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語言成為音樂的骨架而非類別《我是這樣看世界:溫柔女聲米莎》
12月
12
2016
客家女聲米莎(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5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兩廳樂主辦「我是這樣看世界」系列行之有年,為台灣聽眾推介了不少平常少有機會接觸的各地民樂,也不乏近在身邊卻時被忽略的在地音樂。這些音樂並非考古採集,而是活生生地流傳著,與時漸進,在樂音中開拓邊界,更紀錄了文化交融的痕跡。【我是這樣看世界】的標準起手式,是由一位說書人分析這些民樂的音樂結構、曲式特色,介紹創作者如何就這些元素玩出不一樣的東西。於是,在阿拉伯微分音、阿美族複音音樂、西西里島鼻腔共鳴之後,《臺灣好客-溫柔女聲米莎》忽然讓我好奇起:從音樂的角度來看,究竟什麼才是客家音樂?

既然演出名稱的「溫柔」二字已被演出者親「聲」推翻了【1】,剩下的「客家」主題更值得好好深究。關於「客家音樂如何定義」,這問題首次浮上檯面在2007年金曲獎。當年最佳客語歌手與最佳客語專輯得主林生祥不但拒絕領獎,更在致詞時表示:「金曲獎的獎項分類應該是要以音樂來分類,而不是以族群語言來分類。」音樂分類無關是非對錯,在不同年代也有著不同的分類需要。然而,林生祥一席話誠實打破了輕易以語言為音樂分類的盲點。換言之,去除了語言因素之外,我們還能如何從音樂本身辨別客家音樂?

直到今日,當我們討論起客家民樂時,少以音樂結構分析特徵元素,反而更常就現存有的傳統曲調回溯(如此場演出說書人徐智俊提及的老山歌、山歌仔、平板「三大調」、較具彈性的小調,或是以器樂為主的客家八音)。或許是因為客家族群的離散歷史,讓其音樂不斷吸納外在影響,客家音樂也成了鄰近族群的融合體;也或許是因為時代變遷,讓文化傳承出現斷層危機,導致現今的客家音樂大都背負著推廣客語、保存客語的使命。2016年金曲獎客語歌手得主羅文裕曾做過一有趣(但並不嚴謹)的實驗,在東區、西門町街頭分別以客語與韓語演唱同一首歌,得到的民眾反應卻是截然不同【2】。這樣的例子也可看出對於許多客語音樂創作者來說,更迫切的企圖在於如何以「熟悉且大眾化」的曲風,讓大眾願意去親近那「狀似陌生」的語言。於是,「語言」也因此取代「音樂」,成為客家音樂最鮮明的特色。

在林生祥「不願以語言為音樂分類」的聲明十年後,客家音樂有了更蓬勃的發展。從這前提回過頭來看客家歌手米莎與地下河樂團於「我是這樣看世界」的演出,倒是令人對「語言」與「民樂」的關聯,有了另一番發現。演出分作上下半場,上半場為傳統曲調改編,不過皆只把原曲當作創作素材,無論配器(爵士鼓、手鼓、口琴、電吉他、低音提琴、木吉他)或是編曲(藍調、巴莎諾瓦、搖滾樂等)都已全然西化/流行化。在現今慣常的分類下,更像是「以客家曲調發想」、「以客語演唱」的藍調/搖滾/巴莎諾瓦樂。即便如此,米莎在音樂上卻展現了極為豐富的語言張力,特別是〈十朝歌〉一曲,在編曲中大大運用了咬字、複合母音(長音或轉音)、共鳴腔等發音元素,在聽覺上突顯了歌詞所傳達的語言韻味。

下半場則是七首米莎自己創作的歌曲,其中更包括兩首由美濃國中柑仔老師帶領國高中青少年參與客語音樂歌詞創作所選出的作品──張凱清的〈即聲〉與傅文德的〈該句話,該樹頭〉(再次證明了客家音樂推動與客語保存的關聯)。米莎在演出中表示平常都是自己包辦詞曲,但這次因為兩首青少年的歌詞,讓她得以從不同觀點切入,改變自己的創作慣性。這句話是非常真實的,且其影響的不只是觀點與風格而已,還有為了符合歌詞結構(如字數、斷句、段落等)而產生的樂曲風格。即使是在其餘幾首米莎自己寫詞的作品中,皆可看到她藉由歌詞引出更寬廣的音樂空間,而非只是根據曲風套公式而已。歌曲中舉凡參差不齊的長短句、不工整的對句、斷句、甚至奇數句等,又或是急促的字音、或是延伸拉長得以蜿蜒變化的長母音,都展現了語言(歌詞)與音樂彼此豐富、彼此襯托的緊密結合。若說語言並不足以為音樂分類,米莎在此場演出倒是證明了無論曲風為何,是傳統或流行,如何讓語言與音樂相輔相成,正是民樂歌謠的基本精神。當她的音樂若以其他語言演唱並無法成立,唯有客語能表現這般音樂個性時,也在「開疆拓土」中延續了自身作為「客家音樂」的本質。

一場客家音樂會,也讓我從金曲獎聯想到戲劇圈。這一兩年在客委會的資助下,陸續出現幾齣「客家音樂劇」作品。客家戲劇、音樂劇如何定義,「客家」指的是音樂還是劇,自是另一層面的議題,在此不再贅敘。但在台灣華語音樂劇中,詞樂合一之必要,早已是多少創作者屢敗屢戰的深刻體認。「方言」一向被認為較官方化的「國語」有著更豐富的聽覺表現,在音樂上理應帶來更多可能性。在客語音樂劇尚在摸索成形的初步階段,或許更不該忽視客語音樂創作者已累積的珍貴資產。

註釋

1.米莎此次表示她的唱腔較以往已有轉變,這次演出也偏向搖滾、藍調等較有爆發力的唱腔。

2.演唱歌曲為《菸樓清風》,演唱韓文時明顯吸引較多民眾駐足,當被問到平常是否會/願意聽客家歌時,受訪民眾表示:「我不是客家人,聽不懂客家話」。完整實驗影片可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i7PYpMhSck

《我是這樣看世界:溫柔女聲米莎》

演出|米莎x地下河
時間|2016/12/09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