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寂與生命的穿返《單‧身》
12月
24
2012
單身(劉人豪 攝,稻草人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9次瀏覽
林正尉

2012年歲末,稻草人現代舞團分別於南北兩地推出新作《單‧身》。編舞家羅文瑾思索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自傳性著作《孤獨及其所創造的》中,作者父親生前頑強且離群索居的生命狀態,連結創作者自己父親相似之經歷為靈感,並與影響‧新劇場編導呂毅新合作,透過舞蹈劇場的形式,發展出一部九十分鐘「載浮」著十七個段落的演出。

《單‧身》呈現「一個無法死亡且擁有永恆生命的男人,其不斷的在時間之河裡載浮載沉,永遠無法上岸得到安息的終極孤獨的故事」。羅文瑾親自扮演這名永恆不滅卻無法阻止身邊親友離開的「時間過客」;此外,《單‧身》更多地要讓觀眾省思到都會中現代人的生存狀態,禁錮、封閉且「再現個體面對自我無法與人交集、傾吐或膠著所造成的生存性不安」。從生命時間到城市空間再銜接心理的相互對應,使得創作意圖更加立體。

「時間過客」看遍不如他永續生命的人生百態──也因如此,他被迫一再經驗著世間人們彼此相聚又分離、各自互斥或隔離的深層感受。這些片段的組成,來自被生活掏空的母親、得不到愛的孩子、排擠的社會關係、情感世界的落單者、汲汲營營博取認同的邊緣人等等,乍看之下,隨劇情積累情緒但又時時阻斷,反更突顯人類的共通性:一連串的荒謬與疏離。

我看的場次是台北松山園區的倉庫場,相信與原初在台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的觀眾感受大為不同,也或與舞團設定之情節氛圍反差出極大差異。然而,挑高的舊式倉庫卻「意外」增加了本作額外有趣的視覺體驗。例如,挑高的空間予人似有舞者生存/活動空間的「壓縮感」,為舞者詮釋人和魚形像間的轉換時,喻出更具「都市裡的孤獨私密」及「活在水族箱裡」的說服力;另外,藏在舞台後方的高腳式音響器材,演出過程中受燈光不經意(或無可避免)的打照,投射在倉庫牆壁上的倒影,倒巧合地演化出都市常見的路燈幻景。

一開始,所有的女性舞者詮釋著鬥魚與魚群。隨情節慢慢鋪陳,對她們原本扮演的角色身分上,都能營造出相互映襯及轉化的力道,即使非該段故事的主角,每位舞者還能適時搭配每段故事的要角,經編舞者的平均調度,少見虛設成份。有時是日常的兒年遊戲,看似拼貼和斷裂,適時運用了「魚的形象」和「時間過客」來「穿梭」與「漸層」出不同敘事的光譜;有時,這些分裂的形象合而為一、亦分裂、也佚散,分合出不同節奏的線譜。然而,自「時間過客」從「膜」(或「繭」)漸脫蛻而出後,進入永無止盡的生命和活著,試著開始參與其他人的短暫生命,每次強烈感受到別人的消亡而顯出自己的孤獨時,卻出現一個我認為既細微但嚴重的問題。

《單‧身》燈光設計遊走於「寫實」與「非寫實」之間,賦予「時間過客」兩道光芒,迸出雙重又分歧的深長倒影,看起來既疑慮,又徬徨,充分表達了他難解的心理狀態。而一幕中,「時間過客」似帶著濃郁的悲愴之情,一心想敲毀下舞台的高巍白壁,此時伴隨著精彩的配樂,但他漏了餡;其對牆的極端掙脫,反倒讓觀眾清楚意識到牆面傳出紙的聲音,再怎麼細微,卻仍窸窣作響,透過舞台和音響更變得突兀。整個演出所要累積的情緒至此──即使不欲討論寫實與否──,會因這種不對稱的微弱聲響造成極大的阻撓。這聲響透露出「這面牆仍有穿越/打破的客觀可能」,使得牆和過客欲營造出的緊張關係難說服於人。

我認為應可著重於「時間過客」對於高牆的想像與摹擬,透過舞者專業的肢體來傳達出掙扎與困境的意境,勿直接與牆面發生實際關係,或考慮牆面的特定部位應特殊處理。

尾末的〈走馬燈〉,在《單‧身》中堪稱一波高潮。〈走馬燈〉的所有舞者,試著闡述她們從年輕到老的私人詮釋。由生往盡的想像狀態,隨音律與節奏的增快,進行規律的重複與轉換。舞者們普遍的年輕,對於〈走馬燈〉的青壯片段,展現各自「已有」的記憶,摻著略微不同、但也融合的圖景;但面對「老態」時,舞者各自詮釋自己面容可能的老年印象,竟出現相似的動作與表情。

演後我就此詢問羅文君團長,她也坦承這「均質的老年形像」曾出現於她們內部的討論內。原本〈走馬燈〉因不間斷地重複和加速,實已能讓觀眾感到辛酸與糾結(我聽說台南演出時,有老者為此落下眼淚),但對年輕舞者和觀眾而言,歲月的滄桑並未探入他們的人生閱歷裡,即使各自展現出婀娜多姿的百般顏容,又能使部份觀眾發笑。對我來說,此段情節產生出非常有趣且豐富的心理變化──不同生命歷練的觀眾皆能發自內心的誠實感受,哪怕是哭或笑?一段同樣重複演繹的〈走馬燈〉,得以照引出陰暗觀眾席中的「眾生相」,即便她們看不到觀眾的臉,倒也像足了面面相映的鏡子。

論總體呈現的寫實與否,本是藝術學理上常見的劃分。「寫實」或「非寫實」創作的權宜區隔,目的在於針對特定作品的討論上,期待出現共通或有效的交流。《單‧身》漂白了整個舞台設計,僅留白底和格狀的黑線,燈光搭配與舞者也傾向「非寫實」的心理表達,但是面對「孤寂」如此渾沌又朦朧的主題上,它又能適度返照出人性的寫實或真相。

「在真正的黑夜中,被聽聞者,可見者,缺失了,這一切讓黑夜變得可以棲息。它不允許任何東西被歸於它,除了它自己;它無法穿越。」法國作家布朗肖驗證著「孤寂」如此重返和穿入人與人的心中,讓這亙古的命題長久溶解了藝術形式討論上的偏狹框架。然而,即使羅文瑾可能深切明白「孤寂」或「生命」在不同藝術形式範疇的共性,她仍採取對形式的強化,賦予形式與內容兩者達到極大的分裂,同時又造出理想的功用。

具體來說,《單‧身》均白且中性舞台設計,讓舞者展演各自片段時,不受外在物質干擾,可有效地使觀眾跨越到她們欲表達的情境之中,進行穿返的彈性過程,更能讓舞者和觀眾專注於對「孤寂」的感受與對流。此遂是我所謂的先強化舞台和舞者特質對立,透過心理摹寫或純化,透過劇情推演,漸讓觀眾無意識到舞台隔板的作用或阻礙,抑或「重新認識」舞台隔板亦是舞者身體/空間的延伸,達兩者合而為一的巧妙技巧。雖然有些許片段銜接上不盡理想──諸如台語歌前後片段切換上過於短促,少了停頓、積累或對應,累積後的情感再被擾混之處──,受了些外在技術影響上的波動,但「孤寂」焦點得以始終貫徹,出場後的「孤寂感」持續有攀升且溫存的效果,並不失為純熟之作。

《單‧身》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團
時間|2012/11/30 19:30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一號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羅文瑾對於存在思想的求知與困惑、跨領域跨文本類型,創造出特殊的面貌。然而如何「提煉」,如何進而在抽象思維和舞蹈創作之間,呈現一個繁複的生命問題,《單‧身》中過於龐雜枝節的段落和人物,有時陷於隱晦的動作意圖,似乎都需要一個更整體、完整的文本脈絡來支撐。(李時雍)
12月
11
2012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