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體滑移的文本朗讀中差擬台文映像《葫蘆巷春夢》
12月
30
2014
葫蘆巷春夢(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48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葫蘆巷春夢》原是葉石濤的一部短篇小說,雞屎藤新民族舞團以這篇小說所描寫的日治時期台南祀典武廟旁葫蘆巷一帶的民俗風情為本,融合台灣民間當時流行的北管【竹枝詞】等音樂元素與舞者的肢體演繹而編成一段舞劇,原為《春痕秋夢錄》,獲得相當大的成功,亦可看做是《葫蘆巷春夢》劇場版的第一個版本。此次製作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再選進葉石濤的另一則短篇《天上聖母的祭典》,並插進一個演員飾演葉石濤本人,由他在劇中以回憶自述的方式現身說法。

由於葉石濤係日治時代台灣文學家中比較後輩者,生於1925年,而一直到2008年才辭世,所以這樣的安排讓本劇在跨越日治時期到廿一世紀的時代感非常有說服力;尤其是《葫蘆巷春夢》(小說)中所反映的葉老在善感的青年時期眼中旖旎多彩的府城風情與《天上聖母的祭典》中囚犯在掙脫囚籠後立即面對茫然未知的人生未來路的情境反差,恰巧與在日治時期服膺浪漫主義文學理想的葉石濤在戰後卻因向台共辛添財購買大陸禁書而受牢獄之災,甚至在白色恐怖時代長期遭受就業歧視與迫害等人生境遇的鮮明對比符節相扣,顯見劇本的安排別有深意。

本劇回到台南公園北路日式建築的台南人戲花園演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的舞者所演繹的時代之風是令人驚豔的,從日治時代的主流現代舞到台灣民間戲曲的身段,都非常有感染力。讓人不禁想到另一個領軍嚴謹的舞團總監莊國鑫,其旗下舞者在台上演出原住民的傳統樂舞均一板一眼,一絲不苟。舞者在本劇中扮演著無台詞的演員,但卻藉著許春香編舞及服裝設計上的巧思,讓全劇增加了許多張力與亮點。如日治時期代表無憂無慮的水手服女學生,在終戰後同樣的服裝加上罩住臉面的頭巾,即變成二二八事件中遭鐵鍊串起慘遭集體殺戮的青春生命,對戰後青年台灣慘遭斲傷的意象描寫,鮮明到令人心痛。在《葫蘆巷春夢》的橋段中,飾演鄰居酒女茉莉小姐的舞者薛育婷肢體半隱舞台隔牆場景之後不斷撩人,但導演陳慧勻在前景插入由郭勁紅所扮演的老年藝妲(或為茉莉小姐老年)蒼老淒涼的身段與聲音回應這不堪回首的青春往事,是劇中最美的一個片段,差可比擬陳明章在其作品《下午的一齣戲》中,將多重時間性蒙太奇在一段緩慢低迴的音樂裡般勾人心弦的美感。

這是一個結合舞劇與文學的跨界創作,在舞劇的範圍內,許春香的編導功力令本作在很多細節上都光彩奪目,足以讓人回味再三;但在不同劇種與藝術類別的主體之間的跨接與流動轉換間,導演陳慧勻的處理就有得有失。讓葉石濤以本人的角色穿插其間,本應很有說服力,但演員台語生疏,錯字百出,令人驚覺本應是本劇美感底蘊的台語文在導演所屬的世代是否早已淪為他者(autrui)。讓在這場跨界中本應最能綻放光芒的主體台灣文學,反而馬上異化成為衰弱空洞的符號,只剩餘被朗讀、被引用的功能,而失卻最主要的感染能量。

如此,一齣以葉石濤之名,本應旨在演繹台語文之美及其時代氛圍的作品,卻也藉著該作品宣判該主體的危機,不亦怪哉?

《葫蘆巷春夢》

演出|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時間|2014/12/28 14:30
地點|台南人戲花園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舞劇以葉老的小說出發,簡略記錄了葉老一生,以及從他身上所輻射出的時代和歷史,平淡如日常生活,然卻觸動人心。唯一不足之處,是對於葉老作品的傳達,似乎少了一些。(劉天涯)
1月
05
201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