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光影戲與舞蹈的一場蒙太奇《今日・事件》
6月
01
2016
今日・事件(劉人豪 攝,稻草人現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5次瀏覽
戴君安(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臺南市的今日戲院是個令眾多老臺南人和半個臺南人如我,充滿回憶的處所。在臺南市稱得上繁華的中正路上,一個集中商場的二樓,無懼豪華電影院不斷冒出的競爭,今日戲院仍數十年如一日的默默經營。無論在全美戲院或今日戲院,我和諸多臺南人,都曾享受過花120元買一票看兩片的優惠(票價直到近年才微調為130元)。在前廳入口處的販賣部,仍以多年不變的樣貌營業,供早到客人休息的藤椅也依然如舊。今日戲院寬敞的放映廳和座椅,相較於當今常見的、隔成數個小廳的電影院,在氣度和質感上,遠遠凌駕其上。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今日‧事件》,隸屬2016臺南藝術節的節目之一,選擇在電影院裡上演,以懸疑劇的型態出手,確實是今日、稻草人的一大事件。

開演前,螢幕上播放的影像有如電影院的預告片,右下角出現的「即將上映 金小姐」字幕,正是老戲院才有的手寫板字樣。影像中則是稻草人現代舞蹈團其他作品的剪輯,這樣的鋪陳,乍看之下,渾然不覺懸疑之處,倒是在暖場的意圖下,讓習慣看電影或習慣純粹看舞蹈的觀眾之間,達到平衡引導的效果。從打扮成阿桑的李侑儀走出來向觀眾說明場內須知開始,她的角色在整場演出中,雖然看似不起眼,卻也是個穿針引線的重要人物。只可惜,她的舞者身分無法適度發揮;而從演員的角度看她,則頗有尚待深入之感。

正式開演後,影片中的景象呈現的是今日戲院的私密處,彷彿走入一段所謂inside out的歷程,大大翻轉電影觀眾對戲院的印象。這段後台奇異之旅,也成了台上、台下、台前、台後交互鏈結的關鍵;而在影像中出現的鐵皮屋頂、側推式鐵門、位於戶外的廁所,正是老台南的面貌,曾經風光一時,如今卻像風中殘燭,亮度微弱,有著英雄遲暮的落寞和無奈。此情此景,對照在熊熊火焰般的光影中,時而抖動時而蜷曲的舞者,透出雄壯的悲鳴,雖烈焰沖天卻將化為灰燼。

一反在電影院觀戲的經驗,觀眾也即興式的被加入演出行列,諸如從觀眾席背後進場的黑衣舞者們,侵入式的跨越觀眾的座椅,與觀眾的自然身體碰觸,構築難以預知的畫面;又如一身白衣、矇眼的李佩珊,在李侑儀的指引下,讓觀眾依序牽著李佩珊的手,使她安全的凌空踩踏前進。同樣在李侑儀的引導下,觀眾也為舞者們轉換放在觀眾席座椅上的台座。可惜的是,這些畫面都是點到為止,不知是因為觀眾太羞澀,還是引導的方式需要調整,每次的舞者與觀眾互動,都顯得有些僵硬,未能發展更深層的交互作用。

影片的拍攝、剪輯與播放,應是整場演出中,製造懸疑氣氛的主要推手,也有緩和緊張情緒的功能。尤其在末段,舞者手持迷你攝影鏡頭對著觀眾席拍攝,再將影像傳送至大銀幕時,令觀眾席起了一陣驚喜的騷動。另外,和影片功能等同的應是光效,包括強力投射的綠色光束、灰冷空虛的極度藍光及低量定點照射的昏黃光圈,都是強化感官知覺的靈魂。但是,在影片和光效的雙重放送下,難免分散對舞蹈的關注,視覺的焦點在忙碌轉換時,常錯過部分片段,也會有訊息過多而無法吸收消化之感。

舞蹈的部分,無論是火焰般的紅衣女子、神秘的黑衣人或孤寂的白衣女,顯然都在嘗試擺脫固舊的肢體語彙。動靜之間,似舞非舞,說戲也非戲。但可確定的是,她們正試圖開啟一扇新扉,雖然可能還須臨門一步,卻可見如已跋涉萬里般的塵顏霜貌,逐漸開展成熟的獨特風格。就連近年加入的新進舞者何佳禹和林佳璇,也逐漸展露融入稻草人風格的表現。就此順帶一提,雖然舞者的流動率難免讓舞團忙亂,但也是塑造新血的契機,對於舞團而言,新人換舊人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整體上看來,《今日‧事件》稱不上是驚世鉅作,卻可謂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另一佳作;雖然聲稱懸疑,其實內蘊溫暖情懷;也可說是一場舞蹈與聲、光、戲、影相互牽制的糾纏下,拼貼出的舞蹈蒙太奇。或許,這是一場讓老觀眾與老戲院續緣,讓諸多不曾走進老戲院的年輕觀眾認識老台南的舞蹈演出;或是,從舞蹈與影像的交疊中,讓年輕人進入老年人的視界(世界),預先看看多年後的自己,可能看到的世界。

總之,身為半個台南人,雖說各行各業的起落興衰不斷輪替,仍然衷心期盼「今日」不會成為往日,也期待再見「今日」與羅文瑾及稻草人的下一個「事件」。

《今日・事件》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
時間|2016/05/27 19:30
地點|台南市今日戲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