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烏托邦的泥淖《Mr. R2.0-烏托邦》
8月
21
2015
Mr. R2.0-烏托邦(體相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1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近年,反烏托邦小說如著名的《飢餓遊戲》、《移動迷宮》、《記憶傳承人》等,陸續改編為電影,題材所設定的世界觀,往往表面上看似人人同一、公平有序、整潔規律,但內在其實各種弊病叢生,主角往往意識到這一切有序地太不自然,便開始追尋背後真相。體相舞蹈劇場的《Mr. R 2.0-烏托邦》大約屬於這類情境。

關於此類主題,幾支作品如劉彥成《最高的地方》、《再見吧!兔子》對於更好未來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或是安娜琪舞蹈劇場《我們》透過概念與實踐試圖朝某種理想的共生與存在狀態前進等,雖均未直接提及烏托邦理想,但皆於作品文本或實踐中透過想像與辯證接近未來藍圖,時態上屬於未來或未來進行式。

相較於前述作品,也許李名正的《Mr. R 2.0-烏托邦》在時態上屬於現在進行式,已然深陷其中,難有距離遠觀,於是一股悲觀氛圍瀰漫。好比《最高的地方》對於未來進行的寓言烏托邦雖極盡冷嘲熱諷之能事,最後甚至眾人齊聲唱歌幹譙,至少也是某種群體不滿寓言的未來或諷刺的現在,既然感覺到不滿,也就還有改變的可能。回過頭看《Mr. R 2.0-烏托邦》,首先這個烏托邦似乎已被設定為固著現況,一進劇場,令人不容忽視的巨型赤紅結構幾近吃掉大半舞台,淹沒了黑盒子的長寬高,壓迫感與尖銳性顯而易見。再來,身著赤紅服裝的舞者們面無表情,彷彿被結構同化的人們,一舉一動整齊劃一、不具情感,各舞者之間還時不時地組裝變形,諸般存在不知是日復一日操演著同樣生活的人們,還是人早已為了結構而異化為另一種存在。

《最高的地方》或《我們》以群體戰姿態面對襲來的各種好壞,《Mr. R 2.0-烏托邦》的群體則已是被同化的結構共犯,只剩兔子先生獨身一人,迎戰龐大結構機器。但說實在也未迎戰,只是在龐大結構下無聲吶喊、糾結於心、至多發出神經質的窸窣氣息聲並無力還擊。最令人感到心驚的是,李名正赤裸呈現人一出生即受結構制約、擺佈,由小舞者李涵玄所飾演的小兔子先生如偶一般在象徵結構的紅衣舞者吳品儀操弄下,無任何主體性地隨之擺佈,直到後來,小兔子先生一翻而上,立於紅衣結構之上,情勢似乎正要翻轉,卻果不其然,小兔子先生不過成為另一個操弄之人:紅衣舞者一個仰身,雙手、雙腳吸附地面、臀部離底而起,緩慢爬行,小兔子先生跨坐其腹,威風凜凜、左顧右盼地逡巡著,宛如操弄結構怪物之人,也就是那個在階層底端之人。躲在赤紅結構中心,只能無聲吶喊的兔子先生,以及成為操控結構的小兔子先生,透過不斷叨念的巴哈無伴奏弦樂陣陣穿透,產生歇斯底里的強烈反差,告訴我們這就是真實。

而李名正《Mr. R 2.0-烏托邦》的悲觀即在於此,說真的,這般真實困境不難體會,生活中到處充斥,我們日日面對,但要談建議或突破也並非易事。這麼來看《Mr. R 2.0-烏托邦》,作品雖未就這無奈困境想像出口,但給出的感官印象倒算強烈,種種刺激諸如赤紅巨型結構、兔子先生神經質、歇斯底里的肢體動態、詭譎的小兔子先生與結構之舞,諸般印象透過叨叨絮絮的巴哈無伴奏弦樂,陣陣壓迫著一些觀眾可能只是想進劇場暫別現實的心,再次直視這每日都在面對的困境,倘若得以在劇場內獲得救贖也罷,但彷彿,最終只隨兔子先生一同深陷烏托邦的泥淖啊。

《Mr. R2.0-烏托邦》

演出|體相舞蹈劇場
時間|2015/08/15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