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中有話《地獄變》
5月
07
2019
地獄變(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39次瀏覽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如同魯迅對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yevsky)的評論:「他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裡,來試驗它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潔白來。」這些話語同樣也適用於客家大戲《地獄變》的演出意旨──表面是講述吳道子與皇甫軫兩代畫師的技藝對決,實際上卻是探討人性中若遇到地位與名譽的威脅時該如何取捨?要順從內心慾望,還是抱持「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的正面心態提攜後輩?

在吳道子與皇甫軫東西壁競畫的衝突中,吳道子自身的心理演變即包含了「功利」、「遊戲」、「求道」三個層次。繪畫藝術從其本質來說應屬於「遊戲」此層次,但「遊戲」不代表「玩世不恭」的意思,而是「超脫於名利,藉此陶冶性情,昇華心靈」的目的。但是,當東西壁競畫的擂臺形成後,名譽、地位、輸贏隨著情勢改變而攸關性命時,「功利」的部分就會無限膨脹,反而主宰了人們,這種心態容易使人扭曲墮落,做出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的事。「求道」則是將「尋求更寬廣的人生意義」作為唯一目標。在本劇結尾,吳道子終走出困境,把真、善、美化為自己所求之道,將自己先前陷於功利中的醜惡面孔畫入了《地獄變》中,不但成功昇華了自己的藝術水準,也使他成為流芳百世的一代畫聖。

《地獄變》屬於「心理劇」,全劇著重於唐代畫聖吳道子由「識才」、「愛才」,到「妒才」、「害才」,最後沉痛自責的「心理裂變」。這種獨特的心路歷程,演員內心如果缺乏細膩的揣摩技巧,只依靠外部的程式表演,人物表現則必定蒼白無力;但從戲曲表演的角度出發,要在舞臺上呈現演員的「內心戲」是一大挑戰。故《地獄變》採取的方式是將內心戲通通加以具象化,嘗試以演員的「四功五法」展示其內心的善惡糾葛。如以第七場為例,吳道子與皇甫軫論畫後的憂病難解,寧王擔心吳道子會輸掉比賽,故意要張少峰偷取《洛神賦》圖嫁禍給皇甫軫。吳道子內心矛盾,一邊佯裝不知,一邊又深受煎熬;此段便安排了他下地獄,被判官小鬼處罰的情節,展示他被欲望困住的一面。

蘇國慶飾演的吳道子雖屬老生,但其多有武生身段(如殭屍倒、翻跌),打破了一般人對「畫家」固有的「柔弱」、「纖細」之刻板印象。他在劇中的多段亂彈戲腔不但烘托了整場戲的高昂氣氛,更展現多年鑽研亂彈戲的豐碩成果。從演技來看,吳道子面對皇甫軫從「千里馬遇伯樂」,變成「忌妒其才」,再變成「欲害其敗」、「深陷魔障」,最終才走出魔障、昇華自身的藝術與人格,這一段心路歷程可說完美交足了功課。至於,皇甫軫(陳思朋飾)、張少峰(胡宸宇飾)則分別擔任了「善」與「惡」的兩端。皇甫軫的形象代表了藝術的鮮活與直接,張少峰則是慾望與人性醜惡的那一面,而這三人的互動其實就是善惡之間不斷拔河的過程。書僮仲安(陳怡如飾)在全劇中則屬於穿針引線式的人物,既有聰明伶俐、天真活潑、心直口快、純樸善良的一面,又有略知察言觀色、揣摩主人心態、乖巧卻又愛耍小心眼的一面。既要充分發揮書僮在這齣戲中應有的作用,又要留意配角不能喧賓奪主的分寸。江彥瑮飾演的吳芳霓,與她之前擅長演出的悲情旦角不同,在本劇中是一名不讓鬚眉、充滿自信的盛唐女性。

可惜的是,作為本劇始作俑者的寧王(蘇鈞弘飾)與趙國公(杜柏諭飾),其形象相比之下反而較為平面,著重於他們身為統治者的性質,而少刻劃他們的特殊個性。以寧王為例,根據史載,寧王李憲善畫鷹、馬,吳道子為「寧王友」,【1】不光指導他作畫,在做人處事上更深深影響寧王,故又有「吳生既為寧王之友,又為寧王之師」的說法。照理來說,吳道子與寧王交往如此深厚,又怎麼會看不出寧王將他與皇甫軫當作鬥雞一般打賭呢?戲劇可以容許部分內容的虛構,但若能按照史料將寧王的對立面情節加以補充,相信可以使吳道子的形象更為豐滿光彩。

現代科技與傳統戲曲的跨界結合也是《地獄變》的一大看點,要如何表現出唐代獨有的繪畫藝術於戲曲中是一大難題,而榮興客家採茶劇團這次便邀請了王奕盛擔任影像設計。近年來,影像科技與表演內容的結合逐漸蔚為風潮,面對表演藝術中融入影像設計的元素經常會出現正反兩極的聲浪,重要的是影像設計應與戲的風格契合。在《地獄變》中,為了表現出畫中人物栩栩如生的樣子,巧妙切換投影與戲曲演員的登臺與舞蹈身段;如尾場時,吳道子將王公貴族與自己畫入《地獄變》中的方式,是把旗手化為畫筆,揮灑墨布間,鬼怪與王公貴族不斷糾纏,最後終於成就了藝術,也破除了慾望。

註釋

1、「友」為親王府的屬官,是個閒差事,往往由有才學的名士充當,此官職為「從五品下」,有一定地位。

《地獄變》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19/04/20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大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曲《地獄變》將小說人物戲曲化、行當化,融合了京崑落語等跨文化的表演體系,從小說到戲曲的跨界改編,甚至挑戰了行當的既定形象。可惜的是,這樣角色的複雜性,在戲曲《地獄變》中並未達到相稱的效果,反而與行當之間產生了矛盾,削弱了行當之間自有的美感經驗。(楊禮榕)
4月
08
2019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