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無法逃脫的暈眩世界《感覺良好》
10月
24
2011
感覺良好/矯揉做作的反叛(索拉舞蹈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72次瀏覽
俞秀青

(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專任助理教授)

索拉舞蹈空間的演出《感覺良好》,共呈現了五支氛圍不同且各具特色的舞碼。編舞者們將日常生活的觀察切入創作議題,對當代媒體與社會環境的關係提出思索與反芻,在面對失序的現實中,探討人們是以感覺良好掩飾內心的孤獨恐懼?亦或保持良好感覺去掌握當下的短暫完美?

《矯揉做作的反叛》由團長潘大謙及藝術總監程曉嵐共同編舞,影像表現喧囂都會及忙碌人群,在來回往返的上、下階梯,但毫無交集。台上有一把看似冰冷的長型鐵椅,兩名舞者以抽象肢體表現冷漠又孤獨的異化世界,偶爾像影子般的互動觀係;如同介於現實與虛擬空間,有時卻又像雙胞胎一般的同步。幾段音樂的調性大不相同,可惜舞者的表現卻平鋪直敘,無法呼應音樂質感。

《對話》是一支意象清晰的獨舞,在昏暗中舞者用膠帶在地上貼出一個框格,燈光也只打在這個區塊。舞者在框內跳舞、踱步,有股焦躁不安的情緒,框框隱喻一道無法突破的心牆。舞終,她雙腳猛烈撞地、跳開,同時配合燈光一明一暗,在重複幾次後,舞者撕掉地膠,最後用力蹬腳跳出、燈暗。此舞意念、結構雖簡單,但舞者的成熟度一覽無遺地襯托出主題。

由許慧玲創作的《娛樂事件》,探討社會賦與女人的箝制。一位身著碎花洋裝的女舞者,嘗試和另四位不同色彩洋裝的女人們互動仿效。墊在臀上的泡棉令她們展現出做作的婀娜翹臀,在視覺上產生一種荒謬感,也諷刺著女人不惜一切的開刀、切割身體去迎合大眾口味。舞終,五人在台上褪去洋裝,意謂著掙脫束縛?一女走下台後以僵化刻意的微笑和觀眾握手,最終逃脫不出社會大眾的標籤。

《親愛的對手們》與第二支舞《對話》同是施坤成的作品,此舞選用江蕙與伍佰的台語歌曲,以及古典芭蕾樂曲等。此作反諷當代的選秀節目或比賽,幾位評審輪番上陣的調侃、捉弄參賽者,而參賽者亦如赤裸般地被眾人審判。反之,裁判也要忍受各種百無聊賴的表演,像是脫衣或兩手互倒開水等無厘頭行為,最後在一群人的互推、狂笑中收場。編舞者以淺顯易懂的手法,批判社會的盲從,讓觀眾在嘻笑中感受到競賽的無知與殘酷。

最後張崇富編舞的《晚歌行》分成三段,音樂採用曾獲葛萊美音樂大獎的阿根廷作曲家奧斯瓦多‧高利霍夫(Osvado Golijov)的歌劇作品。四名舞者以柔和且抒情的抽象動作切合旋律,加上表演者的動作純熟,彷彿一首首舒暢的現代詩,帶領觀眾進入冥想的瑰麗想像。

當天由於首演的緊促,部分的幕後技術問題倒是比較干擾觀眾,例如好幾段音樂在結束時沒有淡出,突兀地被切斷而嚴重影響了聽覺。另外,有幾場舞蹈在台上僅有一、兩位舞者,但全場燈光大亮,導致舞台顯得空曠、無法聚焦。一場演出若沒有幕前幕後的整體配合,很難呈現專業質感!

南部舞團面臨大量舞者流失以及缺乏幕後與設計者的問題,要執行一場精緻又專業的演出實是不易。索拉舞蹈空間積極培育年輕舞者,每年推出新作,藉此累積更厚實的專業實力,期待下回更亮眼的呈現。

《感覺良好》

演出|索拉舞蹈空間
時間|2011/10/15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
對於三個迥異的死亡,武康選擇一視同仁,不被政治符碼所束縛,盡力關照每一個逝去的生命與其相會的當下,揣度他者曾經擁有的感受。不管可見與不可見,不管多麼無奈,生與死跨越重重的邊界。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