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純粹的奢侈《浮域誌異》
11月
29
2017
浮域誌異(簡永彬 攝,野草舞蹈聚落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0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灰藍的微雨,在十一月寒暑交替又令人煩躁的島嶼,新生代編舞家吳建緯改編中國《山海經》敘事寓言為典,以《浮域誌異》之名,讓這場猶如古典詩句般的舞蹈史詩,在2017年再現古代神祇們的悲天憫人胸懷。或許是當代舞蹈展演已太多「日常」、「跨域」、「素人」等劇場新運動的潮流,吳建緯的創作反而展現出難得的精煉與純粹的舞蹈語彙,展現了如文學般的舞蹈美學,將舞蹈地位重新恢復在各領域之上了。

《浮域誌異》共分九段,開場「廢墟」段如文章的序文,摘錄所有神祇的性格與特徵,女媧、山鬼、倉頡、伏羲、精衛鳥...在天地混沌之際,各有各自的神話與表述。在緩緩而入的迴響之中,吳文安的燈光逐漸聚集在中國偉大的神祇---女媧。女媧身後是兩大塊垂吊於劇場正中央的銀灰巨石,女媧仰望著殘破的天際,動作能量自大地底蘊的氣流,由地面流竄至女媧的子宮,氣韻內旋至軀體再至四肢展開無限悵然的憂傷。

「心缺」以女媧之名,填補所有缺失的角落,舞者以敘事的動作張力,將角色的情緒透過脊椎、呼吸以及舞者三人間(一女二男)的彼此力量牽引,在毫無雜質、乾淨、準確的拋接中,女媧的憂傷情節逐漸渲染整個劇場。此後八段舞蹈裡,吳健緯雖然賦予舞者具備角色的風格與特徵,然而在整體作品的敘事中,充滿獨舞、雙人、三人等精雕細琢的動作空間部署與力量收放之間的準確掌握,並且交織著各個神祇的悲憫性情與創作者對當代社會省思的濃厚情感。吳建緯讓作品有情境,卻不失舞蹈中最重要的肢體純粹之美,沒有多餘的劇場符號,沒有當代討喜的鬧劇,在一幕幕用真誠的舞蹈編排,傳遞出他對舞蹈的熱情。

在其他片段「浮光」、「噤聲」、「重生」、「失語」、「精衛」、「蔓生」、「餘燼」等,多以優雅既富個人特殊性格展現。在洪麗芬的服裝設計下,舞者的線條被突顯,吳健緯也善用每位舞者的服裝特徵,作為象徵意義的延伸。此外在動作風格上,以東方的吐納、圓的運行走向作為動作起始的動能,再加上吳建緯在雙人技巧的琢磨,結合西方肢體線條與向外延展的能量,又以東方呼吸為主的張弛脈絡進行作品的動作統合。

這場以中國最早的地理風俗志《山海經》中的神話故事做為創作靈感。「神話」往往對接人類面對現實世界的逃脫與想望。在吳建緯用精煉的肢體語彙,如史詩般的創作形式,架構整個作品的形貌,展現出舞蹈肢體純粹之美時,不禁讓筆者反思這樣乾淨舞蹈作品,為何在台灣越來越少?這場《浮域誌異》捨得拋去不必要的劇場符號、人物部署,不強調過多的跨域多媒體潮流,以精簡的劇場元素,將燈光、舞台、服裝、音樂等各類藝術的質感要求到最高,使展演成為一場極致的美學。簡單、精煉竟成為當代舞蹈劇場的奢侈品!而這樣的純粹是具備舞蹈不可取代的價值。

再者,《浮域誌異》所挑選的舞者(吳建緯、王元俐、陳佳宏、林鈺華、沈盈盈),動作乾淨俐落,其中幾個片段需要強烈的情緒張力,也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齣以純舞蹈肢體營造空間的繁複,傳遞編舞者的幻想構圖,以純舞蹈肢體展現以古鑑今的寓意,傳遞多元文化下的衝突與迷失。筆者認為《浮域誌異》將觀賞舞蹈作品回到舞者訓練有素的肢體美感,這與時下刻意製造幽默或帶戲劇成分或結合雜耍或自溺的表演來說,《浮域誌異》顯得獨樹一格。觀後總有一股抽離這繁雜社會回到純淨的古老淨土之感。

當舞蹈意象從現實生活中斷裂,不再以具體符號說故事(知識規訓),不再以譁眾取寵的手段拉攏觀眾(如商場的叫賣),不再強調過多、滿溢、堆積成山的劇場(城市樣貌)。當一切凝聚在空的舞台,劇場的想像空間才能被打開,同時也刺激觀者回到作品、回到舞蹈藝術的真正感動之處。我想,《浮域誌異》就是以作品的純粹,用舞蹈之美與觀者溝通,它展現出舞蹈藝術的本質,也只有重新回到身體經驗,才能真正彰顯這項藝術之美。

《浮域誌異》

演出|野草舞蹈聚落
時間|2017/11/18 14:30-15:5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小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