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不陋的阿瑪迪斯《魔笛》
4月
25
2018
魔笛(台北愛樂歌劇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13次瀏覽
王寶祥(特約評論人)

莫札特去世前兩個月,最後演出的歌劇,也是華格納之前公認最偉大的德語歌劇《魔笛》(Die Zauberflöte,1791), 不但以德語演唱,也以德語唸白,世稱所謂 「唱演」(Singspiel)形式,比起當時主流的義大利歌劇,當然更加淺顯易懂,平易近人,立即成為奧地利國民歌劇。在中山堂光復廳舉行的《魔笛》選粹音樂會,也相當親民,採用類似小酒館X音樂會歌劇的半正式呈現。沒有樂團,有鋼琴四手聯彈;沒有合唱團,但仍有指揮。不得已屈身於光復廳非表演專業用的狹小舞台,穹頂的幾盞水晶燈,雖然營造燈光美、氣氛佳的優質小酒館氛圍,卻對於舞台燈光無濟於事,端賴從樓上看台邊架設的遠距燈光提供光源。在布景以及燈光等不可或缺的舞台搭配,都因陋就簡的克難條件下,無怪乎劇中人要打趣抱怨 「簡陋」 了。

簡而不致陋的地步,簡卻不減得過頭,臺北愛樂歌劇坊推出的《魔笛》出乎意料的豐富。布景利用多重移動布板,方便重整空間,調整走位,更易於燈光投射效果。雖號稱選粹,其實音樂的部分,除了顯然精省人力,排除合唱部分(蒙諾斯塔托一人就抵一團), 大抵還算完整。主要刪除部分在於對白,原劇的所謂Spiel演的部分。不過《魔笛》是全球演出最頻繁的歌劇之一,在歐美也經常以各種改編形式出現:不但有專門給兒童觀賞的版本,也又不少偶戲劇團(marionette theater)純以偶戲演出,配合唱片錄音,給觀眾欣賞。改編形式寬鬆,向來是此劇特色。

演出的歌者不但演很大(尤其全場帶動氣氛的捕鳥人), 演更大的是說書人,不但扮演敘事者解說劇情的角色,更扮演了莫札特本人。其實莫札特的角色遠遠凌駕說書人,到頭來甚至凌駕歌劇本身,幾乎擾亂歌劇應有的節奏,反而有喧賓奪主的意味。基本上說書人比起歌劇史上最忙角色,羅西尼的賽維亞理髮師,恐怕都還更忙:跨時空、跨角色,不但扮演莫札特童年(以巧妙的聲音演技),還要扮演其他相關角色,尤其是父親(也以巧妙的聲音演技)。而選擇回顧的方式,猶如重現傳記電影《阿瑪迪斯》(Amadeus,或謝福 Peter Shaffer 原舞台劇),雖然表演用心(除了一開始不太穩定,或有台詞失誤),效果十足(尤其在回顧《後宮誘逃》莫札特親自開始指揮,猛然跳接至歌劇部分,電影蒙太奇感豐富)。然而由於層次過於複雜,非但並未縮短演出時間,依舊長達三小時,補足了刪除對話的時間,卻仍沒做到說清楚故事來龍去脈的應盡角色。過於貪心,顧此失彼,是構思與導演欠缺考量的缺失。

演唱部分,愛樂歌劇坊的年輕歌者予人相當驚喜的演出。三仕女不但三位一體,和聲融洽,開場長傘道具的巧妙運用,或開或甩,促進吸睛,或輔助節奏,是聰明的選擇。接下來加入王子與捕鳥人的五重唱亦表現可圈可點,由於沒有合唱團,這段算是最重要的重唱。然而另外一段重要的二重唱:捕鳥人與夜后之女帕米娜,由於男中音音質偏粗,女高音偏尖(似乎更適合日後將推出的歌劇Don Pasquale女主角娜麗娜soubrette俏皮花腔的角色),似乎還有更和諧的空間發揮。尤其這首二重唱,代表兩個少不更事的年輕人對於愛情理想化的憧憬,合音相當重要。不過更重要的也許是導演將角色設定更動,原本捕鳥人單純傳訊人的角色,變成顯露對於情竇初開少女的愛意,魔笛瞬時化身《玫瑰騎士》。雖說奇怪,但就喜劇而言,也勉強說得通。

在對話全面被刪除,本該取而代之的說書人,又忙於自創副業的雙面落空下,李増銘飾演的捕鳥人反而更像是個說書人,不但唱作俱佳,簡直還帶動唱,引領觀眾上台參與猜謎,算是相當符合莫札特時代,演出此角色的非職業歌手史卡耐德(Emanuel Schikaneder),身兼演員、歌者、導演、編劇,及劇院經理人的多重娛樂大眾角色。不過話說回來,在歐美,歌劇宣敘調(recitativo)的部分,經常有別於詠嘆調(aria),採用當地的口語來進行; 而此次製作既然採用說書人以中文敘事,何不也保留部分原劇對話,以中文演出? 如此一來,才可能了解原劇就有些晦澀的夜后與祭司的叔嫂大鬥法之原委,也不至於在夜后最著名的暴怒詠嘆調《復仇之火在我心裡燃燒》,不清楚先前完全以口語德語,話劇般地無伴奏呈現母以親情逼女就範殺人的駭人情節,還以為暴怒的對象是肖想吃他女兒天鵝肉的看守員蒙諾斯塔托,或僅止於關注花腔女高音最高音 F 唱得扎不扎實的純技術性問題。

肩負串場全劇重任的捕鳥人,肩膀上佇立的鳥是隻鸚鵡,因為他名字帕帕吉諾Papageno源自德語的鸚鵡Papagei。還有不少像這樣的細節,例如王子塔米諾吹奏魔笛時,真正的音樂長笛手在樓上看台,由微弱的聚光與王子相映照,再再都反映製作團隊的用心。而據指揮邱君強表示,這只是今年底完整《魔笛》呈現的預覽,令人不禁更加期待更完整的演出。

《魔笛》

演出|臺北愛樂歌劇坊
時間|2018/04/13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黃香  
布魯克的《一支魔笛》其實是「戲曲版魔笛」。錯落有致的竹竿猶如變化萬端的一桌二椅,兩位魔術師彷彿執行場景變換的檢場,帕帕吉諾就是插科打諢的小丑,最重要的主角自然不可少:小生(塔米諾)與小旦(帕蜜娜)的愛情。如此一來,生旦丑行當齊全,齊聚一堂,演出通俗生動的「三小戲」。(黃香)
4月
04
2012
彼得.布魯克在這樣精簡的設計中一直在追求一種統一的調性,但這種調性卻又和原著必須有所關連。捕鳥人帕帕吉諾(Papageno)所持的魔鈴變成了三角鐵就是最好的證據之一,既然魔笛是這個劇的重點之一,甚至整齣劇就以此為命名,那麼就讓所有的物件都以魔笛外型的基本架構作為出發點吧!(李宜鴻)
3月
16
2012
當最後魔笛不見時,觀眾其實都知道是被演員順手藏起來,但還是願意跟著演員的眼神,相信它是在空氣中消失了。布魯克展現了劇場可以和觀眾共構魔法的能力。然而,迷人的是劇場手法,而不是手法所展現的那個後面的真實世界。(鴻鴻)
3月
11
2012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