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尾溜現代舞身影《魚貫職態》
12月
23
2014
魚貫職場(劉人豪 攝)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28次瀏覽
戴君安(特約評論人)

滯留島舞蹈劇場的《魚貫職態》雖是改編自藝術總監張忠安於2013年的舊作《玻璃屋》,然而相較之下,新作與原作的面貌全然不同,格局的鋪陳也更加銳利;而曾經在「2014 身體密碼Ⅱ‧跨域舞展─行動數據」中,展演過的《A Walk of Life》,巧妝後隱藏在新作中,由成熟的舞者們主演重要角色,既跳脫先前由年輕舞者展演時產生的突兀畫面,也更能以適切的態勢呈現當今社會的寫實面,尤其是青壯人才對其職場的無奈、無感與無望。

當左下舞台的聚光燈漸亮,在燈下的方士允活像隻軟骨魚般延展四肢,也彷彿啟動浮游物般的體勢,闊步游移於下舞台的橫向面。他的滑溜靈巧似乎要傳達的寓意多層,既像在暗諷職場生態中,令人損氣折骨的責任制壓力,也像是將「為五斗米折腰」的俗諺予以鮮明的具象化,又像是暗示職場老手的身段圓滑軟Q。

過不久,打扮像凍齡高階主管的葉麗娟帶著薄刺般的笑聲進入場內,繞行於放置在左斜上方的辦公桌,被她掌控的辦公桌側面則投射了水族箱的魚群影像,彷彿一群被她宰制的下屬。她的芭蕾伶娜身體縱使進入了當代舞蹈的場域,其長年奠基的芭蕾訓練仍無時不放射於舉手投足間,既大氣也拘謹,烘襯了她與其他舞者的迥異之處,令人不油然的想起梅莉史翠普在《穿著Prada的惡魔》中扮演的狠角色,優雅而高傲。

此時在右上舞台的一角,數位舞者被圍在狹小的微透明框架中,在弱光的投射下,他們的影像若隱若現的像是擠在水缸中的魚群。他們的光影與辦公桌的魚群影像起了相互映照的作用。在他們走出框架後,雖然有了團體的動作與隊形變化或個人的小突圍舉動,但仍像是漫無目的在水箱中游動的魚群般,日復一日的過著相同的生活,在他們的背後則是一幅辦公室圖像。

這群舞者中,包括年輕舞者沈佳縈、黃淑琴、翁靜吟及程馨慧等人,以及學生舞者阮怡蓁、甘人云和吳毓豪,他們就像大魚帶小魚般的共舞。其中的甘人云和吳毓豪則是在8月底於「2014 身體密碼Ⅱ‧跨域舞展─行動數據」中,參加過《A Walk of Life》的舞者,雖然僅隔數月,但這次卻不再如當時的青澀,也顯現了未來可期的潛力。

接著,舞者們從麻木茫然進入歇斯底里的狀態時,辦公室中常聽到的怨言也不斷的複誦著,包括工作態度、外型、應對方式等。這些重複的話語,應該也是象徵在工作中,不斷重複且一成不變的相同動作、對話內容或是行事步驟。簡單的話語中,也刻劃了職場上的性別刻板印象,諸如對女性的穿著與髮型的批評。

當他們兩人一組在四個定點呈現各自角力的態勢時,儼然是職場上的捉對競爭或爾虞我詐的隱喻;而當舞者們開始踏步走之後,機械性的行為模式更加強調身體的被動性凌駕於主動性之上。雖然他們一度試圖反抗,甚至出現「地方包圍中央」的態勢圍繞著葉麗娟,但終究棄守。

以上各段的鋪陳都有著相當清晰的脈絡可依循,但接下來的吊鋼索段落卻是難以解讀,也較難掌握葉麗娟、方士允和其他舞者在中後段的互動表現;或可說他們都陷入不可言喻的含混狀態,身體意向性的抽象活動對其身處的具體環境的直接反應,使其身心不合一的分離狀態持續蔓延,直到最後的光影將他們集體吞滅。

滯留島舞蹈劇場自2012年創團以來,張忠安的作品總是以探討人與社會的諸多現象為題,從草創初期克難演出的《天堂門鎖》到稍有資源支撐的《魚貫職態》,總算看到在編創、舞者、行政及技術上較為完整的製作。或許在資源有限之下,多媒體的應用在《魚貫職態》中不是太「招搖」,也還好聲光影像只是點到為止,或可說使用得恰到好處,使得「舞蹈」的主體性得以彰顯,而不至於讓炫麗的五光十色反客為主。

此刻,張忠安可說在南台灣的舞蹈界畫下自己的一席之地,接下來期許他能帶團揮軍北上,讓其他地域的觀眾用銳利的眼光判讀他的作品。

《魚貫職態》

演出|滯留島舞蹈劇場
時間|2014/12/21 14:30
地點|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281展演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