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的特寫《70種笑》
12月
05
2017
70種笑(林定元 攝,肢體音符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7次瀏覽
王昱程(專案評論人)

某家連鎖餐飲業者主打服務品質,在店裡裝設微笑檢測機器人,一方面吸引顧客好奇嘗試,另一方面展示了篩選、操控服務人員的系統。其實不僅是服務業和餐飲業的員工被要求微笑,這個社會幾乎像是內建了這種機器,以笑容能帶來愉悅為理由,把笑容當作進入社會生活的門票,《70種笑》則像是一面折射出千變笑容的放大鏡,試圖在這個由鏡頭填充的資訊海裡,對笑容提出一部特寫觀察。

「笑一個!」舞者拿著手機邀請觀眾對著手機鏡頭笑,並把他們的影像投影在舞台上;而另一名舞者則請觀眾到舞台角落面對鏡頭擺出笑臉,這個鏡頭支架乍看之下有點像麥克風,實則是由多媒體設計鄭乃銓所架設的臉部辨識裝置,表情透過鏡頭捕捉轉換成低吼聲縈繞在劇場中,顯得詭異迷離。還有錯落的五個小舞台,上面懸掛鏡子,反射著燈光在舞台上製造出橫向的暈黃光束,像是雲隙光又像是偵測系統的雷射光。舞作分上下半場〈硬笑笑印〉與〈微笑貓,裝笑微?!〉,就服裝與動作風格而言,看似兩支截然不同的舞作,都同樣利用攝影鏡頭的「特寫」串起鏡頭與螢幕,攝影者與被攝者之間的轉換,與流淌於其中的訊息「笑」。

〈硬笑笑印〉的女舞者身穿立體剪裁的膚色洋裝,其上不規則地散布各色反光的方塊。一開始,面無表情的操控者與被迫表現出各式表情的被操控者,不須用力接觸,身體之間的牽引與脅迫不斷發生,卻顯得精準而輕巧,逐漸滲入群體的攝影者,引發三種角色的互動最後置換。舞者在主動或被動的角色轉換之間,從近乎冷酷的單向關係逐漸喚起意識,舞者身上的角色也許轉換,也許疊加,其實難以切分乾淨。而此時鏡頭移轉至臉以外的身體部位,瞬間能引發身體的肌肉張力、震動與皺褶,全身都為著鏡頭賣力地笑著。後來,她們真正笑出聲卻受驚地拚命摀嘴,周而復始難以平復。然而這個時候,笑,卻從被動的屈意表現,變成一種逃離此般受控狀態的可能,最後,一名舞者開始捧腹大笑,用盡全身力氣在空間中發出巨大的震動。在心理學上有個「臉部表情回饋假說」(Facial Feedback Hypothesis)認為表情的操演能夠影響內在情緒,然而,不斷變換的各式笑容並不符合假說那樣使她內在充盈著快樂(如果這是笑容背後該有的情緒);但如果說,笑容真的是副面具,她最後的狂暴笑聲,就讓人想到摩登大聖的面具,它對面具主人的回饋便是無法控制地反噬主體,舞者最後成了笑容機器。

中場休息的時候,舞者換裝來到前臺,一系列黑白色系的小丑裝扮,帶著柔軟而童趣的裝飾品,卻又彷彿來自冷硬的撲克牌世界。也許小丑的職業,使得下半場的〈微笑貓,裝笑微?!〉當中的笑,更帶一層述行性(performativity)。在鏡頭前,小丑的符碼使得舞台上的所有表現都顯得荒謬搞笑,對於小丑而言,笑就是標誌身份與被外界觀看的必需品,一個一個站在舞台上彷若雕塑般地展現身體,或者誇張且迅速的表情轉換,都暗示著職業身分與表情操演的關係。然而小丑符碼所主導的身體表現形式,無法防堵舞者流洩出自我(ego)的狀態,於是我們看見原本在趴在觀眾面前的攝影者角色,突然之間啟動具毀滅能量的獨舞,彷彿要搗毀層層疊疊的笑容所構築的社會結構,然而,她的服裝卻使她的肌肉張力化為無形,掙扎與顫動都像是荒謬搞笑的表現,一切終究徒勞。最後,五名舞者逐漸集結,行軍一般地排成一列,一步一跳,必須把同一條腿抬得老高,直到一個個再也抬不動,耗盡所有體力。也許,小丑不僅是個符碼清楚的職業別,更是表演藝術工作者的反身性投射,即使身份的重複操演積澱成一股愁雲慘霧,但是在舞者身上的神祕、性感、迂迴而時尚的質地,引人進入超現實的夢幻之境;她們臉上空洞的笑容雖不讓人信服卻能被理解並產生共感,也許就是我們所悉知的,社會集體對於笑容的追捧,使得我們笑容背後的其他心情無處可去。

在動作編排策略上,編舞者林春輝並置了兩種舞蹈發展軌跡。粗淺地看,臺灣的當代舞發展也許可以分為兩個發展線索,一為技巧取向,一為表現取向。也許是緣分,在《70種笑》當中,正好就置放了這兩種身體背景的女舞者。相較於臺灣其他採用全女舞者組合的男編舞者,他們為了開闢獨特身體風格,時常讓訓練有素的女舞者拋棄個性和技巧,展現混沌迷離,渺無形體的動作。林春暉少見地採用精密的編排,在角色的變換當中,利用了兩種身體的長處,在上半場形成一種辯證式的身體敘事,也就是技巧本質上的操控與不使用技巧的不受控交相作用,而在下半場則透過小丑的身分揉合兩種身體的特質。但,臉部表情也許是臺灣舞蹈的共同稀缺,有趣的是,臉部表情和身體動作在人的知覺系統當中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而編舞者試圖將笑的表情納入動作設計的一環。

腦神經科學家幾個世紀前就在研究笑容,他們甚至找到兩條肌肉能讓人真正微笑,是為「杜興微笑」(Duchenne Smile)。即使如此,透過精密編排控制肌肉所產生的表情,仍比起肢體更能引發情感共鳴,或是容易被解讀。編舞者若把笑容視為動作,那麼網路上所流傳的70種笑容清單,也許就是動作素材庫,這一連串的形容詞,透過舞者對於詞語的理解形成不斷變換的動作組合,卻使得觀眾難以辨識,破壞了笑容被賦予的意義,當笑在身體裡傳導,身體動作成為放大的笑,成為視覺中的特寫主體,更在特寫鏡頭的觀看下,難以辨識的笑容操演逐漸掌握舞者身體,在角色的換位或疊加的過程裡,觀眾不再試圖指認笑容,當然,我們知道舞者表現的笑容並非基於愉悅,也許笑容背後的原因被鎖死成劇場裡低吼聲響,竄入耳蝸,迴盪在腦海中,又或許所謂真正的笑容不過是簡單兩條肌肉的收縮,不具意義。也許是時候把笑臉鬆開,放下面具。

《70種笑》

演出|肢體音符舞團
時間|2017/11/12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