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處境下的傳承與學習——由內而外的《我.我們》第二部曲
10月
08
2024
《我.我們》第二部曲(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李佳曄)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74次瀏覽

文 簡麟懿(2023年度專案評論人)

如何定義傳統,似乎已經成了筆者近期觀看布拉瑞揚舞團作品時的其中一枚指南針。

放置於鏡框式舞台中發表的《我.我們》第二部曲,繼承了去年首部曲所宣告的排灣族宇宙—— Pulima(手)/Puqulu(腦)/Puvarung(心),分別象徵著排灣族人自青年以來的生命階段「創造/調和/感受」。而此次第二部曲所聚焦的身份階層,是描述三十五歲至五十五歲的成年人,如何在生命打磨之際,不再仰賴雙手的氣力,且開始運用智慧來搭建部族與部族之間的橋樑。換言之,「Puqulu」就像是一連串化學式裡的催化劑,當兩雙以上的雙手產生爭執時,他在過程中排難解紛,提供一條新的思考邏輯,影響僵局瓦解的反應速度,使其達到平衡卻又不參與其中。

如同首部曲中筆者所提出的探索與好奇,過去布拉瑞揚以一種外來的視野,來爬梳、轉化他回鄉之後所覺知的一切,他所提出的各種創作方針,幾乎都向內凝望著都市原住民在當代社會裡所遇見的歡樂與困境。其面對的傳統,是一株盤根錯節於當代處境的生命樹,其中沾染著幾百年前與幾十年前的生命土壤以及養分,有流水席上的紅色圓桌、用來遮雨的藍白色帆布以及鐵鋁罐裝的金牌啤酒,並不全然是刻板印象中的「原住民族模樣」。

因此「Puqulu」重新作為一種「由內而外」發展的創作脈絡,就像是一個原生的種子開枝散葉且有其年輪,基本上已經與早期舞團的風格不盡相同;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我.我們》第二部曲(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李佳曄)

剖開傳統之中的當代(可能)性

判斷一個作品是否貼合該創作者所錨定的方向,貫穿音樂、肢體與內容等固然是一種明快的表徵;然而撕下標籤與包裝紙過後,其本質以及參與人物的文化脈絡,更是決定該創作的地基與事實足不足夠牢靠。

在演出正式開演前,布拉瑞揚邀請了嘉南青年會的男子,來到台口前的空地表演〈勇士歌謠〉;他們身穿傳統族服,腰間配戴著獵刀,藉由領唱的牽引下,在一個半圓的形式中不住踏踩著半蹲姿的步伐,佐以渾亮開闊的嗓音,完成了長達十分鐘擲地有聲的部落樂舞,是一種典型的原住民印象。

然而細看其內化的關係性,嘉南青年會的青年們腳踩馬步,在諸般變化中進行吸跳步、踹腳、交織狀的牽手以及上胸前後俯仰的大型流動肢體,儼然間有一種系統化的腳譜正在成形。這令筆者想起位於花蓮的TAI身體劇場與瓦旦.督喜(Watan Tusi),也心領神會到接下來《我.我們》第二部曲所驅動的身體邏輯,並不會因為改變某些特定條件,便失去了重新詮釋「樂舞」的資格。


《我.我們》第二部曲(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李佳曄)

難以捕捉的生命之光

《我.我們》第二部曲的視覺感依舊懾人,由磊勒丹.巴瓦瓦隆(Reretan Pavavaljung)所設計的文化圖騰,透過紫光燈的色彩在布幕上刻劃出眩目的輪廓,而那不斷奔走的線條,隱約契合了日本書法中的一筆書(Ippitsusho)【1】,同時也暗示著生命的完成是一條永無止盡的道路。

舞者群聚在舞台,透過手電筒聚焦中心人物的臉部特徵,一方面讓五官/頭部成為此作品中的載體,另一方面再次強調了光源在第二部曲中的重點及定位;例如孔柏元的口技(Beatbox),一種源自於口腔內部的深度共振,利用人聲來達到與打擊樂相仿的效果;在大部分的原住民樂舞中,青年的表演肢體中有舞處必有歌聲,在此孔柏元透過形式的轉換,貼合樂舞中的傳統並加以演繹,也再次呼應了筆者在上述文字中所提及的「定義/此時此刻」之意涵。

高旻辰的踮腳依舊是萬花叢中的一抹焦點,即便光影未特意捕捉其足下的步伐,筆者還是能感受到此一企圖的意志以及穿透力;所有舞者在與高旻辰的配合下,他們利用佈置於台上的軟布,進行了高山、大海等抽象的扮演以及描繪,局部構圖出台東山海的另一種樣貌。

另外,布拉瑞揚透過兩名男性的雙人舞與一位旁觀者的存在,在布幕前後營造各種不同的衝突與交融,其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位於後方的即時光影,一種近似於皮影戲的搖晃;舞者在光源的協助下八方巡梭,搭配磊勒丹所塗繪之男女股間(或多元性別)的融合,其中心點不斷發散的同心圓,正是點出「Puqulu」在兩個不同個體之間的影響力與重要性。縱然這也是筆者在參加演前導聆過後的後設認知,卻也印證了「Puqulu」在經歷「Pulima」之後的下一階段,其存在性正是如此曖昧未明,但又極其關鍵。


《我.我們》第二部曲(布拉瑞揚舞團提供/攝影李佳曄)

不再刻意強調的身份認同

《我.我們》不一樣,是否為一手好棋,說實話筆者尚未能確定這一條路,是否真能成為布拉瑞揚舞團將來的康莊大道,只不過這也僅限於一名外來者的觀察與主觀意識。

過去評論人李宗興曾說過:「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需要學習以傳承,本身就是一個當代處境所造就的議題。」【2】因此布拉瑞揚舞團新的一步,擺脫外來視野且由內向外地探索自身的觀察與生命經驗,或許也是一種當代處境下所造就的議題和演變;從小在部落長大的磊勒丹提供了排灣族的宇宙觀,歌手阿爆(阿仍仍)則重新編織出《我.我們》三部曲的原創音樂,這不僅為布拉瑞揚早期對身份認同的焦慮與反芻,開闢出一條可以直行的道路,三位共創者的交互詢答,也讓身為外來者的筆者,不停翻新之於「排灣族」一詞的理解和既有印象。

只不過當嘉南青年會的〈勇士歌謠〉與《我.我們》同台之際,布拉瑞揚舞團必然需要持續學習,並且嘗試克服永遠不會消失的高山與大海,直至傳統的生命有所終結/蛻變,全新的生命才得以自太陽卵中孵化開來。


注解:

1、「一筆書 」(いっぴつしょ)為草書技法之延伸,盛行於東漢以後,而後日本書法以其形式來進行創作,強調於一次性的筆畫來連貫完成一個漢字或圖案。

2、李宗興(2022 年 08 月)。〈貼合原民傳統與當代議題的《己力渡路》〉。表演藝術評論台。

《我.我們》第二部曲

演出|布拉瑞揚舞團
時間|2024/09/28 19:30
地點|臺東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全場觀眾呆呆坐著,面對著是否該積極地去理解這些流動的刺眼與挑釁究竟意味著什麼而無動於衷?又或是令人岔題雜想,編舞家當真要三部曲翻了你個底朝天:莫非這裡的音樂是用來看的,視覺是通過震動方可見,而舞蹈本身就是飛蚊症?難道這是一個新的山神巨獸神話傳奇的懸絲傀儡戲?果真眼前的都不是眼前,唯有鳴謝支持我們繼續跳舞是真?真的是這樣?政治正確就是理所當然?
10月
08
2024
《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
10月
07
2024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
他針對當代身體雕塑與城市風景的疊合與擴張,嘗試在物像與想像的透視中,以凝視手法來延展其作品有限性的通透之作。
9月
1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