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來台尋父的女兒,一起面向明天——《萬里尋親記》
8月
29
2022
萬里尋親記(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7次瀏覽

陳正熙

「人世間太多人下落不明,吉凶未卜,期盼失散的人在台北重聚。」

「來台尋父」啟事的這段話,將1949年、2020年、和2022年的當下,連接了起來:一位父親在台灣和香港之間選擇了後者;一群人選擇逃離香港、逃往台北、但從未抵達;一個女兒自由地從香港來到台北,開啟一段尋找「父親」的歷程——香港馮程程、台灣再拒劇團,和多位不同出身背景的「假想父親」,在台北重聚,共同完成《萬里尋親記》。


遇合離散間,父親們的信念

《萬里尋親記》以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作為戲劇構作的參照點,馮程程從自己父親的生命故事出發,透過對話、遊戲、排練,召喚出五位假想父親的生命經驗,和他們對人生的省思,對未來的期待,而最終能夠——至少短暫地——成為馮程程的父親,為他完成那未曾實踐的旅程。

在馮程程所發出的「尋人啟事」中,對於這位假想的父親有一些條件的設定:喜歡馬、收集馬,喜歡1950—70年代老歌,摩羯座,說話特別慢,當過指揮、伴奏、教師、軍人。但,從最終出現在台上的五位父親的個人經歷來看,真正重要的,似乎不是符合條件與否,而是能否體現人生當中難以預料的遇合離散,個人自由意志與外在現實的抗衡,乃至於必須承受的考驗挑戰。他們的經歷,雖不完整,但有一定程度代表性,整體反映出台灣戰後七十年以來的發展歷程:威權體制所帶來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富裕成長,解嚴開放所帶來的多元景觀,最終,也凸顯出我們當下所必須面對的挑戰。


 萬里尋親記(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面對這些挑戰,我們也要從他們的經歷中,尋求啟發。

在台灣和英國之間選擇了前者的「父親」,雖然受到白色恐怖迫害,付出青春歲月的巨大代價,仍然選擇留在台灣為人權發聲;將一生奉獻於復興基地建設的「父親」,最感恩的人,是許多人已經遺忘的謝東閔先生,提示我們那曾經存在過,大家齊心努力追求成長的過往;一無所有隻身來台的「父親」,以美食帶給無數人單純的滿足與安慰,親身印證「可以改變什麼」的信念;兩位較為年輕的「父親」,工作生活環境迥異,卻同樣以音樂豐富自己和他人的人生。


劇場與現實間,父親們的不安

如馮程程在演出一開始所言:這是一個計畫,一個週末的三場演出,甚至不能說是計畫成果的呈現,身為觀眾的我們,其實是被邀請進入一個對話的空間,共同參與這個進行中的尋親行動。五個假想父親對生命的體會與領悟,是我們僅有的線索與啟發,周圍世界正在發生的改變,則是我們必須釐清的疑問和困惑。

「朋友、良心、自由、愛」,是這些父親視為珍貴的事物,既是這趟「尋親」旅程,所要再次確認的價值,同時也反映出這些價值所受到的嚴峻挑戰:意識對立的激化,所導致的暴力對峙——言語的/行動的,網路的/真實的,政治經濟的/社會文化的,個人的/集體的。而這些對立,不僅是當下現實,似乎也是流連不去的歷史幽靈。


萬里尋親記(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在這樣的脈絡中,我們因此而意識到在這場「尋親」之旅中,雖然提及但並未特別著力,也總是時時籠罩著華麗廳堂,那暗黑的、殘酷的、幽靈般的真實: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2020年的「12港人事件」【1】,詭譎動盪的台、港、中三角關係。坐在劇場中的我們,不能不聯想到劇場外的現實,但,這樣的聯想,是擴展、深化我們對這趟尋親之旅的理解,還是反而限縮了「劇場」作為一種魔法,召喚出更多想像的可能性?從父親們的自述中,我們意識到一切的一切,都與現實政治有關,但,一切的一切,也都與個人單純的生命追求——生存、美食、音樂、深情、憐憫,有更為複雜的交織,更為豐富的牽繫,而不一定都是那麼絕對的、政治的。

因此,當父親們被問到:「你現在最想大聲疾呼的是什麼」,雖有某種「賦權」的意圖,但其中所隱含的政治氣息,仍不免讓我感到不安:對「明確表態」的不安,對「堅定立場」的不安,對「敵我分明」的不安。

而這不安,也只有在劇場的場域中,才有可能透過各種不同力量彼此間的協商,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紓解。


萬里尋親記(再拒劇團提供/攝影唐健哲)


共同的明天

在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中,米蘭公爵普洛斯彼羅以魔法解救精靈艾莉兒,使仇敵悔悟,最終得以回歸米蘭;在《萬里尋親記》中,馮程程和幾位假想父親,也嘗試以劇場的魔法召喚對父親生命的不同想像,建立對歷史記憶的同情理解,超越政治現實對我們的拉扯限制,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我們都能「無畏面向明天」——父親們共同的明天,女兒們共同的明天,台港共同的明天。

因此,這不僅是「尋親記」,也是「雙城記」,尋找的不僅是「父親」,也是台北、香港兩的共同未來。


註解:

1、2020年8月3日,12名因參與香港「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反送中運動」)而被捕的香港公民,於保釋候審期間,乘坐快艇試圖偷渡前往台灣,於中國廣東東南部海域被中國海警攔截逮捕,送往深圳拘留,之後被以偷越邊境罪判處七個月到三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該事件因其政治敏感性,引發國際社會及兩岸政府高度關注。

《萬里尋親記》

演出|馮程程、再拒劇團
時間|2022/08/13
地點|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你現在最想要大聲疾呼的事情是什麼?」在演出的最後,馮程程表明了對於交流、理解、溝通的期盼,希望藉由創作守護自由。她以尋親,處理著自身的創傷,為已然瘖啞的香港發聲。(黃馨儀)
8月
26
2022
似乎,唯有扮演女兒的馮程程,滯留在暴風雨那魔法尚未失效的世界,她想用石頭填平海,或許,特別是那片讓中國警方截獲十二位意欲渡台港人的海。(洪郁媗)
8月
26
2022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