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鏡子,兩種視野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
12月
15
2014
新人新視野/日子(國藝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34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這回「新人新視野」的編舞者,剛出爐或尚烘培中,真的都是新人了。一位甫從舞蹈系畢業,一位繼續在創作研究所鑽。創作途徑與想法迥異的兩位大男孩,感覺上實在沒啥共通點,除了舞作中都用到了鏡子作為表達手法,也許是某種人生階段的自我檢視或投射吧。

《肌哲》(Body Philosophy)的鏡子不像是文青式的自我質問或批判,較類似幻術、迷宮或象徵著一種顯微鏡式的觀看。尤其昏暗的燈光下,加上鏡子的幻覺,乍看之下彷彿科幻電影的複製人奔跑陷入無盡迷宮。如此對鏡子的運用,應該與張國韋試圖「玩身體」的初衷有關?除了承繼類似機械舞的身體質感,或是breaking的動作慣習。一種拆解、組裝、機械、零件式的對待身體態度大概是關鍵。尤其一隻由舞者們肢體各處組構的手臂,被一絲絲剝解後剩下甚麼?從舞者的表情看似也疑惑著。又,反覆被敲打左膝蓋的舞者,卻不斷以舉起右手回應,好似病理學上神經失序的allochiria。【1】

當梅洛龐蒂面對西方文化長期以來身心二元的思考,在《知覺現象學》中反覆提問的是一種異於傳統生理學與心理學,對於身體知覺或身體與世界間第三種解釋途徑,張國韋是否也藉著創作實踐思考著身體與世界之間的關係,是我所好奇的。尤其舞者們在多數時間是背對觀眾看著鏡子,怎麼瞬間全體奔向下舞台凝視觀眾,五位體魄強健的大男孩,眼神直視,或多或少意識到投向世界的表達,但想說甚麼?雖語意未清、動作的解離與融合尚留於再現層次、身體中心線的筆直處理、音樂與動作句法的規律與合拍等等,似乎都稍侷限了作品提出玩身體企圖。然而,台灣不乏喊出融合特技、街舞或當代舞蹈的實踐者風氣下,張國韋選擇專心聚焦在純粹身體上的探索,甚至直接提出哲學方向的企圖,值得繼續觀察與期待。

《日子》(Days)的鏡子有點嗆,尤其後段三位黑衣女子開始不斷將眾多鏡子越擺越靠近觀眾,大概就是逼著我們檢視自己的日子是否也如黑洞般虛無。

《日子》開始在閃爍日光燈下,如日子般令人感到厭倦。一位男子做著一連串看似暖身又像日常生活動作的連續。漸漸,滲入加快的速度與力度,這一連串動作看似不再平靜和緩,開始參雜著壓迫與窒息。此刻,三位抹白臉的黑衣女子操著零碎、急促的腳步或手腳並用,從後方黑幕或爬或跑,倏地進入觀眾視覺範圍。此刻,對於男子變質的動作大概就有了頭緒—來自那三位不知名的黑色形體。隨著三位女子鬼魅般歇斯底里地與男子的互動,或排成一列,或相互操控、倆倆纏繞等,關於人的回憶、情緒、隱藏性格或是外在世界的壓力等等,三位黑衣女子如黑洞般的負面能量不言而喻,加上Vincent Gallo〞Yes, I’m lonely〞染灰了整個空間,雖尚未鬱悶到極點,但也無法平靜。最後一擊,觀眾於鏡中的反射,陳逸恩欲讓我們檢視生命的企圖再清楚不過。

納悶的是,除了三位黑衣女子於中段的大群舞與之前營造的歇斯底里彷彿有些出入而略顯突兀以外。《日子》就結構、氛圍、身體、動作等掌握上都算清楚完整,意圖鮮明。然而對我來說,怎麼仍有些小小的不滿足騷動著?也許是擔憂小世界裡的小感嘆是否醞釀了觀看大世界的動力,因為「新人」該帶我們看見「新視野」阿。也許是我的庸人自擾,畢竟人們總得先反聽內視,才能更清晰地感受世界,而創作也總是從自身開始。

2014年的新人,的確有新味,即便偶遇力有未逮之處,但其中一位努力鑽研著難行但關鍵的路──身體,另一位思索著生命並具感受與表達的敏銳,都有值得期待之處。然而如何向世界敞開自身being-in-the-world,相信會是未來新人如何帶給我們新視野的關鍵。

注釋

1、一種神經病學上的失序,對患者來說,當刺激點位於一側,則反應會在另一處顯現。例如刺激患者的左手,則左手沒有反應,反而是右手會產生反應。梅洛龐蒂曾於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中的一章中,提到此病理學上的症狀,試圖反覆釐清body schema的層次與定義,駁斥傳統生理學與心理學對身體的看法。

《新人新視野:舞蹈篇》

演出|張國韋、陳逸恩
時間|2014/12/06 19: 3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Joe
《小提包》再度聚集現代舞者、演員和街舞舞者,結合街頭元素,每位表演者個個有態度,耍帥、炫技、爆發力,肢體極具感染力,其中還設計多個童趣橋段,採用流行歌曲等,都讓觀眾能夠輕鬆地進入作品當中。(Joe)
9月
18
2013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