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期待的美中不足—國臺交《史特勞斯的優雅,浪漫與哀愁》
1月
18
2022
《史特勞斯的優雅,浪漫與哀愁》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78次瀏覽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當筆者留意到青年指揮家廖國敏與國立臺灣交響樂團(以下簡稱「國臺交」)於今年一月合作的音樂會曲目時,對於樂團接二連三地讓年輕音樂家駕馭份量吃重的大編制德奧曲目(包括先前演出的布魯克納第八號交響曲、理查・史特勞斯《英雄的生涯》,今日演出的《玫瑰騎士組曲》以及隔檔的馬勒第十號交響曲)感到十分驚奇。這份把握,想必是被過往的合作經驗說服。

驚奇之餘,對穿插當中的西班牙作曲家圖里納的《幻想舞曲》、理查・史特勞斯的藝術歌曲以及輕歌劇詠歎調所帶來的效果,筆者也略感好奇。懷抱著以上種種心情,筆者在年初前往台北中山堂,聆聽了這場《史特勞斯的優雅,浪漫與哀愁》音樂會。


不等重的精彩與缺憾

這場音樂會,以小約翰・史特勞斯的《蝙蝠》序曲開場。儘管以台北中山堂中正廳的音場來說,樂團展現的音色略缺乏空間感所帶來的彈性;但作為開場曲目,廖國敏以積極的活力讓樂團緩慢開機。值得慶幸的是,國臺交也漸以樂音投報。雖然是德奧作品,但樂團未能將幾個不懷好意的惡作劇旋律,與本曲特有的奧匈帝國特色徹底表現出來,略顯可惜。終曲段落前,樂團在如失速雪球般地滾動下,還能被指揮被拉住重啟加速,可見國臺交是有瞬間專注的潛力,廖國敏的指揮也有相當好的控制力。

接著,雷哈爾的〈薇莉雅之歌〉有個穩妥的開頭,女高音林玲慧以歌聲畫出豐滿的樂句。而理查・史特勞斯的〈奉獻〉無論速度或是分句,皆讓筆者感受到速度急促卻音樂鬆散。

而安排在幾首聲樂曲間的圖里納《幻想舞曲》,樂團則有極佳的表現(這也讓筆者對曲目之間的「不等重」感到困惑)。第一樂章開頭的弱音,樂團的演奏令人屏氣凝神,而後段的齊奏音樂性相當豐富,樂團的音色更是燦爛耀眼;第二樂章雖然出現反覆的節奏型,令不少音樂意念無法被完整貫徹,但在樂曲中,段聲部之間的旋律競合被廖國敏拉扯得相當精彩;第三樂章的開頭,猶如蕭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曲,雖然零星獨奏樂器片段略顯不夠到位,但樂團相當專注並且賣力,整體效果十足,是相當成功的呈現。

接續的聲樂曲〈玫瑰花環〉、〈萬靈節〉接未能將詩句之間的微妙音樂變化有所表現,筆者以為相當可惜。另外,林玲慧在演唱〈切契莉亞〉時猶如洪鐘,然而樂團未能做出合宜的波瀾,使得最終呈現未能攜手擺盪出高峰。


高潮迭起的玫瑰花開

音樂會下半場以〈明日〉開場,實則為一局險棋,畢竟要演出者與聽眾馬上進入狀況並非容易。雖然感受到各方都很專注,亦相當盡力,但這首極美的短曲值得更慎重的醞釀。歌曲〈誘惑〉則為當晚所演唱的作品中,篇幅最長者,其音樂語法也最接近聽眾對史特勞斯的第一印象。在種種因素下,感覺各方都比前幾首歌曲更盡了兩分力,因此無論是音樂層次、表現力,〈誘惑〉都算是當晚理查・史特勞斯的藝術歌曲中,最完整呈現的一首。

在音樂會的最後,以《玫瑰騎士組曲》作為當晚的壓軸曲目,亦是指揮家與樂團的精彩戰場。雖是歌劇精華集結而成的片段,但其演奏難度絕不輸給任何一部交響詩。廖國敏將開頭詮釋地有如賽門・拉圖或蕭提的慣用語速,相當緊湊且有朝氣。雖然接續的床戲場景所呈現慵懶感,能聽出樂團因速度切換而設法盡快調適的努力;但在著名的玫瑰呈現場景中,國臺交的演奏將法尼納爾府呈現得富麗堂皇。略感可惜的,是對應的豎琴與鋼片琴所形成的愛情魔法,或許可以更多一些想像力。

屏氣以後,弦樂微小且集中地唱出蘇菲極為動人的詠歎調旋律,將這首著名的二重唱表現得相當完整且說服人。歐克斯的華爾滋小夜曲,樂團雖然無失誤地演奏,但其音樂卻仍然少了劇中色老頭流口水、講著粗鄙雙關語等,能讓觀眾會心一笑的趣味感。

劇終的三重唱片段,廖國敏讓三個聲部清晰地相互拉扯,在台北中山堂這個相對較小的場地,藉著蘇菲與元帥夫人所唱出的高音,不但音樂開了花,後續的樂團尾奏也如巨浪緊接滾滾而來。中正廳被塞得滿滿的,相信聽眾也明確感受其高潮迭起。


期待之外的美中不足

筆者在聆聽完本音樂會後,實對接續曲目編排感到費解。只能揣測是企劃之初,演出方將理查‧史特勞斯的藝術歌曲視同歌劇詠歎調,並期待達到如「Gala 音樂會」【1】的呈現。但很可惜地,以筆者之見,這樣的安排卻成了反效果(也是本音樂會最大卻也是最可避免的錯誤)。無論是連續的輕歌劇選曲,或是設計成套的藝術歌曲或許都是更好的安排。

儘管女高音林玲慧的聲音通透,以一擋百的共鳴也絲毫未顯出費力,但曲目之間的醞釀的氣氛累積,或是應慢條斯理說明白的詩句,都顯得表現力不足。理查‧史特勞斯的藝術歌曲或許名氣或編制都不如歌劇《莎樂美》或其交響詩一般響亮,但其藝術價值實則超凡,值得演出者一字一句細細詮釋。曲畢之後,也應留給觀眾一些時間,讓藝術的化學作用發生。就本次演出而言,當每曲皆以無縫隙的掌聲收尾,不但可惜了這些小而美的稀珍玉石,獨唱家原有的聲樂本領也因此而被掩蓋。

本場音樂會,是筆者在 2022 年聆聽的第一場音樂會,而幾處精彩的片段(無論完整性與精彩度),個人認為是超越了筆者去年絕大多數的聆聽記憶。雖如前述,曲目設計仍是嚴重、卻可避免的美中不足,確實影響了筆者的聽覺感受;但國臺交澎湃熱情的演奏,對指揮也能有恰到好處的回應。儘管團員在獨奏片段的呈現上,演奏水準仍不夠整齊,但就本場音樂會中《幻想舞曲》與《玫瑰騎士組曲》的表現而言,國臺交已足以稱得上是傑出的古典音樂演出團隊。筆者也同樣期待,由廖國敏帶領國臺交與台灣其他樂團後續的演出。


註釋

1、Gala Concert,指包含很多不同類型曲目的音樂會。

《史特勞斯的優雅,浪漫與哀愁》

演出|國立臺灣交響樂團、指揮/廖國敏、女高音/林玲慧
時間|2022/1/8 19:30
地點|臺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