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而神祕的旅程《逃亡x祝你一路順風》
10月
25
2013
逃亡X祝你一路順風(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6次瀏覽
藍雪茹(馨雁舞集編舞家暨舞蹈教師)

這次三十舞蹈劇場的新製作《逃亡x祝你一路順風》是上下半場不同主題的舞作。雖說主題並無相關聯 ,但就像節目單裡所敘述:都同樣是對未知的好奇與探問,一齣是活著時對未知的探索及欲改變現狀的行動,一齣是面對逝者即將前往的世界的追尋及猜測。

斑駁、時而發亮時而陰暗的天花板,封閉的空間裡,觀眾像是隨著攝影鏡頭,電影《飢餓遊戲》那般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著躁動而發狂的舞者正策劃著他們的逃亡計劃。一貫的「三十風格」,舞者精力充沛而準確地執行舞蹈肢體力度,的確讓人被帶入腎上腺素升起而激動的氛圍。只是那一番欲逃脫的企圖心似乎不該用眼神刻意表現出來,若把焦點更加放於彼此間的眼神交流並將動作連貫其中,或許對於「策劃」一詞更有說服力。

舞作的第三段,沿著軌道而行的小列車,像是置身事外的記錄者,沿著歷史的軌跡、時間的流逝,記錄著曾發生於身邊的一切。映照著台上時而清楚時而交錯於牆上空洞影子的兩人,傳達出疑惑卻又理性,肩並肩前往迢迢大路且充滿未知的旅程。在這段表現上,反而看不出焦急彷徨的無助感,取而代之的是經過思考而下定決心的勇氣。

在「策劃」段落中,發亮桌子仿佛有著魔鏡般的幻覺感,當眾人聚集討論時,似乎可從那不停變換顏色的桌子裡找到預言著的未知答案。《逃亡》舞作,燈光設計(何定宗)給予十分強大的視覺效果輔助,不論是於左下舞台瞬間升起的巨大燈具(預告著逃亡行動即將展開),或是環繞於四周的列車燈光(時間的沙漏在舞者身上倒數著),亦或是兩名舞者於上舞台揮手時所製造出來的框架(向觀者表示決定的喜悅或是無奈的揮別),對於氛圍的營造都十分有劇場感。重點已不再是讓觀者只專注於舞者身體的線條這麼簡單而已,而是燈光與肢體的一場交流遊戲。

下半場開始,陳芬蘭女士的歌聲悠悠傳出,隨即讓觀者掉入一種編舞者預先營造的的情境之內。《祝你一路順風》從一開始葬禮的佈置,到逝者進場而引發一連串的幽默效應,相較於之前演出的版本(三十舞蹈劇場2010年度製作《卡麥迪任務》),多了逝者的心理狀態呈現的段落。其實無需比較前後版本,因為這比較像是首部曲及二部曲的區別。這支舞既然是以幽默的態度來看待看似嚴肅的葬禮,就不免要有令人發笑的梗,而編舞者在處理段落間的情緒轉換頗清楚到位,從中可看到肢體節奏的安排、舞者表情的轉換、段落間情緒的差異等。而當逝者開心的看著眾人為它裝扮、坐著自認為是禮車事實上是靈車時皆有一種無助的傷感,卻也呈現了生者想瞭解逝者心情而產生出一種療癒撫慰作用吧!

終了,棺木落下,還夾帶了無辜的陪葬者,分不清的是逝者的心還留在世人的回憶中,還是生者的心已落於地底之中,哪種較令人唏噓?

這次的製作乾淨而不拖泥帶水,也可看到訓練舞者的精準力。下次的製作又將帶著觀眾往哪去?乾脆來個「祝你一路順風的逃亡」吧!

《逃亡x祝你一路順風》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3/10/19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