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處境下的傳承與學習——由內而外的《我.我們》第二部曲
10月
08
2024
《我.我們》第二部曲(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30次瀏覽

文 簡麟懿(2023年度專案評論人)

如何定義傳統,似乎已經成了筆者近期觀看布拉瑞揚舞團作品時的其中一枚指南針。

放置於鏡框式舞台中發表的《我.我們》第二部曲,繼承了去年首部曲所宣告的排灣族宇宙—— Pulima(手)/Puqulu(腦)/Puvarung(心),分別象徵著排灣族人自青年以來的生命階段「創造/調和/感受」。而此次第二部曲所聚焦的身份階層,是描述三十五歲至五十五歲的成年人,如何在生命打磨之際,不再仰賴雙手的氣力,且開始運用智慧來搭建部族與部族之間的橋樑。換言之,「Puqulu」就像是一連串化學式裡的催化劑,當兩雙以上的雙手產生爭執時,他在過程中排難解紛,提供一條新的思考邏輯,影響僵局瓦解的反應速度,使其達到平衡卻又不參與其中。

如同首部曲中筆者所提出的探索與好奇,過去布拉瑞揚以一種外來的視野,來爬梳、轉化他回鄉之後所覺知的一切,他所提出的各種創作方針,幾乎都向內凝望著都市原住民在當代社會裡所遇見的歡樂與困境。其面對的傳統,是一株盤根錯節於當代處境的生命樹,其中沾染著幾百年前與幾十年前的生命土壤以及養分,有流水席上的紅色圓桌、用來遮雨的藍白色帆布以及鐵鋁罐裝的金牌啤酒,並不全然是刻板印象中的「原住民族模樣」。

因此「Puqulu」重新作為一種「由內而外」發展的創作脈絡,就像是一個原生的種子開枝散葉且有其年輪,基本上已經與早期舞團的風格不盡相同;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我.我們》第二部曲(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李佳曄)

剖開傳統之中的當代(可能)性

判斷一個作品是否貼合該創作者所錨定的方向,貫穿音樂、肢體與內容等固然是一種明快的表徵;然而撕下標籤與包裝紙過後,其本質以及參與人物的文化脈絡,更是決定該創作的地基與事實足不足夠牢靠。

在演出正式開演前,布拉瑞揚邀請了嘉南青年會的男子,來到台口前的空地表演〈勇士歌謠〉;他們身穿傳統族服,腰間配戴著獵刀,藉由領唱的牽引下,在一個半圓的形式中不住踏踩著半蹲姿的步伐,佐以渾亮開闊的嗓音,完成了長達十分鐘擲地有聲的部落樂舞,是一種典型的原住民印象。

然而細看其內化的關係性,嘉南青年會的青年們腳踩馬步,在諸般變化中進行吸跳步、踹腳、交織狀的牽手以及上胸前後俯仰的大型流動肢體,儼然間有一種系統化的腳譜正在成形。這令筆者想起位於花蓮的TAI身體劇場與瓦旦.督喜(Watan Tusi),也心領神會到接下來《我.我們》第二部曲所驅動的身體邏輯,並不會因為改變某些特定條件,便失去了重新詮釋「樂舞」的資格。


《我.我們》第二部曲(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李佳曄)

難以捕捉的生命之光

《我.我們》第二部曲的視覺感依舊懾人,由磊勒丹.巴瓦瓦隆(Reretan Pavavaljung)所設計的文化圖騰,透過紫光燈的色彩在布幕上刻劃出眩目的輪廓,而那不斷奔走的線條,隱約契合了日本書法中的一筆書(Ippitsusho)【1】,同時也暗示著生命的完成是一條永無止盡的道路。

舞者群聚在舞台,透過手電筒聚焦中心人物的臉部特徵,一方面讓五官/頭部成為此作品中的載體,另一方面再次強調了光源在第二部曲中的重點及定位;例如孔柏元的口技(Beatbox),一種源自於口腔內部的深度共振,利用人聲來達到與打擊樂相仿的效果;在大部分的原住民樂舞中,青年的表演肢體中有舞處必有歌聲,在此孔柏元透過形式的轉換,貼合樂舞中的傳統並加以演繹,也再次呼應了筆者在上述文字中所提及的「定義/此時此刻」之意涵。

高旻辰的踮腳依舊是萬花叢中的一抹焦點,即便光影未特意捕捉其足下的步伐,筆者還是能感受到此一企圖的意志以及穿透力;所有舞者在與高旻辰的配合下,他們利用佈置於台上的軟布,進行了高山、大海等抽象的扮演以及描繪,局部構圖出台東山海的另一種樣貌。

另外,布拉瑞揚透過兩名男性的雙人舞與一位旁觀者的存在,在布幕前後營造各種不同的衝突與交融,其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位於後方的即時光影,一種近似於皮影戲的搖晃;舞者在光源的協助下八方巡梭,搭配磊勒丹所塗繪之男女股間(或多元性別)的融合,其中心點不斷發散的同心圓,正是點出「Puqulu」在兩個不同個體之間的影響力與重要性。縱然這也是筆者在參加演前導聆過後的後設認知,卻也印證了「Puqulu」在經歷「Pulima」之後的下一階段,其存在性正是如此曖昧未明,但又極其關鍵。


《我.我們》第二部曲(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李佳曄)

不再刻意強調的身份認同

《我.我們》不一樣,是否為一手好棋,說實話筆者尚未能確定這一條路,是否真能成為布拉瑞揚舞團將來的康莊大道,只不過這也僅限於一名外來者的觀察與主觀意識。

過去評論人李宗興曾說過:「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需要學習以傳承,本身就是一個當代處境所造就的議題。」【2】因此布拉瑞揚舞團新的一步,擺脫外來視野且由內向外地探索自身的觀察與生命經驗,或許也是一種當代處境下所造就的議題和演變;從小在部落長大的磊勒丹提供了排灣族的宇宙觀,歌手阿爆(阿仍仍)則重新編織出《我.我們》三部曲的原創音樂,這不僅為布拉瑞揚早期對身份認同的焦慮與反芻,開闢出一條可以直行的道路,三位共創者的交互詢答,也讓身為外來者的筆者,不停翻新之於「排灣族」一詞的理解和既有印象。

只不過當嘉南青年會的〈勇士歌謠〉與《我.我們》同台之際,布拉瑞揚舞團必然需要持續學習,並且嘗試克服永遠不會消失的高山與大海,直至傳統的生命有所終結/蛻變,全新的生命才得以自太陽卵中孵化開來。


注解:

1、「一筆書 」(いっぴつしょ)為草書技法之延伸,盛行於東漢以後,而後日本書法以其形式來進行創作,強調於一次性的筆畫來連貫完成一個漢字或圖案。

2、李宗興(2022 年 08 月)。〈貼合原民傳統與當代議題的《己力渡路》〉。表演藝術評論台。

《我.我們》第二部曲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24/09/28 19:30
地點|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