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預言,現在的警戒《鞋匠》
1月
24
2019
鞋匠(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畢業製作團隊提供/攝影管翊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39次瀏覽
李佳勳(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生)

提到波蘭,大多數的觀眾可能只會想到地理課本上,波蘭是一個離我們這個太平洋島國相當遙遠的歐陸國家。直到去年十月,有波蘭電視台公開支持臺灣、反對中國,這才讓臺灣人重新對這個國家有了新的認識。《鞋匠》一劇作於1934年的波蘭,正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踏離歐洲的前院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卻悄悄溜進後門的年代。劇作家維卡奇(Stanisław Ignacy Witkiewicz)或許正是察覺到家鄉在歐洲的情勢,才在他的晚年寫下了這部被後世譽為預言的作品。不久後的1939年,波蘭遭到納粹德國和蘇聯入侵瓜分,正式揭開二戰歐陸戰場的序幕。

如此灰暗的氛圍籠罩著全劇,儘管如此,卻沒有使得戲劇情節過於艱澀難懂。三幕的結構分別是公爵夫人、檢察官和鞋匠三群主角的輪流掌權。以寫實的脈絡來看,這齣戲藉由主角群的行動,推進了階級的流動和權力的更迭,重現了某種歷史的可能性。而臺大戲劇系這次的版本,藉由投影的西洋棋局和舞臺上的大斜坡暗示,將這一層面表達地相當清楚。不過,劇中大量的長段台詞以及充滿象徵性的元素(巨大的軍官鞋、鞋匠們拆掉監獄柵欄等),實在讓觀者無法僅僅停留在寫實的脈絡之中。本次演出中,為了縮短時間,導演也刪掉了許多能更協助觀眾理解角色的台詞。不過,僅以心理的寫實脈絡出發去理解這些角色,對演員或是觀眾,必然會有不足之處。時不時會看到當某一角色在發表長篇大論時,其他角色的狀態陷入空白的窘境,便是此一緣故。如果將來有重製的機會,在手法上也可以更跳脫寫實,玩得更大膽,才能配合上原本情節中就存在的瘋狂。

與其把劇中的角色看待成完全寫實的存在,從另一層面看來,他們更像是當時各種意識形態的代言人。在對白之中,劇作家試圖玩弄的文字辯論可以很清楚地被見到。例如公爵夫人所代表傳統的貴族封建,檢察官所代表的菁英政治,超級工人所代表唯物的共產主義,農民與稻草人所代表的宗教(導演在本處的處理和原劇本不同),以及最後才出現的兩位代表幕後政府的同志,則是指向了法西斯主義。導演在投影中也使用了巨大的眼睛,讓觀眾容易想到《一九八四》之中的老大哥。除此之外,其手法對意識形態的著墨並不多。這些意識形態如同政權之間的爭鬥,而觀眾與鞋匠們同樣身為人民,在各個說法之間搖擺。而在中、美、日眾強權的夾縫中求生存的臺灣,不也是如此?回想去年的波蘭電視台事件,似乎就能想像在支持背後可能的原因。《鞋匠》作為1934年當時波蘭的預言,搬到2018年的臺灣也提供了我們許多政治上的警戒。原劇本對臺灣觀眾來說,有極大的文化差異,要是這一層面能夠被更明顯呈現出來,相信能讓觀眾擁有更大的共鳴和迴響。

《鞋匠》

演出|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時間|2018/12/23 14:30
地點|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木柵校區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體而論,《台北大空襲》的表演與音樂,導演的場面調度與節奏掌握,都有不錯的表現,作品的娛樂性,在觀眾的熱烈反應中得到印證,也再次確認音樂劇在本地表演藝術領域中的優勢與潛力。只是,如果創作者的目的是邀請觀眾,重回歷史現場,親身感受個人在空襲期間的生存困境與意識掙扎,我以為還有努力空間。
4月
22
2024
「眷村」在導演手中,不僅僅呈現了往往被理解為封閉的一面,這個看似封閉的限制卻反向成為導演手中創造劇場經驗的元素,有效地將現實轉為美學,成為當晚演出最令人眼睛一亮的表現,頗有前衛劇場的能量,也是近些年看到劇場創作者中,最紮實且絲毫無法遮掩對劇場形式的才華與熱愛的新銳導演。
4月
22
2024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