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即性劇場的溫暖力量《人魚斷尾求生術》
4月
05
2012
人魚斷尾求生術(女書公休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57次瀏覽
鴻鴻

去年10月,女書店在假日推出了《女孩斷尾求生術》,出身北藝大與文化大學的四位年輕演員(朱倩儀、陳雅柔、賴玟君、廖原慶),連個團名也沒,以四壁的書架和櫃台作為背景,演出他們的童年生活、成長焦慮、性別認同、情愛渴望。一名男同志、三名各具特色但很難說是身材「標準」的女生,坦率直陳的對白與自傳色彩明顯的情節,讓人物個性成為演出最大的吸引力。在30位觀眾就塞爆的極親密空間裡,他們自在風趣的表演散發青春劇場迷人的魅力。

第2彈《人魚斷尾求生術》在半年後推出,類似的主題底下,增添了更多的想像色彩。同樣的四位演員,同樣的角色塑造,場景卻換成海底的人魚國。從人魚的觀點出發,談情說愛之餘,環保議題也公然浮上檯面。一開始的升旗典禮,國旗歌的旋律配上〈魚兒水中游〉的歌詞,竟然天衣無縫,也揭開政治諷喻的主題。透過一次次課堂教學和新聞播報,日本的福島核災、淡水的水泥堤岸、乃至「郝龍王」拆「王宮」的時事,都以海底世界大事的姿態現身。這不只是借題發揮,博君一笑,更延展出人類愚行會如何影響世界的生態觀點。

但是現實批判只是附加價值,這齣戲的重點還是情愛。比起《女孩》,《人魚》的情愛世界更多幻滅與悲悼。例如男同志用線上遊戲交友,巧遇他的偶像,最後發現對方的真實身份竟是女性,而沮喪莫名。又如女孩求得與她的白馬王子相遇,兩人卻話不投機。雖然人人可以向烏蘇拉(迪士尼動畫《小美人魚》中的貪婪女巫)求索願望,但願望的實現未必理想,我們卻已拿了自身寶貴的東西去交換。用「交換」行為來呈現成長的代價,巧妙而真實。最後當一個女孩拿名字交換,發現自己變成了烏蘇拉,才發現這能給予別人幸福的權柄,卻也必須承受最多的苦難。沒有幸福可以不勞而獲,而且沒有人是真正的幸福,這麼滄桑的結論,恐怕也只有年輕人說得出。

在周莉婷充滿聲效巧思的音樂推進下,整齣戲的進行情境跳躍、節奏明快,環繞觀眾四面八方的場景變化營造了流動感。結尾每個人自書架上取下一本書,從葉慈到陳雪,讀出幾段與「交換」有關的告白,與現場空間產生直接的連結,也讓演員個人的故事回歸到今與昔的眾生當中,這種心理的呼應竟喚起強大的溫暖,讓許多觀眾散戲後仍在書架前留連,不忍遽去。

「超親密小戲節」、「永康藝族」和台北市藝穗節之類的環境劇場,利用現實空間的營業時間夾縫,找到讓劇場誕生的可能。這樣因時因地制宜的臨即性劇場,展現年輕創作者對現實與自身的省思,更得以和觀眾近距離磨練表演技藝。雖然不易轉換演出場所、也不見得有機會流傳,但這片刻暖和的感動何其真實,讓我們再度體驗劇場無可取代的力量。

《人魚斷尾求生術》

演出|女書公休劇場
時間|2012/04/01 19:30
地點|台北市女書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