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合唱的聖母峰《當大師遇見大師》
10月
19
2017
當大師遇見大師(福爾摩沙合唱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6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在他的引領下,除了感受到線條的流暢自然,更賦予音樂細膩明確的精神;在他詮釋下,彷彿經歷了從文藝復興到現代的時空輪轉,見證了歌聲的表象與內涵,是來自情感的凝聚、智慧的沉潛、技巧的養成,日復一日的千錘百鍊。他讓一首首的歌曲在合唱團的歌聲中,擁有了獨特的生命氣息。

拉格納・伯林(Ragnar Bohlin),這位來自瑞典,深耕於合唱音樂藝術,活躍於歐美各國,多年來獲獎無數,更與全球頂尖的合唱團合作,曾經擔任美國香堤克利合唱團(Chanticleer)的客席總監,現任舊金山交響樂團合唱團指揮,最特別的是他曾在2010年率領該團攀登合唱曲中的「聖母峰」-錄製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專輯,囊括葛萊美獎三項大獎,其中一項為「最佳合唱詮釋獎」。

這一晚,伯林從太平洋的另一端遠道而來,帶領福爾摩沙合唱團一同用歌聲征服自我,挑戰極限。端看整場音樂會的曲目安排就足以見得伯林的藝術思維及個人品味,很多作品的難度是讓很多合唱團望而卻步的,也因此,有幾首作品是台灣首演。

上半場以巴赫的經文歌《萬國啊! 你們都當讚美耶和華》及萊茵貝爾格(Joseph Rheinberger, 1939-1901)《降E大調彌撒》為中心,從莫利的牧歌揭開序幕,再以布拉姆斯《吉普賽之歌》選曲收尾,帶領大家一同窺探從十六世紀至十九世紀末,從不列顛到歐陸合唱發展的軌跡。這位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學院(Conservatory of Music in Stockholm)獲得管風琴與指揮雙碩士的指揮家,巴赫與萊茵貝爾格絕對是他的精神導師,以這兩位音樂家的作品為上半場的核心,對於這場音樂會的重視與對合唱團能力的信任,自然不言可喻。

而下半場的選曲更可看出伯林對於音樂的洞察明晰,先是史特路普(Randall Stroope, b. 1953)《仰望眾興重現》及馬勒《我被世界遺棄》,他似乎想用這兩首曲子前後呼應來表達天堂的帷幕。之後的五首歌曲乍看之下似乎各具特色,但整個聽下來竟是具連貫性的:在兩首《北極光》與《甦醒》後放入《客家搖籃曲》,之後再緊接著《大地之歌》及《李奧納多幻夢中的飛行器》,在編排上是不落窠臼的,彷彿是兩段體的曲子,先用和聲節奏穿越時空,再以搖籃曲與大地之歌重述生命,再用悠遊於音響色澤的層次變化及情緒的抑揚頓挫,再超然於虛與實的夢境間…。這一路下來,的確在聽覺上帶給我們新的思維,而這些曲子是如此複雜又精密的聲音線條,他卻能處理得井然有序。

福爾摩沙合唱團創立至今近四分之一個世紀,廣獲國內外各界好評,曾多次獲得金曲獎及各項國際比賽金牌獎的肯定。在國內幾個重要的合唱團體逐漸朝向多角化的企業性經營,亦不斷強調實驗性的跨界呈現的同時,福爾摩沙合唱團仍堅守合唱藝術的本質,單單以聲音的品質呈現精緻的音樂,實屬難得。

他們除了致力於提升於台灣本土音樂的藝術性,每年也都會固定邀請國際級的指揮來台客席,希望能讓團員透過親炙大師,不斷精進本身的音樂技巧,讓音樂的視野更加寬廣。而這些與福爾摩沙合唱團合作過的外籍音樂家,對於該團的專業表現及敬業精神皆印象深刻,也藉由這樣的音樂交流,讓外國人瞭解到台灣文化的獨特魅力。

不難瞭解這些曲目的難度的確讓團員吃足苦頭。譬如說《萬國啊! 你們都當讚美耶和華》的複音樂段中,聲部對位線條的層次略感不足,在主音風格中又稍嫌缺乏母音的飽滿度,在最後的Alleluia的音樂性的表現有些顧此失彼,因此巴赫音樂的舞蹈性被曲子本身的難度稀釋了不少。但之後的《降E大調彌撒》的聲音就聽見了聲部的層次性與聲音的圓潤度,德式拉丁文伴隨著綿長的旋律線,著實呈現了浪漫時期的古典餘暉。

而馬勒的音樂是相當具歌唱性的,在音色的明暗深淺及半音階的進行上,要能細膩呈現歌詞的意義,但可能是曲目太吃重,音樂會進行到此,團員們似乎聲音的表現上有些力不從心,而感後繼無力。但到了最後一首《李奧納多幻夢中的飛行器》,團員們在韋塔克精心設計的繪詞技法 (Word painting) 下,用精確的和聲節奏將音樂呈現的豐富璀璨,相當精彩。

此外,感謝主辦單位,節目冊是免費贈送給現場觀眾,更難得的是這些樂曲解說是由團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品質已在水準以上。或許節目冊對於很多人而言僅為音樂會的附屬品,但它卻是引導觀眾在短時間內對樂曲有初步瞭解的最佳途徑,所以內容的正確性相當重要。殊不管人名的中譯是否前後統一,或是標點符號是否正確使用,用字遣詞是否精練細膩,但解說的內容宜力求正確。譬如說Cori Spezzati應該翻譯為「分裂的合唱團」(直譯)或「多重合唱團風格」,而非「對唱風格」(「對唱風格」以response或antiphony會比較妥當)。所以筆者建議,如日後有需要將這些樂曲再次演出或製作成專輯唱片,解說部份宜再斟酌並修正。

這是一場藝術性十足的音樂會,沒有安排任何的「糖衣」曲目,僅僅用聲音表現音樂的藝術,團員們對於樂曲的熟稔,讓伯林可在他們身上做出更深刻細膩的演繹,那一晚,我們都見證了伯林成功的帶領這一群團員們,直搗合唱的聖母峰。

《當大師遇見大師》

演出|拉格納.伯林&福爾摩沙合唱團
時間|2017/10/11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