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博允與一代藝術家的建構《許博允創作生涯六十週年》
3月
22
2022
許博允創作生涯六十週年(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提供/攝影莊國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55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壹、

近幾十年來,愈來愈多學者致力研究作曲家們崇高地位的形成過程。我們都曉得許多文人志士「懷才不遇」、「時不我與」的道理,反過來說,歷史上許多音樂大師之所以能流芳千古,靠的不僅僅是過人天賦,更多的是他們後天努力,加上社會環境、甚至後世歷史敘事相輔相成的結果。

例如,貝多芬當今的樂聖地位不僅得力於他的偉大創作,也是他當時在競爭激烈的維也納努力打造自身品牌形象、爭取貴族資助的成果。【1】而第二維也納樂派的荀貝格等人,在打造前衛的十二音技法之餘,也大量投入心血於廣播與講座等(新)音樂普及活動,將傳統技法與作品納入自身創作(如魏本對於巴赫的管弦樂改編)以延續德奧精神,甚至自願與社會主流疏遠孤離。【2】至於最具波蘭魂的蕭邦,若無當時中產階級一連串的民族文化運動,他也寫不出那些深植波蘭血脈的馬厝卡。【3】所謂作曲家的歷史地位,是個人天賦所造,也是作曲家在社會中奮力不懈而來。


貳、

而在台灣,作曲家若想闖出一番名聲,不僅作曲過程煞費苦心,還得思考如何爭取國家補助、運用人脈資源則等塵間難事。對創作者來說,重要的不只是作品如何寫,還關乎如何讓作品被聽見、以怎樣的形式見於世人。

就上述諸事而言,許博允和他的《許博允創作生涯六十週年》樂展,是一極好的例子。翻開演出節目冊,眼見鋼琴家葉綠娜、當代傳奇劇場總監吳興國及其愛女吳采璘、朱宗慶打擊樂團等,滿是表演藝術界的響亮名號。曲目從獨奏、室內樂、音樂舞作到大型打擊樂團等編制,不僅陣仗極大,其中不少名人還只專程演出一首曲目/舞碼,排場十分奢華。

作為「樂展」,除了音樂的自律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作品與其人脈網絡所具備的展示價值。例如,《寒食》一曲不採現場演奏,而是播送已故男中音張清郎的珍貴錄音,並讓曾跳過《寒食》舞作的吳興國重新編舞,再跳一回。在舞台上,吳興國拖著十餘尺長的長袍,步履沈重而悲催,伴著《寒》曲點描派一般散碎的器樂旋律,拉出了極大的情緒張力。而舊作《心》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則配上同名新舞,讓吳采璘與絲釋民一展長才。隨著樂曲的無調—五聲變換,二人跳出了借喻愛情分合的動人現代舞劇。

演奏家部分,葉綠娜與小提琴家黃維明等人擔綱多首樂曲,分別有令人印象深刻之處。在幾首室內樂作品中,許博允最喜歡寫給鋼琴上下反覆的音型,勾勒心神流轉的意象。葉綠娜則以厚重的觸鍵做出豐富的音色層次,踏實了每段樂音的鮮活性格。黃維明雖無獨奏家氣勢,演奏時有句法阻塞、音準偏離等缺失,但作為許博允多首作品的御用演奏家,光是現身於舞台,已足顯二人多年情誼。


參、

要構成一場感動滿載、充滿意義的演出,除了表演者的精彩表現之外,來自「場外」的資訊一樣重要。誠如音樂社會學家 Tia DeNora 所指出的,觀眾聆聽音樂時,除了直觀地用感官感受作品,其實也受到作品背後豐沛的社會文化與敘事所影響。【4】我們聽著許博允的音樂在廳內流瀉,其實也是聽著許博允這個「人」的生命故事。

說到這裡,我們來到了《許博允創作生涯六十週年》音樂會最核心的特徵:許博允樂展的策展單位——新象藝術本身就是許博允與愛妻樊曼儂攜手創立的藝術文化公司,他們因而能不受外界的干擾,放心且完整、自足地講述自身的敘事。

厚重的節目冊,以及音樂會結束前大陣仗的謝幕,都是鮮明的事例。翻開節目冊,一幀幀相片印入眼簾,有許博允與大提琴名家羅斯托波維奇的合影、1997年集結卡瑞拉斯及多明哥等男高音大師的傳奇音樂會海報、再到新象藝術中心的多張珍貴歷史影像⋯⋯,這些照片交錯地和音樂會內容介紹並列,音樂作品與歷史變成了龐大的混合敘事;而全部樂曲演奏完畢後,新象的藝術總監樊曼儂從觀眾席緩步上台(據聞,另場由許博允親自上台),一一講述與台上藝術家們的多年情誼,也感謝台下不少政商名流多年來對新象的支持。

在那一刻,樂展超越了自身的意義,成為紀錄新象歷史的盛大展演。以自己苦心經營的音樂資源,讓自己的作品以最美好的樣貌呈現,許博允的創作身影與藝術推廣的形象從此密不可分。


肆、餘話

相較於終曲《境》的眾聲喧嘩,綜觀整場盛大的樂展當中最孤立、潔淨的身影,也許是開場演奏《琵琶隨筆》的青年琵琶家黃立騰。當時,全廳燈光一暗,只留下一束聚光燈,當中晃著琵琶演奏家的專注身姿。正是演奏者如此投入、意念凝鍊,他的一舉一動都散發著極強的感染力,將《琵琶隨筆》本身的現代狂亂風格洗鍊成東方的玄冥思維。在那裡,音樂獲得了最純淨的寧靜片刻。


註釋:

1、See Tia DeNora: Beethove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niu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7).

2、See Joseph Auner, “Proclaiming the Mainstream”, i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Mus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228 – 259.

3、See Barbara Milewski, "Chopin's Mazurkas and the Myth of the Folk." (1999).

4、同註釋1。

5、封面照由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提供,攝影莊國華。

《許博允創作生涯六十週年》

演出|新象.環境.藝之美文創
時間|2022/3/4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