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底下的傳統《逝.父師─希矣切》
8月
13
2014
逝.父師─希矣切(許邦妮 攝,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4次瀏覽
紀慧玲(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栢優座新戲《逝.父師─希矣切》劇名與前齣《獨、角、戲─吉嶽切》相同,刻意拆解「師」、「角」音韻,拆解師父、角兒這兩個字詞的單音性的同時,也在拆解其單面字義,並進一步拆解京劇程式及線性敘事。角兒有多面性,成名與未(不)成名的,原委、機遇、養成、退場,層層鋪疊,以小窺大的是戲曲演員的幕前幕後人生。師父也該有多面性,被尊崇的、繼承的、個人的、師徒制的,代代相衍,映現的是戲曲傳承這門大功課。《逝.父師─希矣切》很適切的,也極富情感的描述了戲曲師徒普見的深厚情誼,就個體層面,頗為動容,但就更大關懷的「傳承」面向,力道稍嫌薄弱,與《獨、角、戲─吉嶽切》相較,前者可見刀刀直指核心,這次卻多少流於抒情,未見反思。

《逝.父師─希矣切》戲啟始於一幕告別式,師父已往,眾人蹛蹛於途,慌惶無向。雙面式的長型舞台,觀眾看見的是極簡而抽象的舞台布置:桌、椅(均帶滑輪可移動)、懸吊相框(無內容物);銅罄久久遙響一次;聚光燈拉引出舞台縱深,遠處供奉著戲曲祖師爺像與神龕。五位演員,除飾演師娘的黃宇琳一身素縞,上下連襟,其餘四人均半今半古:上半身(或外面)現代裝,下半身(或內裡)戲服、戲靴,這混搭的造型為全劇作了最好註腳:傳統與現代的並存/取代、共融/衝突,尤其當一人分飾師父、師祖與徒兒的許栢昂將外罩長掛掀開,露出內裡上身水衣、下襬戰袍,踉蹌匍匐於祭桌前時,這一幕強烈意象正透露著:他身上帶著傳統,骨子裡留有傳統,在祖師面前,一身還其一身,代代相傳的正是以衣作為象徵的戲曲傳統。

然而,正如半截古代戲服也可能產生的突梯感,這混搭既是傳承,卻也可能是割捨不掉(或情感難捨)的包袱。《逝.父師─希矣切》在告別式場景後,跳進跳出的進入師父生平介紹、身後追思、傳承點滴、創團壓力,最後終結在面對告別如何把握當下、繼承就是做自己的思維訓勉下,這一身混搭卻沒有再多做變化,沒有再穿上卸下,改裝或還原。半套戰袍依舊顯眼,作為象徵卻多少讓我聯想為背負在身、無法脫曳的傳統包袱。

之所以將衣服象徵反轉比喻為「包袱」,是因為劇本並未對師者之所以為師、傳統之所以為貴、繼承或不繼承之(不)必要,多加詰辯,多角度刻畫,讓觀者可以尋思體會傳統之必然與非必然,矛盾與衝突,從而理解戲曲傳承命題之重,進而凸顯(戲曲)師徒、傳統關係之殊貴。緊扣著師父亡逝這一出發點,《逝.父師─希矣切》開始敘述師父、師娘背景,先是守靈的徒弟插科打諢,繼之是師娘進入回憶裡帶出《霸王別姬》唱段,感情線成了全劇主要軸心,即使隨後師父成為武生泰斗亦以吸引女性戲迷的逸事帶入,以及師娘懷疑自己不久人世希望師父再娶,師娘與該位女性戲迷的隔空告白……占了偌多篇幅後,師父師娘的濃密情感刻畫入裡,但師父與徒兒的篇幅卻相對不足了。

一如栢優座一貫破壞直線敘事手法,《逝.父師─希矣切》也並非順時間序重溯師父生平而已,在跳進跳出間,編導用了許多破碎語言、旋律與音響、時間及空間處理,讓一些關於師徒之間的訊息出現,如憑空出現一句「人的一輩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夠了」、「把戲弄懂,人生就懂了」,向師父報告「小鳥團」成立了、在師父之靈告解「接班」接不下來了的壓力…這些「快閃」對戲曲觀眾可能可以理解,但一般觀眾卻缺乏足夠的篇幅進入「內情」。劇中許栢昂一人飾三角,同時就帶入了三種敘述者立場:師祖練功如練丹古法、師父一生榮光、徒兒繼承的壓力與惶恐。然而立場雖不同,觀點卻沒有歧見,面對傳統,師娘將靈桌上長棍交給徒兒的這幕戲就說明了一切,傳統就是繼承,傳統無庸置疑;雖說劇中藉徒兒新編劇本寫不出來自圓其說補了一句「把繼承改成發展」,但一句口訣說服不了觀眾,九十分鐘戲幅用以描述師父個人情感故事,多於「師」這個字的拆解與反覆推敲,尤其面對戲曲傳統,師父這個命題絕非止於個人層面而已,上至流派,下至教法,到底「師」有幾個音、節、義、形,組合、變化、延伸、反義──亦即,傳統究竟該不該繼承?如何繼承?傳統是什麼?什麼叫傳統?傳統變或不變?傳統可能被發展嗎?師父本人就沒有矛盾嗎?師徒之間有過談論嗎?不同徒兒(師父)是否有不同想法?如果可以如《獨、角、戲─吉嶽切》提供更多(他者) 角度的參照,傳統/師父、消逝/繼承的文本才會交駁多彩。也唯有更集中於命題,而非故事上,吸取傳統表演形式揉入文本更順理成當,照目前敘述方向來看,戲曲材料多只在回憶場景出現,與寫實場景反而顯得格格不入。

傳統即使只穿戴在內裡,一亮相,仍熠熠生輝。半截袍底的傳統,如何變化萬千,仍令人嚮往。在現代情境戲劇結構裡,嘗試用戲曲程式演述,本就是件難事,《逝.父師─希矣切》的戲曲程式(歌舞唱唸)分量不及《獨、角、戲─吉嶽切》,文本少了「傳統」的辯詰,可能正是主因。

《逝.父師─希矣切》

演出|栢優座
時間|2012/08/02 14:30
地點|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