現實中,探討人們是以感覺良好掩飾內心的孤獨恐懼?亦或保持良好感覺去掌握當下的短暫完美?

《矯揉做作的反叛》由團長潘大謙及藝術總監程曉嵐共同編舞,影像表現喧囂都會及忙碌人群,在來回往返的上、下階梯,但毫無交集。台上有一把看似冰冷的長型鐵椅,兩名舞者以抽象肢體表現冷漠又孤獨的異化世界,偶爾像影子般的互動觀係;如同介於現實與虛擬空間,有時卻又像雙胞胎一般的同步。幾段音樂的調性大不相同,可惜舞者的表現卻平鋪直敘,無法呼應音樂質感。

《對話》是一支意象清晰的獨舞,在昏暗中舞者用膠帶在地上貼出一個框格,燈光也只打在這個區塊。舞者在框內跳舞、踱步,有股焦躁不安的情緒,框框隱喻一道無法突破的心牆。舞終,她雙腳猛烈撞地、跳開,同時配合燈光一明一暗,在重複幾次後,舞者撕掉地膠,最後用力蹬腳跳出、燈暗。此舞意念、結構雖簡單,但舞者的成熟度一覽無遺地襯托出主題。

由許慧玲創作的《娛樂事件》,探討社會賦與女人的箝制。一位身著碎花洋裝的女舞者,嘗試和另四位不同色彩洋裝的女人們互動仿效。墊在臀上的泡棉令她們展現出做作的婀娜翹臀,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荒謬感,也諷刺著女人不惜一切的開刀、切割身體去迎合大眾口味。舞終,五人在台上褪去洋裝,意謂著掙脫束縛?一女走下台後以僵化刻意的微笑和觀眾握手,最終逃脫不出社會大眾的標籤。

《親愛的對手們》與第二支舞《對話》同是施坤成的作品,此舞選用江蕙與伍佰的台語歌曲,以及古典芭蕾樂曲等。此作反諷當代的選秀節目或比賽,幾位評審輪番上陣的調侃、捉弄參賽者,而參賽者亦如赤裸般地被眾人審判。反之,裁判也要忍受各種百無聊賴的表演,像是脫衣或兩手互倒開水等無厘頭行為,最後在一群人的互推、狂笑中收場。編舞者以淺顯易懂的手法,批判社會的盲從,讓觀眾在嘻笑中感受到競賽的無知與殘酷。

最後張崇富編舞的《晚歌行》分成三段,音樂採用曾獲葛萊美音樂大獎的阿根廷作曲家奧斯瓦多‧高利霍夫(Osvado Golijov)的歌劇作品。四名舞者以柔和且抒情的抽象動作切合旋律,加上表演者的動作純熟,彷彿一首首舒暢的現代詩,帶領觀眾進入冥想的瑰麗想像。

當天由於首演的緊促,部分的幕後技術問題倒是比較干擾觀眾,例如好幾段音樂在結束時沒有淡出,突兀地被切斷而嚴重影響了聽覺。另外,有幾場舞蹈在台上僅有一、兩位舞者,但全場燈光大亮,導致舞台顯得空曠、無法聚焦。一場演出若沒有幕前幕後的整體配合,很難呈現專業質感!

南部舞團面臨大量舞者流失以及缺乏幕後與設計者的問題,要執行一場精緻又專業的演出實是不易。索拉舞蹈空間積極培育年輕舞者,每年推出新作,藉此累積更厚實的專業實力,期待下回更亮眼的呈現。

《感覺良好》

演出|索拉舞蹈空間
時間|2011/10/15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