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寧可選擇相信的通俗溫情《未完待續》
5月
21
2014
未完待續(胡福財 攝,廣藝基金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36次瀏覽
傅裕惠(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四個身著黑裝的演員,走向舞台前緣,以莊嚴謹慎的態度宣告整齣戲的命題:如果明天妳就要死了,而妳臨終前可以帶走一件東西,妳會帶走什麼?要是妳找不到,就得日復一日地重複過妳這生命裡的最後一天。接著,在演員的口述指令下,出現一位年近卅的「角色」:莫莉;黑裝演員給了她姓名、年齡、性傾向甚至星座別。然後,這個「莫莉」便開始代替觀眾,經歷多場演員們變換場景、人生、情境和角色的體驗遊戲,從而從中尋找一個能讓生命意義更為具體的答案。

《未》劇以小劇場手法,逕行問答這樣一個趨近通俗劇風格的命題,企圖強烈;從觀看的角度來說,劇場演出其實很難做到如影像鏡頭般的客觀寫實,所謂情境選擇,也難掩劇場排練時的主觀預設,所以得有個能「自圓其說」的敘事結構。編導利用了劇場當下的靈活與觀、演者對真假現實的默契,讓這則充滿教化溫情的寓言,得以開拓一條戲劇敘事的出路。

《未》劇以劇場表演的扮裝變化、真假模擬為前提,由演員的演、說來建構角色面臨的現實,並以舞台兩側配置的許多衣物道具,幫襯這個「我口說我手」的戲劇表演性;例如,隨著不同的旁白者,四位演員輪流在不同的時刻,以「死神」這個角色現身時,口述者使用的動詞──『死神,祂是飛著進來的!』──便成為演員表演的挑戰,進而醞釀了許多與觀眾互動的樂趣。刻板角色與刻板情境,作為迫使演員們必須為女主角變化環境選項的情節動力;編導為演員在表演排練,與演員在扮演別的角色時,設定不同的遊戲現實,並偶爾讓這幾個現實之間,產生裂隙──例如,利用手機來電的聲響──讓演員能在台上,說出觀眾對當下情境的看法,進而變成轉換場景時的一種解套模式。當女主角莫莉陷入無路可出的絕境時,四位演員立即配合倒帶、重複和多次重複的現實模擬,「精準或刻意省略」的重複表演,更是展現了演員精湛的肢體專業;又當莫莉渴望選擇真愛,共度生命最後一天時,演員們又立即配合呈現這對男女信步走過的城市背景,進而藉由這一次次類似「表演訓練」的情境練習之後,角色莫莉學會了以口述建立現實的「技巧」,回溯展現前面幾場演過的情境,以暴力或狂想或直接的反應,「矯正」先前選擇的謬誤。最後,莫莉回到自己的家,與父母和家裡養的狗,平靜渡過這所謂的生命的最後一天,而演員們也逐一收拾道具物件,扛著行李箱,對著觀眾席道別。

簡而言之,《未》劇是聰明討喜的小品;我既然認定命題是「通俗劇風格」,自然也不太能被演出的手法「買收」。原因其一是滿溢的表演表現,其二是稍嫌膽怯的主題概念;滿溢的表演表現,造成戲裡旁枝末節過度搶焦,以致離題,例如戲裡穿插了一段與觀眾直接互動的「流浪狗演唱會」。就當時的情節而言,討好觀眾似乎更甚於理解究竟莫莉要如何尋找自己臨終可以帶走的東西;同時,每位演員精準、飽滿的表演能量和技巧,猶若場場炫技,演員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更甚於情節。此外,劇中預設的這個假設性問題,表面看似期待開放式的情節,但顯然處處都有編導主觀節選方便情節行進的「捷徑」;但顯然編導也對於這樣類通俗劇風格的結局,抱持著一定的自制與拘謹,因此最終女主角的抉擇和心境,寧可採取「只可意會、不必言傳」的處理。

這齣戲,故事說得未必巧妙、但很聰明,處理手法未必創新,甚至有點便宜行事或是過時,但演員表現絕對精湛亮眼;他們用精彩的基本功夫(台詞、發音、肢體、表情等)徹底地說服了觀眾,所以觀眾可能無心質疑戲劇呈現的斧鑿和教化性。至此,我已無須比較兩岸演員表現的長短優缺,但是,卻得審慎提點不論兩岸、不論年齡的編導創作時可能有的共同瑕癖:那種要命的自制和拘謹!(這個時候我要爭取幾行字的離題)那種用通俗溫情包裝的命題,是不是也包封了編導創作對生命存在該有的體會和觀察?是不是呢?有人可能情願「受騙」,然而,對於見證過生活本質與掙扎於生命真相的人而言,像這樣的小品,著實糖衣。

《未完待續》

演出|黃盈工作室
時間|2014/05/18 14:30
地點|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