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未來主人翁?《人間條件六:未來主人翁》
6月
07
2017
人間條件六:未來的主人翁(綠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0次瀏覽
林立雄(專案評論人)

十六年前,吳念真開始在綠光劇團編導一系列以寫實描繪臺灣風景的劇作「人間條件」,獲得廣大迴響,至今不斷加演、一票難求。除了劇場之外,吳念真在電影、紀錄片、電視劇,甚至廣告、主持節目上,都留給觀眾相當深刻的印象。概括而論,「溫情」一詞或可以代表其個人特質。這「溫情」的形象幾乎在各式媒體中不斷地被播送,對大多數人來說,吳念真的「溫情」似乎即代表著臺灣文化、生活,無論是電影、紀錄片、電視劇,甚至廣告販售的各式商品,都因其個人特質而說服了諸多觀眾,猶如意見領袖一般,儼然一可信賴品牌。劇場亦是,或許這也是「人間條件」系列售票資訊一出,便一票難求的重要原因吧。

2017年的今天,《人間條件六》重演,劇情依舊能夠打動年輕觀眾們,也似乎隱隱地搖撼了父執輩們對年輕一輩的某些既定印象。吳念真在謝幕時說:「我在這部戲裏頭沒有寫太多的衝突,就是日常生活而已。」《人間條件六》的劇情不難理解,劇中有照顧中風多年父親的中年男人與因父母長年爭吵而害怕婚姻的中年女人、送兒子出國留學冀望未來能夠克紹箕裘的父親與他充滿理想的留學生兒子、背負房貸的高學歷低成就青年與公務員妻子、拼命作人渴望有孩子的夫妻等等,這些幾乎可以說是臺灣當代社會中的「眾生相」。吳念真巧妙地將這些「眾生相」連接在一塊,演員們亦相當有功力的,撐起了吳念真筆下每一位人物所具有的特定形象。

不過,吳念真筆下的「眾生相」,嚴格而言並非真實的「人物」體現,而是臺灣當代社會中面對恐婚、不孕、低薪、失業等等問題的總和,精確來說是一種標籤化的「身份」與「定位」。或許,觀眾能夠從淺顯易懂的劇情中找到自我投射的對象,並從中獲得感動,卻不能否認,劇中的情節所反映出來的「寫實」並非完全是真實世界的復現。「溫情」與「感動」架構出吳念真如何看待年輕一輩的視野以及對於家的既定想像(即便劇中飾演父親的柯一正說:「男男、女女一樣好」),但很難看見「未來主人翁」們真實面對社會變遷的種種壓力與對「家」的想像。舞臺上雖有不少女性角色得以發聲,但仍舊在滿臺男性角色的自我發抒中被綑綁,猶如汪俊彥評論道:「對於「家」(或是「我們」、或是「臺灣」)的唯一想像與認知,則會持續被繼承、複製。」【1】

當然,《人間條件六》無疑是溫情且感人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能夠看見作為父執輩的吳念真試圖在自己的視角上,對年輕世代的種種告解。【2】但「父」的光環永遠是乘載整部作品情感最重要的核心。在劇中生病的父親離去,兒子終得解脫;生病的父親與孫子保持距離,甚至擔心兒女而留下了金錢等等。這些「父」對孩子們的體恤與憐憫,隱隱地如同一對翅膀仍舊遮蔽、保護著年輕一輩們。我們能夠在劇中呈現的世代差距與情感矛盾中,流下幾滴淚水,但身為「未來主人翁」的年輕人正面對著如何地變遷與艱難,卻無法真正在這臺戲中被清楚地看見。筆者或許不能如此苛求,但,這些所謂的「未來主人翁」(包括我)渴望的或許不僅止於情感的洗滌吧。

吳念真的溫情形象與敘事魅力成功的讓各種類型的觀眾走進劇場,創下首賣四千五百張的佳績。綠光劇團以強大的卡司,無論在劇本編寫、舞台設計、演員表現等,都讓觀眾能夠體會到劇場的魅力。當然,「人間條件」即以其描繪出的寫實、溫情臺灣作為其吸引人的特點,培養出了一批觀眾,也定下了「人間條件」的創作模式與路線,但在未來,我們有沒有可能在這不斷推陳出新的「人間條件」系列作品中,看到的不盡然只是「溫情」,而是笑中帶淚之外,更深刻且不同於既有認知的當代臺灣社會想像?抑或是小人物如何面對困境,又如何地在社會中掙扎著?父執輩在年輕人中扮演的或許能夠不再是體恤、憐憫的角色,而是實實在在地在後頭推著年輕人向前的後盾。

最後,究竟誰是「未來主人翁」呢?這終究是我必須對這一命題所提問的。畢竟在這當代社會中,事實上仍舊是父執輩掌握著相當大的力量與資源。撇開權力核心的問題不談,吳念真說:「我們未來都會活在這些未來主人翁所建構的社會。」但是,社會從來不只是父執輩,又或是六、七年級,乃至於八年級等年輕人一輩的,而是生活在這社會中所有人所共有的。「未來主人翁」這一詞聽來宏大、充滿期望,亦是父母輩對孩子們最高的期望,但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壓力,甚至是追著年輕一代不放的幽靈呢?究竟誰是「未來主人翁」?笑完、哭完之後,誰又真正甘心且願意成為大人們嘴裡說的「未來主人翁」呢?

註釋

1、汪俊彥亦曾於其評論〈我們的溫情臺灣〉中提到:「所謂的寫實並不僅僅是舞台上表演美學的方法,更關鍵的美學認識來自於台上表演無意反省社會的『再現』,將成為台下再次認可與複製的『現實』。」詳見汪俊彥,〈我們的溫情臺灣〉,刊載於「表演藝術評論臺」,網址: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14066(瀏覽日期:2017/6/5)。

2、吳念真亦於當日謝幕時,對觀眾言道:「要給年輕人一點機會、要體恤年輕人。」

《人間條件六:未來主人翁》

演出|綠光劇團
時間|2017/05/31 19:30
地點|臺北市立社教館城市舞臺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正如導演徐堰鈴說的,「這齣劇用幽默與溫柔,道出台灣原民日常生活困境」,而劇中吐露的一段心聲幾乎可視為劇作要旨,「原住民的問題,你不用笑話的方式講,平地人不會聽」,這就不難理解整齣戲劇運用華語干預、擬仿的方式,形成某種型態的殖民學舌(colonial mimicry),用來迫使主流社會正視弱勢族裔的手段。
4月
25
2024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