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約純粹之美《撞牆天團》
4月
06
2018
撞牆天團(林鼎泰 攝,焦點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12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大學畢業演出也有著專業舞團的水準,這場演出呈現了年輕舞者在舞蹈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刻,洋溢著青春精力與無懈可擊的技巧,然而最讓人驚喜的,卻是大學部舞者的編舞能力,他們體現了臺北藝術大學的舞蹈氣質,劇場美學繼承了自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創系以來純色簡約、動作優美、視覺意象乾淨俐落的經典氣質,卻又發展了自己的動作語彙與年輕生命的關懷。以下針對幾首舞作短評:

《阿拉貝斯克》(arabesque)

編舞者與獨舞者林則安有著令人難以忘懷的身體特質,迷人之魅力在於身體流動時宛如水輕輕滑過湖面,又像是被海風帶動的浪花,既是受著重力往下,又在輕輕吐氣時向上飄揚,動作輕如燕,卻又柔軟如水生動物,關節與關節之間宛若沒有骨骼間隙,只要舞者一個動力流轉,輕緩的精力便帶動全身,在每個轉折的瞬間不著痕跡。一段舞者由腳根向上發力提起上身的動作,竟讓人聯想起十年前碧娜鮑許舞團著名舞者Dominique Mercy在《熱情馬祖卡》中類似的舞蹈片段,記憶中的感受是對舞者身體能力不可置信的讚嘆,唯有親臨觀賞現場演出方能察覺,而在這支清爽宜人的白色獨舞《阿拉貝斯克》之中,竟又看見了類似的質地,但卻是更為亞洲性的,在流轉間充滿東方氣韻生動的身體。這也讓人想到與舞作同名的芭蕾舞arabesque舞姿,意指從側面看是支撐足伸直,另一足則向後延伸與支撐足成直角的變化姿勢,這個著名的芭蕾舞姿表現了足尖和指尖拉到最長的距離,雖是芭蕾舞術語,但arabesque卻也是視覺藝術脈絡中,代表伊斯蘭藝術幾何花紋的阿拉伯式花紋名詞,透過幾何手法表達可見物質事物之外精神性的無限存在,無數個幾何圖形即象徵精神無亙無涯充滿宇宙的創造性,而這支充滿東方美學的《阿拉貝斯克》,似乎也與此雙關語相呼應,令人產生類似的哲學冥想。

《一隻手的距離》

開場青藍色的燈光,配著冰冷調性的音樂,透過充滿實驗性質的動作,編舞者巧妙地在一隻手的距離中,尋找雙人舞者接觸與即興的多種可能性。舞者的平衡不僅是在重力交換之間,也在腳踝、手足、胸口依靠與擁抱的時刻,兩人既親暱又競爭般地左右移動,巧妙尋找雙人的身體平衡,而舞者的身軀態勢,在前後、左右和對角線的迴旋中流轉,也都在一隻手的距離之中完成。編舞從限制開始,再從簡單的框架之中去尋找最多的動作可能,而舞蹈初始的本質不也應該如此?從最簡單的靈感去發展最複雜的概念,本舞的編舞者之一也是上述《阿拉貝斯克》的編舞者(另一位編舞者為徐珮嘉),在這兩首舞作之間,似乎也可以看見兩首舞的對話,創作者關注的美學核心是抽象但又可以無限發散的精神性思維,從根本的基礎元素出發,尋找蔓延至無邊際的可能性,簡單的概念重複延伸,複雜中帶著純粹。

《牆》

強調抽象的美學思維,鄭宗龍的《牆》清楚地用身體中的塊面來解構音樂與空間,這樣透過藝術的基本元素解構點、線、面的概念,也讓人想起現代主義之父塞尚,而鄭宗龍讓舞者身體有如藝術史走向現代主義的極致精神,在矩陣中行動的群體,從走路的方塊形式、冷靜的對角線和直線、繞邊運行的姿態,讓舞者的的直線行走畫出牆的邊界與內外的距離。有一幕如天頂掉落燈光打照在獨舞女舞者的身上,形塑一種緊張的氣息,而在團體移動時,總有一人被留下,落單者像是被空間給區隔出來的異象,舞台上整齊的步伐,與獨舞者自由的肢體形成強烈對比,像是德國舞蹈劇場所強調的群體與個人之關係,在整體和個體的衝突與妥協之中,形成強烈對比的視覺意象。在抽象的動作語彙之中,不同的氣場交織著,像是擦肩而過的瞬間讓人心驚,舞作既可能是黑色與白色的對比,也可能是男女之間的關係,透過繁複且快速的肢體移動,暗示了人們內心世界的光明與黑暗,也因此探索了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撞牆天團》

演出|焦點舞團
時間|2018/03/24 19:30
地點|北藝大舞蹈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