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分明的華格納美學《愛的超脫與永恆—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
9月
20
2016
簡文彬(劉振祥 攝,NTSO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11次瀏覽
武文堯(復興高中音樂班)

NTSO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藝術顧問簡文彬,自2014年上任以來,透過有系統的樂季規劃,以及大膽創新的演出安排,讓樂團短時間內以音樂會形式(Opera in Concert)密集演出了多部歌劇。傳統名劇與冷門作品同時被推廣,無疑帶動了台灣欣賞歌劇的水準與風氣。今年(2016)樂團開季音樂會選擇了演出華格納的《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同樣以音樂會形式演出。正好趕上台中國家歌劇院(NTT)開幕,此次開季音樂會首場演出便選在台中歌劇院的大劇院,話題性十足。筆者聆聽的則是台北國家音樂廳的場次。

音樂會形式的歌劇,少了舞台製作的大費周章,卻多了音樂處理上的用心細膩,筆者嘗試就此次演出進行討論與分析。

《崔斯坦與伊索德》上一次在台灣演出是2003年,當時的指揮就是簡文彬,樂團則是NSO國家交響樂團。十三年後的此次演出,並未演出完整的三幕歌劇,而是以精選(excerpt)的方式,僅演出第一幕〈前奏曲〉(Prelude)、完整的第二幕以及第三幕〈愛之死〉(Liebestod)。對於初次欣賞此劇的人來說,這樣的「精選」是非常好入門的,有頭有尾,大致上聽到了整齣歌劇的精彩之處。然而若能演出完整的歌劇,更能體現此次演出之精采—此次歌唱家都是國際知名的華格納專家,包括飾唱伊索德的Linda Watson、飾唱崔斯坦的Corby Welch以及演唱馬可王(König Marke)的Thorsten Grümbel。台灣歌手部分,則由石易巧飾唱侍女布蘭潔娜(Brangäne),林中光飾唱梅洛特(Melot)一角。外國聲樂家的精彩演唱不說,兩位台灣聲樂家的表現亦可圈可點,其中石易巧的演唱尤其激起筆者的共鳴。

布蘭潔娜在第二幕的發揮空間並不算太多,但石易巧一開場便以紮實渾厚、具有穿透力的聲音抓住觀眾的目光。第二幕開場許多段侍女與伊索德對話的部分,石易巧與Linda Watson默契十足,前者的演唱完全不遜於後者,相反的還有畫龍點睛之效。舉例來說,第二幕最有名的〈布蘭潔娜守望歌〉一段,石易巧的音色與情緒與樂團配合良好,綿延的旋律線條凌駕在管弦樂的波濤之上,很成功的將整個情緒渲染出來。要能夠做到以上幾點,並與國際級聲樂大師合作的如此契合,沒有深厚的演唱功力是絕對辦不到的。或許台灣沒有適合演唱伊索德的戲劇女高音,但不要忘記我們還有像石易巧這樣擁有堅強實力的歌手。

2006年NSO推出全本歌劇《尼貝龍指環》,當時Linda Watson便擔任Brünnhilde一角。作為當今炙手可熱的華格納女高音,此次擔任伊索德的演唱同樣展現了極高的水平。Linda是具有爆發性的歌手,高音域的音色並不尖銳,反而是紮實、富有表現力的。不論是第二幕第二景精彩的High C,或是極為私密隱晦的「伊索德獨白」,Linda都能處裡的精彩萬分,能收能放的情緒表現,也難怪作為華格納專家實至名歸。

男高音Corby Welch的崔斯坦也是極為精彩的,他所營造的音樂感染力十足,很能讓人產生共鳴。像是第二幕「愛之夜」,音樂線條的堆疊,尤其在上升音形的部分,真的能夠帶領聽眾「超脫」。好的崔斯坦就像Corby一樣,是能夠真的體現出崔斯坦心境,而不只是擁有很高的演唱技巧。第二幕「馬可王獨白」後、「崔斯坦之問」段落,Corby成功的揣摩出對於「永恆世界」的嚮往。

所有外國聲樂家中,筆者特別欣賞Thorsten Grümbel的馬可王。長達十三分鐘的獨唱,一直是男低音的挑戰。Grümbel不只唱的精彩,對於細節的掌握更是令人驚艷。雖然音域偏低,但其音樂仍然十分有變化,且充分的共鳴,讓低音音色厚實溫暖。簡而言之,Grümbel的演唱讓這角色更加悲傷,忠實的表現出馬可王的無奈。演唱梅洛特一角的男中音林中光,表現機會十分有限。第二幕後半才登場的角色,總共唱不到五句話,只能站在舞台上默默地聆聽馬可王的獨白。不過林中光在這獨白中有許多的臉部表情,對於梅洛特這樣忘恩負義的角色,林中光不論在音樂上,甚至戲劇上都詮釋的有聲有色,無奈角色份量過輕,無法有完整的施展機會。

由於庫威納爾(Kurwenal)一角在第二幕僅有一句臺詞—「Rette dich, Tristan!」,因此此次「精選」的演出直接將此角色刪除。這是一個經濟實惠的刪減,然而卻容易讓聽者有些困惑—為什麼「愛之夜」的高潮正醞釀著,卻突然被刺耳的和聲打斷?

華格納的音樂長久以來,都讓人有「厚重」管弦樂效果的印象。尤其是二次大戰 之後「大型管弦樂團」的黃金年代,常常用過分「浪漫」、「渲染」的方式演奏音樂,像是演奏貝多芬的交響曲(卡拉揚的詮釋便是一例)。然而華格納本人的指揮風格,可能並不是這種「重度浪漫」傾向的,相反的,結構的清晰度,以及樂曲中一些調配的很精細的效果段落,可能才是華格納要強調的。但由於華格納遺孀柯西馬(Cosima Wagner)長期主導了華格納音樂的表現,而讓20世紀的華格納演出基本上都是「膨脹」、極度「效果化」的。簡文彬在詮釋《崔斯坦與伊索德》時,試圖還原了原本華格納的意圖,也就是讓音樂層次、架構化,激動樂段也始終保持著客觀的理性。這樣的處理讓《崔》劇的音樂澄澈透明,透過簡文彬對於音樂細膩的鋪排,表現出此曲難得的架構性。例如在〈前奏曲〉中,簡文彬營造的樂句基本上都不會太長,尾音也收的俐落。雖然不至於像諾靈頓(Sir Roger Norrington)完全以古樂的手法演出華格納,簡文彬讓絃樂還是有充分的「Vibrato」,但整體而言確實讓此劇輕盈些,連第三幕〈愛之死〉都表現出少見的冷靜。這樣的詮釋筆者個人非常喜歡,就像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曾經說過的,要將此劇指揮好,不能完全融入到音樂中,相對的要將自己抽離,冷靜的處裡反而讓張力更加強大。

NTSO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在簡文彬的指揮下,發揮了具有一定水準的演奏。也因為簡文彬豐富的歌劇經驗,使樂團的伴奏給予了聲樂家充分發揮的空間。而在音響上的平衡,也讓聲樂的線條能清晰地展現在樂團之上。不只是伴奏,樂團在帶動音樂走向以及戲劇發展上也有生動的演出。當然小部份的問題仍然存在,比較嚴重的是木管的音準問題,在第一幕〈前奏曲〉時幾乎全部偏低了。

此次演出還有另一特別的點,便是路寒袖為了此劇創作的兩首新詩,由楊照分別在第一幕接第二幕,以及第二幕接第三幕的轉換時間朗讀。然而筆者認為這樣的安排是多餘的,新詩的創作非但未能帶動劇情的走向,相反的,創作者似乎未將此劇完全理解,導致可能誤導觀眾的情形發生。例如第一首新詩提到,崔斯坦與伊索德因為喝了「媚藥」而陷入瘋狂的情愛之中。然而在未喝下「媚藥」之前,兩人就已有複雜的情愫產生其中,也因此產生了「凝視」動機、以及伊索德的復仇之劍滑落。曾有學者提出理論,若將「媚藥」換成「白開水」,崔斯坦與伊索德仍然會愛得如此瘋狂。楊照的朗讀也並未有什麼加分作用,對於劇情的提示也交代不清,筆者認為這樣的設計應可說是音樂會的敗筆。

總而言之,NTSO此次的歌劇演出是十分成功的。台灣觀眾對於歌劇的參與不能只是湊熱鬧的—這是台灣現在最主要的問題。例如台中歌劇院場次啟售不久後便售罄,台北場卻還有八百多個空位,華格納歌劇在台灣的演出不該只是一窩蜂的熱潮。NTSO無疑在這方面花了許多心思,尤其音樂會形式的歌劇,讓大家回歸到音樂的本質。期望國台交繼續耕耘,讓《崔斯坦與伊索德》下一次在台灣的演出,不必再等十三年。

《愛的超脫與永恆—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

演出|簡文彬、國立台灣交響樂團、Linda Watson、Corby Welch、Thorsten Grümbel、石易巧、林中光
時間|2016/09/11 14: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人合作上的從容自信,讓人深感舒適愉悅。這使得觀眾在接下來長笛獨奏之費尼豪(Brian Ferneyhough)《卡珊德拉夢之曲》(Cassandra's Dream Song)體會到什麼是嗆辣的反差。這首新繁複風格的樂曲,使獨奏家埋首於樂譜,如火如荼地跟作曲家進行跨時空對談,但無法理出頭緒的觀眾,礙於困在座位上無法逃脫,產生無法「讀懂」任何語彙的急躁:孩子扭頭窸窣、大人拾起手機。而普里米亞尼(Leanna Primiani)《未決,給短笛/長笛與電聲》(Uncertain for Piccolo/Flute and Elextronics )更是另一挑戰,相比齊賓《第一號音樂會快板》(Concert Allegro No. 1)有夥伴加持,句法銜接清晰、整體融洽合一的表現,《未決》預錄好的電子音樂隨著秒數播放,有別於真實樂器的互動,長笛家追趕拍點的吹奏不如先前悠閒,加上擴大機出來的聲響乾扁,長笛音色受之影響也漸漸少了靈活的光輝,顯得有些落寞。
3月
11
2024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3月
04
2024
鋼琴合作家的彈性表現在不同的時機,即使面對同一首樂曲,當合作對象從聲樂轉為器樂、遇上不同音樂家各自的詮釋想法,大家對音樂的期待不同,造就了合作間的無數浪漫與挑戰。《漫遊歐陸》為長號與鋼琴之間的對話,除了瞥見銅管樂器與擊弦樂器如何協和共存,更展現了聽覺與氣息間的眉眉角角。
2月
08
2024
年節將至,在廣大的餅乾禮盒之中,我將歪腦筋動到關注已久的起司禮盒,那些禮盒填充了主廚精選的肉乾、水果或堅果,供人搭配食用,繽紛多彩的食用搭配技巧讓小小一塊起司誕生絕妙的味覺宇宙。《伊比利之味》曲選法籍、俄籍作曲家詮釋「西班牙風貌」的聲樂作品,靈感藉由實驗、複製與再現,最後於西班牙作曲家作結,藉流傳當地古老民謠譜曲,探索出深邃的音樂能量。
2月
06
2024
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1月
24
2024
演奏會開頭以《夜深沉》拉開序幕,林瑞斌將京胡曲牌重新移植,編製為中音加鍵嗩吶獨奏與鋼琴搭配之版本。可以在曲間聽見傳統戲曲夜深沉中嶄露楚霸王項羽哀戚的經典樂句段落不斷重複,同時設置時不時閃爍的藍色舞臺燈光,帶入即將面臨亡國深沉的氛圍;伴奏鋼琴以爵士形式的編曲配置,透過更加當代的語彙結合東西方元素,以展現虞姬歌舞的情景,並給予本曲復古又優雅的面貌。
1月
23
2024
要說反田有一項當年賴以致勝、並不斷延續至今的技藝,我想是他「修辭」(rhetoric)的詮釋技巧。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樂譜就像是一張充滿空白與間隙的講稿,等待著朗讀者/演奏者的想像、填補以及實現。
1月
12
2024
身為室內樂的一分子,除了能夠傳遞自身散發出的能量,更需要在專注且主動的聆聽下,誠懇接收搭擋的聲音與情感,並具備影響他人的能力,鼓舞彼此繼續在音樂裡前進。
1月
01
2024
但,另一個不能忽視的現象是,對於音樂組織性與形式本身的實驗創新,其程度在《一剎》中相當不穩定、甚至有一路縮減的趨勢
12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