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裡探花《馬頭人頭馬》
6月
23
2015
馬頭人頭馬(許斌 攝,Ex-亞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48次瀏覽
邱書凱(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不論文化疆界,傳奇、寓言、童話或軼事皆占文學領域一席之地,此類文學體裁在情節鋪排上極富故事性,也因其豐饒的趣味與魔幻效果才得以在民間廣為流傳,自真實及虛構間語出強烈的地方民族風格及當代文化背景,在教條式的訓斥中另闢一徑,引人入勝之餘亦提供發人深省的寓意。而《馬》劇主要是藉由一則傳說與一段愛情趣聞觸及「後殖民主義」的文化省思,間接引出自我認同的追尋歷程。

EX─亞洲劇團向來以「肢體性」見長,尤以東方的身體技巧切入,輔以西方的演員訓練方法,造就舞台、燈光、音樂、服裝的視聽覺元素,如同中場休息的印度奶茶在薑的熬煮下釀出濃厚的亞洲味。誠如上述,《馬》劇在意象式的舞台上別有傳統戲曲中「場隨人移,景隨口出」的特性,透過景的幻化與演員肢體示意空間的存在,使觀者得以明確區辨場次劃分,不因過度換景而耽擱戲劇節奏的流動。此外,舞台的簡樸、燈光的多彩與服裝的民族性顯露出導演於視覺美學的統合觀,在鏡框式的舞台中攫取元素所需,以極簡風格的景襯出角色裝束,在繁複的空間移動與民族舞蹈中推波助瀾,而不致喧賓奪主、失其色彩。相較之下,劇團首度加入「合歌舞於演故事」的形式反倒分離「戲」與「曲」二元素,跨界的曲式、語言聽來好比用中文唱原民曲調,恰如劇中二位男子首級錯位的心情語錄。

綜觀敘起,燈亮─祭司帶領著信徒(觀眾)一同祈福,直接打破觀演藩籬,藉此樹立演員同時具備跳脫故事當下轉身化為現場空間的敘述者;次者,熱鬧的民族歌舞後,由祭司介紹故事角色;接續,馬頭人少年的乍現在主軸故事前埋下伏筆;最後,主線結束,以馬頭人少年的趣聞做結。整體雖以二則故事作串連,但主題意涵卻具異曲同工妙:馬頭人少年引領出自我認同的矛盾,兩男奪一女則由情愛隱喻身分主宰與個人主體性的意識取捨,分別連結劇中提出關於「頭」與「身體」間的疑慮,彼此相輔相成,互補其不足之處。固然如此,相對慣於欣賞戲劇情節一致性的觀者而言,一小兩大(阿拉伯人馬戀、馬頭人少年與兩男奪一女)的故事拼貼技巧容易於散場後產生迷失感,在巧與思間較難觸碰互惠,也間接導致共鳴感薄弱的缺憾。

劇末,情愛故事的三人全數因情而殉、馬頭人少年如願變成真正的馬;可見「身體烙印」與「固著意識」於時空中不無新的詮釋可能,最終,仍回歸一己選擇。《馬》劇不僅是作為導演江譚佳彥對於自身的探訪,亦是EX─亞洲劇團在多元文化建構上的試探;如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等人所述混血、挪用與顛覆的可能性,強調邊緣與中心已經在目前後殖民的情境中被重新書寫【1】,過往的台灣、當代的台灣、未來的台灣在地理、歷史、人文皆能切入,不過在媒介泛濫的紛擾與被動式焦點選擇的世態下,只得倚賴觀者如何清晰地洞察與分析,以全面的觀點重新解構並建構自我罷。

註釋

1、廖炳惠編著,《關鍵字200 文學與批評研究的通用辭彙編》,臺北:麥田,2003,頁199。

《馬頭人頭馬》

演出|EX─亞洲劇團
時間|2014/05/23 14:30
地點|台南市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劇被引進台灣時,雖刻意加進與台灣原住民相關的元素,但在建構主體認同意涵中同樣面臨的「身分/身體」議題,幾乎只可被視為拼貼類台灣原住民標籤的印度原生劇,刻意被移植進來的台灣原住民元素反而讓人徒感虛偽與濫用。(林育世)
7月
01
2015
在此回歸自然的架構下,演員的肢體時有「仿野性」之感,演員的獨白都相當真摯動人。此劇的對話與歌舞一不小心就讓人感覺有如正在觀賞兒童劇,或許待演員歷練更成熟後來詮釋此劇會更漂亮。 (陳元棠)
4月
30
2015
問題已不是簡單地增加表演長度就能解決的,兩小時的戲早已將觀眾的耐心耗損殆盡。從一開始將原住民色彩融入表演當中,便使得原著的批判隱而不現。(林子策)
4月
27
2015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