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即性劇場的溫暖力量《人魚斷尾求生術》
4月
05
2012
人魚斷尾求生術(女書公休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64次瀏覽
鴻鴻

去年10月,女書店在假日推出了《女孩斷尾求生術》,出身北藝大與文化大學的四位年輕演員(朱倩儀、陳雅柔、賴玟君、廖原慶),連個團名也沒,以四壁的書架和櫃台作為背景,演出他們的童年生活、成長焦慮、性別認同、情愛渴望。一名男同志、三名各具特色但很難說是身材「標準」的女生,坦率直陳的對白與自傳色彩明顯的情節,讓人物個性成為演出最大的吸引力。在30位觀眾就塞爆的極親密空間裡,他們自在風趣的表演散發青春劇場迷人的魅力。

第2彈《人魚斷尾求生術》在半年後推出,類似的主題底下,增添了更多的想像色彩。同樣的四位演員,同樣的角色塑造,場景卻換成海底的人魚國。從人魚的觀點出發,談情說愛之餘,環保議題也公然浮上檯面。一開始的升旗典禮,國旗歌的旋律配上〈魚兒水中游〉的歌詞,竟然天衣無縫,也揭開政治諷喻的主題。透過一次次課堂教學和新聞播報,日本的福島核災、淡水的水泥堤岸、乃至「郝龍王」拆「王宮」的時事,都以海底世界大事的姿態現身。這不只是借題發揮,博君一笑,更延展出人類愚行會如何影響世界的生態觀點。

但是現實批判只是附加價值,這齣戲的重點還是情愛。比起《女孩》,《人魚》的情愛世界更多幻滅與悲悼。例如男同志用線上遊戲交友,巧遇他的偶像,最後發現對方的真實身份竟是女性,而沮喪莫名。又如女孩求得與她的白馬王子相遇,兩人卻話不投機。雖然人人可以向烏蘇拉(迪士尼動畫《小美人魚》中的貪婪女巫)求索願望,但願望的實現未必理想,我們卻已拿了自身寶貴的東西去交換。用「交換」行為來呈現成長的代價,巧妙而真實。最後當一個女孩拿名字交換,發現自己變成了烏蘇拉,才發現這能給予別人幸福的權柄,卻也必須承受最多的苦難。沒有幸福可以不勞而獲,而且沒有人是真正的幸福,這麼滄桑的結論,恐怕也只有年輕人說得出。

在周莉婷充滿聲效巧思的音樂推進下,整齣戲的進行情境跳躍、節奏明快,環繞觀眾四面八方的場景變化營造了流動感。結尾每個人自書架上取下一本書,從葉慈到陳雪,讀出幾段與「交換」有關的告白,與現場空間產生直接的連結,也讓演員個人的故事回歸到今與昔的眾生當中,這種心理的呼應竟喚起強大的溫暖,讓許多觀眾散戲後仍在書架前留連,不忍遽去。

「超親密小戲節」、「永康藝族」和台北市藝穗節之類的環境劇場,利用現實空間的營業時間夾縫,找到讓劇場誕生的可能。這樣因時因地制宜的臨即性劇場,展現年輕創作者對現實與自身的省思,更得以和觀眾近距離磨練表演技藝。雖然不易轉換演出場所、也不見得有機會流傳,但這片刻暖和的感動何其真實,讓我們再度體驗劇場無可取代的力量。

《人魚斷尾求生術》

演出|女書公休劇場
時間|2012/04/01 19:30
地點|台北市女書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