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目劇框架中獨自綻放《茶花女》
1月
06
2012
茶花女(摘自Ekaterinburg俄羅斯國家歌劇院官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99次瀏覽
鴻鴻

《茶花女》雖有家喻戶曉的情節、耳熟能詳的音樂,看似為愛犧牲的浪漫故事,卻由於涉及性別平等、社會位階、個人與集體價值的矛盾、與死亡搏鬥等豐富議題,世界各大歌劇院推出時,除了演員的唱工演技備受矚目,在導演與設計上仍然開展出眾多不同的詮釋重點。

葉卡捷琳堡(Ekaterinburg)俄羅斯國家歌劇院的演出版本,雖然整體視覺相當古典,戲劇處理上卻有諸多值得玩味之處。例如安排序曲作為開場宴會的進場音樂,讓所有賓客和女主人薇奧列塔都緩慢地橫移入場,如同剪紙娃娃一般;而在第一幕音樂起始的歡樂強拍落下時,薇奧列塔斷然撕毀賓客名單,然後轉身迎客,可看出導演Alexey Stepanyuk深諳以視覺化的細節來烘托/對位音樂表情之道。

導演在每幕結尾,以意象式的構圖,試圖為該階段的情境定位,但由於演員往往執行得草率勉強,而效果不彰。某些場面調度的選擇也太遷就現實(如二幕二景吉普賽之歌的歌舞分家,在劇情上就說不通)。然而對於女主角的處理,卻始終細膩貼切,且不乏新解。例如第一幕後段,當薇奧列塔獨處時,矛盾於該不該接受這段新的感情,窗外傳來新歡阿弗列多的陶醉歌聲,頓時讓她打了強心針。然而在這個版本裡,薇奧列塔不是迎向歌聲,反而是衝去將窗戶關上,彷彿不願被新情誘惑,更凸顯了她的忐忑掙扎。

女主角Irina Bozhenko的表演十分微妙,尤其第一幕她那倦怠中強顏歡笑的神態,不時在顧盼之間、與阿弗列多的幾度情感攻防之間,不著痕跡地流露。她的歌喉也從一開始的稍嫌拘泥,到第一幕後段開始大放異彩,全劇的音色變化豐富,在角色和音樂的整體詮釋上,堪稱我所見過(將近20個版本吧!)最精彩的一位茶花女。

相較之下,兩位主要男角的表現就重音樂而輕戲劇,每到詠歎調結尾,還非要拖長尾音炫耀氣口與音質不可。尤其Ilgam Valiev飾演的阿弗列多,簡直像是來開獨唱會的,一開場的求愛戲就絲毫不見熱情,激盪不出火花,令人扼腕。這恐怕是定目劇的最大罩門──無法在不同演員之間維繫同樣的熱度,也無法根據新替的演員經營不同的化學變化。幸喜長榮交響樂團在指揮Pavel Klinichev的調度下,層次與威力俱足,至少在音樂上保住了專業素質。

不過主辦單位(寬宏藝術)的週邊服務實在不如理想。字幕把原劇本的舞台指示和每句唱詞的角色都打出來,往往和演出版本的處理有所出入,徒增觀眾困擾。雖有昂貴的節目單(每份300元),但並未列明當晚的演出人員配置(所有角色都有AB角),對於演出者很不尊重,也輕忽了觀眾知的權利──國外歌劇院都會把當晚演出的完整名單貼出或以單張節目單發送告知。學會尊重細節,不再把演出視為一場熱鬧的活動而已,文化才有積累的可能。

《茶花女》

演出|葉卡捷琳堡俄羅斯國家歌劇院
時間|2011/12/23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
然而《給女兒的話》創作者卻是從親子關係、身分認同、社會正義議題進入,個人的思維與情感導致思維逆反理性邏輯運算法則,並且藉此找出一切掙扎衝突的解方——主角身為一位母親,擁有臺灣的血統,也長期居住生活在美國波士頓,最後捨棄兼顧的or、選擇堅持自己的and立場。
4月
02
2024
常見的音像藝術(Audio-Visual Art)展演形式,在於聽覺與視覺的交互作用,展演過程透過科技訊號的資料轉換、以及具即時運算特性讓視聽合一,多數的作品中,這兩者是無法被個別分割的創作共同體,聲音與影像彼此參照交互轉換的連動,得以構成音像雕塑的整體。
4月
01
2024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
古典音樂的結構雖然嚴謹,但演奏時卻充滿了靈活性。室內樂除了展現個人特質與炫技感的同時,又可與夥伴享受直達內心深處的親密感,在舞台上發揮一加一遠超過二的力量。與慕特演奏完三首安可曲,面對聽眾飢渴的呼喊,歐爾吉斯便邁開雙腿──伸手將琴蓋給關了。
3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