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純粹之美《撞牆天團》
4月
06
2018
撞牆天團(林鼎泰 攝,焦點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7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大學畢業演出也有著專業舞團的水準,這場演出呈現了年輕舞者在舞蹈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洋溢著青春精力與無懈可擊的技巧,然而最讓人驚喜的,卻是大學部舞者的編舞能力,他們體現了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蹈氣質,劇場美學繼承了自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創系以來純色簡約、動作優美、視覺意象乾淨俐落的經典氣質,卻又發展了自己的動作語彙與年輕生命的關懷。以下針對幾首舞作短評:

《阿拉貝斯克》(arabesque)

編舞者與獨舞者林則安有著令人難以忘懷的身體特質,迷人之魅力在於身體流動時宛如水輕輕滑過湖面,又像是被海風帶動的浪花,既是受著重力往下,又在輕輕吐氣時向上飄揚,動作輕如燕,卻又柔軟如水生動物,關節與關節之間宛若沒有骨骼間隙,只要舞者一個動力流轉,輕緩的精力便帶動全身,在每個轉折的瞬間不著痕跡。一段舞者由腳根向上發力提起上身的動作,竟讓人聯想起十年前碧娜鮑許舞團著名舞者Dominique Mercy在《熱情馬祖卡》中類似的舞蹈片段,記憶中的感受是對舞者身體能力不可置信的讚嘆,唯有親臨觀賞現場演出方能察覺,而在這支清爽宜人的白色獨舞《阿拉貝斯克》之中,竟又看見了類似的質地,但卻是更為亞洲性的,在流轉間充滿東方氣韻生動的身體。這也讓人想到與舞作同名的芭蕾舞arabesque舞姿,意指從側面看是支撐足伸直,另一足則向後延伸與支撐足成直角的變化姿勢,這個著名的芭蕾舞姿表現了足尖和指尖拉到最長的距離,雖是芭蕾舞術語,但arabesque卻也是視覺藝術脈絡中,代表伊斯蘭藝術幾何花紋的阿拉伯式花紋名詞,透過幾何手法表達可見物質事物之外精神性的無限存在,無數個幾何圖形即象徵精神無亙無涯充滿宇宙的創造性,而這支充滿東方美學的《阿拉貝斯克》,似乎也與此雙關語相呼應,令人產生類似的哲學冥想。

《一隻手的距離》

開場青藍色的燈光,配著冰冷調性的音樂,透過充滿實驗性質的動作,編舞者巧妙地在一隻手的距離中,尋找雙人舞者接觸與即興的多種可能性。舞者的平衡不僅是在重力交換之間,也在腳踝、手足、胸口依靠與擁抱的時刻,兩人既親暱又競爭般地左右移動,巧妙尋找雙人的身體平衡,而舞者的身軀態勢,在前後、左右和對角線的迴旋中流轉,也都在一隻手的距離之中完成。編舞從限制開始,再從簡單的框架之中去尋找最多的動作可能,而舞蹈初始的本質不也應該如此?從最簡單的靈感去發展最複雜的概念,本舞的編舞者之一也是上述《阿拉貝斯克》的編舞者(另一位編舞者為徐珮嘉),在這兩首舞作之間,似乎也可以看見兩首舞的對話,創作者關注的美學核心是抽象但又可以無限發散的精神性思維,從根本的基礎元素出發,尋找蔓延至無邊際的可能性,簡單的概念重複延伸,複雜中帶著純粹。

《牆》

強調抽象的美學思維,鄭宗龍的《牆》清楚地用身體中的塊面來解構音樂與空間,這樣透過藝術的基本元素解構點、線、面的概念,也讓人想起現代主義之父塞尚,而鄭宗龍讓舞者身體有如藝術史走向現代主義的極致精神,在矩陣中行動的群體,從走路的方塊形式、冷靜的對角線和直線、繞邊運行的姿態,讓舞者的的直線行走畫出牆的邊界與內外的距離。有一幕如天頂掉落燈光打照在獨舞女舞者的身上,形塑一種緊張的氣息,而在團體移動時,總有一人被留下,落單者像是被空間給區隔出來的異象,舞台上整齊的步伐,與獨舞者自由的肢體形成強烈對比,像是德國舞蹈劇場所強調的群體與個人之關係,在整體和個體的衝突與妥協之中,形成強烈對比的視覺意象。在抽象的動作語彙之中,不同的氣場交織著,像是擦肩而過的瞬間讓人心驚,舞作既可能是黑色與白色的對比,也可能是男女之間的關係,透過繁複且快速的肢體移動,暗示了人們內心世界的光明與黑暗,也因此探索了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撞牆天團》

演出|焦點舞團
時間|2018/03/24 19:30
地點|北藝大舞蹈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