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即性劇場的溫暖力量《人魚斷尾求生術》
4月
05
2012
人魚斷尾求生術(女書公休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7次瀏覽
鴻鴻

去年10月,女書店在假日推出了《女孩斷尾求生術》,出身北藝大與文化大學的四位年輕演員(朱倩儀、陳雅柔、賴玟君、廖原慶),連個團名也沒,以四壁的書架和櫃台作為背景,演出他們的童年生活、成長焦慮、性別認同、情愛渴望。一名男同志、三名各具特色但很難說是身材「標準」的女生,坦率直陳的對白與自傳色彩明顯的情節,讓人物個性成為演出最大的吸引力。在30位觀眾就塞爆的極親密空間裡,他們自在風趣的表演散發青春劇場迷人的魅力。

第2彈《人魚斷尾求生術》在半年後推出,類似的主題底下,增添了更多的想像色彩。同樣的四位演員,同樣的角色塑造,場景卻換成海底的人魚國。從人魚的觀點出發,談情說愛之餘,環保議題也公然浮上檯面。一開始的升旗典禮,國旗歌的旋律配上〈魚兒水中游〉的歌詞,竟然天衣無縫,也揭開政治諷喻的主題。透過一次次課堂教學和新聞播報,日本的福島核災、淡水的水泥堤岸、乃至「郝龍王」拆「王宮」的時事,都以海底世界大事的姿態現身。這不只是借題發揮,博君一笑,更延展出人類愚行會如何影響世界的生態觀點。

但是現實批判只是附加價值,這齣戲的重點還是情愛。比起《女孩》,《人魚》的情愛世界更多幻滅與悲悼。例如男同志用線上遊戲交友,巧遇他的偶像,最後發現對方的真實身份竟是女性,而沮喪莫名。又如女孩求得與她的白馬王子相遇,兩人卻話不投機。雖然人人可以向烏蘇拉(迪士尼動畫《小美人魚》中的貪婪女巫)求索願望,但願望的實現未必理想,我們卻已拿了自身寶貴的東西去交換。用「交換」行為來呈現成長的代價,巧妙而真實。最後當一個女孩拿名字交換,發現自己變成了烏蘇拉,才發現這能給予別人幸福的權柄,卻也必須承受最多的苦難。沒有幸福可以不勞而獲,而且沒有人是真正的幸福,這麼滄桑的結論,恐怕也只有年輕人說得出。

在周莉婷充滿聲效巧思的音樂推進下,整齣戲的進行情境跳躍、節奏明快,環繞觀眾四面八方的場景變化營造了流動感。結尾每個人自書架上取下一本書,從葉慈到陳雪,讀出幾段與「交換」有關的告白,與現場空間產生直接的連結,也讓演員個人的故事回歸到今與昔的眾生當中,這種心理的呼應竟喚起強大的溫暖,讓許多觀眾散戲後仍在書架前留連,不忍遽去。

「超親密小戲節」、「永康藝族」和台北市藝穗節之類的環境劇場,利用現實空間的營業時間夾縫,找到讓劇場誕生的可能。這樣因時因地制宜的臨即性劇場,展現年輕創作者對現實與自身的省思,更得以和觀眾近距離磨練表演技藝。雖然不易轉換演出場所、也不見得有機會流傳,但這片刻暖和的感動何其真實,讓我們再度體驗劇場無可取代的力量。

《人魚斷尾求生術》

演出|女書公休劇場
時間|2012/04/01 19:30
地點|台北市女書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