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純粹之美《撞牆天團》
4月
06
2018
撞牆天團(林鼎泰 攝,焦點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18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大學畢業演出也有著專業舞團的水準,這場演出呈現了年輕舞者在舞蹈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洋溢著青春精力與無懈可擊的技巧,然而最讓人驚喜的,卻是大學部舞者的編舞能力,他們體現了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蹈氣質,劇場美學繼承了自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創系以來純色簡約、動作優美、視覺意象乾淨俐落的經典氣質,卻又發展了自己的動作語彙與年輕生命的關懷。以下針對幾首舞作短評:

《阿拉貝斯克》(arabesque)

編舞者與獨舞者林則安有著令人難以忘懷的身體特質,迷人之魅力在於身體流動時宛如水輕輕滑過湖面,又像是被海風帶動的浪花,既是受著重力往下,又在輕輕吐氣時向上飄揚,動作輕如燕,卻又柔軟如水生動物,關節與關節之間宛若沒有骨骼間隙,只要舞者一個動力流轉,輕緩的精力便帶動全身,在每個轉折的瞬間不著痕跡。一段舞者由腳根向上發力提起上身的動作,竟讓人聯想起十年前碧娜鮑許舞團著名舞者Dominique Mercy在《熱情馬祖卡》中類似的舞蹈片段,記憶中的感受是對舞者身體能力不可置信的讚嘆,唯有親臨觀賞現場演出方能察覺,而在這支清爽宜人的白色獨舞《阿拉貝斯克》之中,竟又看見了類似的質地,但卻是更為亞洲性的,在流轉間充滿東方氣韻生動的身體。這也讓人想到與舞作同名的芭蕾舞arabesque舞姿,意指從側面看是支撐足伸直,另一足則向後延伸與支撐足成直角的變化姿勢,這個著名的芭蕾舞姿表現了足尖和指尖拉到最長的距離,雖是芭蕾舞術語,但arabesque卻也是視覺藝術脈絡中,代表伊斯蘭藝術幾何花紋的阿拉伯式花紋名詞,透過幾何手法表達可見物質事物之外精神性的無限存在,無數個幾何圖形即象徵精神無亙無涯充滿宇宙的創造性,而這支充滿東方美學的《阿拉貝斯克》,似乎也與此雙關語相呼應,令人產生類似的哲學冥想。

《一隻手的距離》

開場青藍色的燈光,配著冰冷調性的音樂,透過充滿實驗性質的動作,編舞者巧妙地在一隻手的距離中,尋找雙人舞者接觸與即興的多種可能性。舞者的平衡不僅是在重力交換之間,也在腳踝、手足、胸口依靠與擁抱的時刻,兩人既親暱又競爭般地左右移動,巧妙尋找雙人的身體平衡,而舞者的身軀態勢,在前後、左右和對角線的迴旋中流轉,也都在一隻手的距離之中完成。編舞從限制開始,再從簡單的框架之中去尋找最多的動作可能,而舞蹈初始的本質不也應該如此?從最簡單的靈感去發展最複雜的概念,本舞的編舞者之一也是上述《阿拉貝斯克》的編舞者(另一位編舞者為徐珮嘉),在這兩首舞作之間,似乎也可以看見兩首舞的對話,創作者關注的美學核心是抽象但又可以無限發散的精神性思維,從根本的基礎元素出發,尋找蔓延至無邊際的可能性,簡單的概念重複延伸,複雜中帶著純粹。

《牆》

強調抽象的美學思維,鄭宗龍的《牆》清楚地用身體中的塊面來解構音樂與空間,這樣透過藝術的基本元素解構點、線、面的概念,也讓人想起現代主義之父塞尚,而鄭宗龍讓舞者身體有如藝術史走向現代主義的極致精神,在矩陣中行動的群體,從走路的方塊形式、冷靜的對角線和直線、繞邊運行的姿態,讓舞者的的直線行走畫出牆的邊界與內外的距離。有一幕如天頂掉落燈光打照在獨舞女舞者的身上,形塑一種緊張的氣息,而在團體移動時,總有一人被留下,落單者像是被空間給區隔出來的異象,舞台上整齊的步伐,與獨舞者自由的肢體形成強烈對比,像是德國舞蹈劇場所強調的群體與個人之關係,在整體和個體的衝突與妥協之中,形成強烈對比的視覺意象。在抽象的動作語彙之中,不同的氣場交織著,像是擦肩而過的瞬間讓人心驚,舞作既可能是黑色與白色的對比,也可能是男女之間的關係,透過繁複且快速的肢體移動,暗示了人們內心世界的光明與黑暗,也因此探索了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撞牆天團》

演出|焦點舞團
時間|2018/03/24 19:30
地點|北藝大舞蹈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