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仔內的表演《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
10月
28
2014
超親密小戲節/日常生活(飛人集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07次瀏覽
謝筱玫(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這是一個非常舒服的看戲經驗。主辦單位以「看戲走路、走路看戲」的方式,帶領觀眾穿梭在大稻埕的巷弄之間,像是「巷仔內」的人熟門熟路地引領觀者重新認識這個地區。從表演空間的選擇與行走動線的規劃皆可感受主事者的用心與細膩;我們拿到一本看戲護照,在三個表演場地之間移動、收集戳章,看戲頓時充滿旅行的悠閒自得。護照上還附一張幻燈片般透光的老照片,召喚吾人思古之幽情,搭配著知性與趣味兼具的導覽說明,看到大稻埕老建築的美,以及此地新興的一些改變,沿途充滿發現的驚喜。

表演場地選在幾處充滿歷史情味的老屋新生空間中, (其中保安捌肆還正展出漢德寶墨跡),身在其中已然十分愜意愉悅。看戲前最擔心的是:「超親密」的觀演距離是否會產生尷尬,(尤其如果不喜歡該表演時),但親身參與之後覺得自己多慮了。三個表演使用媒材不同、風格迥異,短短的二十分鐘皆「很有話說」,雖然前兩個演出其實完全沒有使用語言。

第一個作品《日常生活》,前半部以大型立體書的方式描述一名上班族女子周而復始的日子,一本書涵蓋一日生活,劉銘鏗一頁頁翻開書:房間、搭公車、辦公室、午餐、辦公室、晚餐、床、夢境。樂師則現場變化簡單的樂器伴奏營造氛圍,讓觀眾看圖解讀女子的心緒。前幾日這名上班族的日子似乎沒很大改變,但慢慢的,便利商店全為一家壟斷、餐廳變成食堂、代表國家機器與暴力的坦克、軍警出現,女子每晚的夢(簡單的紙燈籠投影)逐日變成噩夢、甚至不復有夢,反映許多港人(甚至台灣人)對於現況的不滿:生活愈來愈單一、無趣、極權、恐怖。劉銘鏗使用一日復一日重複方式,讓觀眾看到這些改變,是冷水煮青蛙地漸進發生的,等到發現不對勁時,一切已然黑白殘破。後半部作者以簡單的投影,表現日前香港的雨傘抗爭運動。前半是政治寓言,後半儼然為政治宣言,甚至出現「拼命跑、不要歇息、抵抗強權」等口號式標語,最後其實稍嫌直白多餘,但在香港佔中事件方興未艾之際演出,遂為信心喊話與情感宣洩之必要。

第二個演出比較像是一個現場作畫與投影探索的概念。一進入小酒館坐定之後,注意到牆上宛若水墨畫的投影,但姜睿明開始動作之後,我們才注意到那是些在投影機上的鉛筆木屑。接著他開始放上投影照片,在其上以簽字筆簡單描摹,同時寫下文字。整個表演可說是創作者造訪世界幾個博物館的圖文手札,並感受到旅人的孤獨心情。他最後把畫好的幾張投影片疊放在一起,然後在牆上描畫投映出來的東西。複製、再創造;投射、再折射;單一、合成。最後他撕下牆上的畫,復又在光源處削上鉛筆屑,跟一開始的畫面似同非同:旅行之後,像是回歸原點,但也在旅人身上造成了些微改變。

前兩個演出題材很當代,而第三個作品則拐了個彎,進入一個極傳統的世界。《柴房會》是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潮州鐵枝木偶戲,內容輕鬆諧趣,講一名鐵齒男子在旅店遇見美麗的女鬼。家族戲班金玉樓春仍保留了很傳統的表演型式,兩位表演者的唱念都相當有水準,男聲清亮有力、女子嗓音婉轉動聽。前兩個作品以視覺表現為主,這個演出則讓人打開耳朵,在小室中很直接地接收與享受聽覺的刺激。

小戲節活動動員許多人,除了表演者,每個表演區都要有工作人員,加上導覽,如此龐大的人力投入,但每場觀眾最多只有25人,成本想必十分可觀。很享受這種親密又自在的觀賞經驗,但想到很多人無緣得見,不禁深覺可惜。

《超親密小戲節─大稻埕區》

演出|劉銘鏗、姜睿明、金玉樓春潮州木偶劇團
時間|2014/10/23 16:30
地點|大稻埕區 (共創舞台、Le Zinc 洛 Cafe & Bar、保安捌肆)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
從四季風土節氣發動的表演文本,進入了童年的回憶,收尾落在劇中主人翁有感成長敘事的疑惑與追求:「什麼樣的果子才是最好的果子?」「妳就是妳自己。」「我就是我自己?這樣就可以去冒險了嗎?」雖然,這樣的感悟,帶著正向的能量、溫暖的鼓勵,不過,前半場所展開的土地連結或家族回憶,予人期望更多的開展,到此戛然中斷,讓人若有所失。抑或是換個角度解讀,從家族淵源到個人成長,恰足以引動聯想人生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我們是誰?因此,即使觀賞結束的時候,我們是無法知道真正答案的,一如生命的腳本總是無法預知未來禍福,必須自行邁開腳步前進,才能揭曉謎底吧。
3月
05
2024
導演的場面調度,展現對文本的極大尊重與自我節制,以簡潔的手法,讓演員的身體與聲音在幾乎空無一物(除了必要的桌椅和視覺焦點的紙捲),但有強烈設計感的劇場空間中,自然而平靜地流動,有效地發揮文字內涵的戲劇性與抒情性(lyricism),貼切呼應作品主題。自屋頂平滑地斜掛而下,位在舞台中心的特殊材質「泰維克」紙捲,雖是舞台視覺焦點,但並不會轉移或妨礙我們的觀看、聆聽,而更像是舞台上的第N個角色(文學作家、Bella的一夜情對象),與戲劇文本平行互文的其他文本(創意寫作課程指定閱讀),或者角色生命情境的隱喻(Bella自殺的嘗試),最終更成為角色個人生命的寄託:Bella的最後一段獨白,全場靜默無聲,以投影呈現在紙捲上,我們彷彿隨著她的引領,翻著書頁,讀著她為Christopher寫下的悼詞,沉靜地聆聽著她——或許還有我們自己——內在的聲音。
3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