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但遠離聲景《城市基音—啟程・臺中》
Aug
23
2021
城市基音—啟程・臺中(時間藝術工作室提供/攝影汪正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9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城市基音》是時間藝術工作室新啟動的一系列創作計劃,以走訪、觀察、記錄城市的方式,從中汲取創作靈感,打造屬於該城市獨一無二的前衛音樂作品。這場《城市基音—啟程・臺中》,如其名所示,便是以臺中為主角的首發演出。

看到「城市」、「錄音採集」等詞,不難讓人聯想到穆瑞・薛佛(Murray Schafer)自七O年代起大力推廣,魅力熱燒至今的「聲景」(soundscape)概念。以錄音器材錄下平時不被留心的日常聲響,並予以重現、再製,喚起人們的心像與情感記憶,是聲景的一大魅力之處。換言之,對城市聲響的田野採集,目的大多是要將城市「再現」(represent)給聽者,在聽者心中建構一幅或真實、或藝術化的,對於城市的音樂圖像。而《城市基音—啟程・臺中》雖然也採納了錄音採集的田野方法,卻罕見地不以「再現」為宗旨。

以實驗劇場為演出場域的《城市基音—啟程・臺中》,雖然定位為音樂展演,卻有富具象徵意涵的視覺元素。在舞臺兩側,可以看到對比性極大的兩個投影區,左側以兩塊偌大的長條布幕疊合而成,畫面較為平順完整;右側則有大量譜架交錯堆疊,影像投影極其破碎,左右兩者分別(或同時或不同時地)投影著都市的影像,與當下的音樂呼應著。此外,舞臺前後各放置著排煙管、雲梯、各式各樣的小器物,正中央有十餘支管鐘音管呈十字形地吊掛,演奏家們不時地對這些物品環繞、敲打演奏。這些物品與影像給了觀眾一個基礎的暗示:這個作品將是取自於,但不服從於真實的城市景象。相反地,音樂和現實拉開了距離,形成了自律的發展空間。

 

城市基音—啟程・臺中(時間藝術工作室提供/攝影汪正翔)

 

城市基音—啟程・臺中(時間藝術工作室提供/攝影汪正翔)

的確,雖然全場演出分為幾個大段落,期間也以投影展示著採集的聲音影像,但其實每段音樂並沒有明確的指涉對象,甚至也無固定的標題名稱。《城市基音—啟程・臺中》所做的,無疑是一次次的轉化、聯想,以及發想。轉化之處在於,他們將城市中各式各樣的「資訊」(演出者演前短介所用的詞彙)——不只是聽覺,也包含視覺等其他感官——化作表現性的音樂元素,好比將紅綠燈的變換頻率寫成節奏,鐵匠的敲擊成為韻律單位等等。聯想之處,則是在這些「資訊」的刺激下,突發奇想所連結到的現/當代前衛作品,例如在某個段落,擊樂家的日常物件擊打片段慢慢化成荷蘭作曲家Louis Andriessen的Worker’s Union,形成演奏家全員的震撼敲擊齊奏。除了前面這兩種,還有許多原創且自由的新譜曲,這些都是從本來取自生活環境的「資訊」出發,最後卻隨著創意飄到了九霄雲外的發想。

於是,在一個個的段落之中,聽眾能見證一場相當驚人的聲音蛻變歷程:從遠處傳來的預錄日常聲景開始,器樂慢慢加入,漸漸形成宏大壯闊的音樂發展,尾聲又淡去,讓原先的環境聲景重新裸露。音樂與聲景之間彼此相關聯著,卻又保有距離,那樣的對比性相當美麗。

作為一場前衛音樂性質的演出,演奏裡固然穿插著大量的現代技巧(好比管樂器的打鍵、微分音、花舌、泛音,鋼琴家以手臂擊奏鍵盤、徒手撥動琴內鋼弦等等),但堆砌音樂的作曲手法並不至於過於艱澀扎嘴。有泛音理論般的,以A音為基底的垂直性發展,也有複數音階的聲響堆疊等等,還有一段契合度極高的長笛與單簧管二重奏,表現力頗佳。整場音樂會的最後,以一首旋律性較高(若我的理解正確,那些旋律取自他們田野採集時偶然遇見的西方流行歌)的樂段作結,給予聽眾一個較為平易近人的尾聲。

 

城市基音—啟程・臺中(時間藝術工作室提供/攝影汪正翔)

單以音樂聆聽的角度而言,譜曲與演奏無疑十分精彩。但仍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的:在這個田野採集—發想—再創造的生產方式之下,《城市基音—啟程・臺中》究竟和現實裡的臺中市呈現出怎麼樣的關係?我的意思是,雖然這個展演的「資訊」無庸置疑地是來自真實的臺中,但作曲者在選用素材時,其實是相當隨興甚至隨機的。譬如,救護車與垃圾車偶然駛過,他們就偶然地將車子的笛鳴寫進曲子裡,前段提到的西方流行歌也是如此;至於排煙管、雲梯、道路擋架這些被挪用為打擊樂器的日常物品,十之八九也是他們田野時的偶然所見。我的疑問便是:這些物件元素難道不會太「日常」嗎?在臺中以外的其他臺灣城市,不也能見到這些日常之物嗎?如此平凡無奇的事物所形成的作品,真能冠上臺中之名,代表臺中嗎?

但,我們心中所設想的「臺中」,終究是一套以各種文化符號與社會意識所拼合而成的形象。當我們對於一件事物(譬如,一座城市)的認識上升成為了概念,當中許多的個異雜多、甚至無意義的細小之物就會流失。譬如在我們描述臺中,建立臺中的獨特形象時,垃圾車、紅綠燈等日常物件便會被我們遺忘。相對地,當我們進入田野時,早已預先帶著許多既定概念與印象的話,最後採集到的資料也將是偏頗且失真的。

或許,這場以都市為名的演出,其獨特意義即是在於這些日常無意義事物的拯救。正是如此隨機的取材,才得以繞過社會裡早已層層架構的文化意識,由此反映出來的「現實」,不是經過社會文化概念所再現的真實,而是真正雜多的真實。

要將《城市基音—啟程・臺中》稱作足以代表/再現(represent)臺中的作品,那當然是言過其實了;相反地,這個作品所反映的,是一支音樂團隊在一個特定的時空下,之於該座城市的獨特經驗,這些經驗包含著觀察、隨機的偶遇、以及隨之而來的獨特音樂發想,是絕對無法重現的。因此,雖然田野所汲取的素材雖平凡,誕生的創作成果卻絕無僅有,即使他們再回訪臺中,觀察與創作也不會相同了;當《城市基音》系列計劃走訪其他城市,看見相同的物件時,也不會有相同的發想。「現實」從來就不是客觀靜止的,而是人作為在世的生命主體,和世界互動、碰撞而成的產物,《城市基音》雖然不對城市進行單純的再現,卻扎扎實實地映射出這樣「現實」的真義——人之於城市的經驗是如此隨機、偶然、無意義,卻也獨特無比。

《城市基音—啟程・臺中》

演出|時間藝術工作室
時間|2021/08/08 14:30
地點|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Oct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Oct
21
2024
在這場音樂會中清晰可見巴赫清唱劇中所存在的手法和素材上的多樣性。更能聽到音樂中存著新教聖詠曲與天主教複音音樂的作曲手法,在音樂形式上也隱含了義大利的協奏(唱)奏鳴曲中的重現段落形式(Ritornello form),以及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中,三個聲部對位線條的處理。
Oct
14
2024
此時此刻,誰能說沈默不語的凝神傾聽,就算它是最好的方式,是古典音樂唯一的欣賞方式?
Oct
12
2024
北市交今年的年度歌劇自己獨挑大梁,自製的《波希米亞人》讓樂迷得以欣賞該劇的另一個版本,然而新製作最大的挑戰在於導演使否能帶領製作團隊,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針對在地觀眾)的獨到見解讓觀眾有不同的體驗?反之則僅限視覺上的耳目一新。
Oct
11
2024
《桃花謎》並未直面同性議題,韓沖突然接受湘雲之愛意、二人互有情意之轉折讓劇情回歸傳統生旦愛情戲,實以性別霸凌議題為主體,輕輕地觸碰到同性情誼邊界。
Oct
10
2024
他用他男低音特有的音色來詮釋,更能感受到旋律中所埋藏的詩意,對生命、對記憶的那種深刻的呼喊,也為今天的這些音樂中的兒女情長和生離死別,做了最好的註解。
Oct
04
2024
樂興之時和導演鴻鴻的勇敢實驗精神,似乎為台下眾多樂興之時的樂迷,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夜晚。然而在激情過後,在解構了普契尼的歌劇之後,我們還是得思考一下:普契尼音樂中純粹的藝術性崩解後,就像時興的分子料理一樣,巧思之後究竟還剩下什麼?
Oct
04
2024
在這個製作版本中最成功的,莫過於舞台場景的設計與呈現。這種呈現方式讓觀眾隨著四幕劇情的發展,在視覺上彷彿參與了一場藝術史上的名畫饗宴。
Sep
25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