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先啟後,奧匈的璀璨世紀末《璀璨雙城2─奧匈霞輝》
7月
24
2019
璀璨雙城2─奧匈霞輝(NSO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53次瀏覽
武文堯(專案評論人)

NSO國家交響樂團2018/19樂季最後的三場演出,以「璀璨雙城」為題,聚焦在匈牙利與奧國兩地的音樂家,將奧匈帝國世紀末的音樂同場呼應。從十九世紀中葉、較早的德國作曲家布拉姆斯(J. Brahms, 1833-1897),到匈牙利的巴爾托克(B. Bartók, 1881-1945)、「第二維也納樂派」的荀貝格(A. Schoenberg, 1874-1951)、魏本(A. Webern, 1883-1945)、貝爾格(A. Berg, 1885-1935),NSO分別以兩場音樂會、一場歌劇(巴爾托克《藍鬍子公爵的城堡》),安排了上述作曲家的經典作品。《璀璨雙城2─奧匈霞輝》音樂會,是NSO 2018/19樂季的最後一場音樂會演出,由音樂總監呂紹嘉指揮,並攜手台灣年輕小提琴家黃俊文與樂團協奏巴爾托克《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Bartók: Violin Concerto No. 1, Sz 36),扎實豐富的曲目,特別值得關注、討論。

來自台灣的黃俊文,在與NSO合作這場演出前,因為在美國代打慕特(Anne-Sophie Mutter)演出莫札特《第四號小提琴協奏曲》而再次受到台灣媒體的關注。筆者聽過一次黃俊文的現場演出,那是2015亞洲切爾西音樂節的演出,當時黃俊文演奏的是尼爾森的小提琴奏鳴曲,筆者在聽聞他的演奏後,曾如此評論:「黃俊文有著深厚紮實的基本功,音色非常漂亮,論及姿勢與手型都非常漂亮,由運弓與音準看得出黃俊文在基本功方面著實下了番功夫。」【1】這次黃俊文與NSO協奏巴爾托克《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同樣再次令人驚豔,原來我們台灣出了這樣一位低調、紮實的小提琴家!黃俊文的音樂不走譁眾取寵的路線,他有驚人的技巧,卻不在演出中做過分的炫耀,而是突顯技巧背後的音樂性。以巴爾托克的此作品為例,第一樂章開頭由小提琴七個小節的獨奏開始,加上第一、二小提琴陸續的加入對話。黃俊文在這段開頭的獨奏中,就有著非常精彩的演奏。漂亮的音準與有些不同於調性音樂的和聲走向,敏銳的帶出了巴爾托克的風格。指揮呂紹嘉讓樂團的小提琴聲部小心的應和著黃俊文的獨奏,音樂逐漸流動、發展,卻維持著精緻、細膩的質感。

巴爾托克《第一號小提琴協奏曲》只有兩個樂章,在第二樂章裡,獨奏者有著比較吃重的表現。困難的技巧被黃俊文迎刃而解,不論是快速的半音階進行,或是三度、六度、十度的三連音連接、大幅度跨絃等,對於黃俊文來說都顯得十分輕鬆。除了獨奏之外,黃俊文是小提琴家中少數有著很好合奏技巧的一位,他的音色、表現力不會特別突出、穿透在樂團之上,而是像是與樂團合作室內樂般,有著親密的對話,與指揮、樂團緊密的融合。這樣的特色不一定適合每一首協奏曲,不過在巴爾托克這首私密、音樂情緒幽微細緻的作品中,是相當合適的。本場音樂會適逢樂團首席李宜錦將離任、赴北藝大專任教職,故而在上半場的安可曲中,特別安排黃俊文與李宜錦合作演出法國作曲家雷克萊的《第五號雙小提琴奏鳴曲》第二樂章(J. M. Leclair : Sonata for Two Violins, No.5 in E minor, Op. 3),在這首精緻的巴洛克晚期樂曲中,由李宜錦演奏主要聲部,黃俊文應和著,在這裡又可以見到獨奏家深諳室內樂,在合作中彼此幫助,又能有精彩演奏。

整場音樂會的下半場,無疑是重頭戲。貝爾格的《三首管弦樂作品》(A. Berg:three pieces for orchestra,OP. 6)編制龐大、管弦技法複雜,在台灣相當難得演出。呂紹嘉自上任NSO總監(2010-2020)以來,第一個樂季就安排大量的「第二維也納樂派」作品,因此指揮與樂團早已累積了深厚的默契,十分熟稔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的音樂語法。貝爾格的《三首管弦樂作品》有三個樂章,雖然是以無調性(atonality)手法寫成,但貝爾格本身深受世紀末後浪漫風格的影響,以這首曲子為例,從編制、樂器使用(像是大鎚子großer Hammer)等,都可以聽到來自馬勒(G. Mahler, 1860-1911)的影響與傳承。三個樂章有動機上的呼應,風格上也十分不同。在「音色旋律」(Klangfarbenmelodie)的段落,一條旋律線條,藉由不同的樂器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變化,呂紹嘉讓NSO煥發出細膩的色彩;在第二樂章圓舞(Round Dance)中,首席的精彩獨奏與樂團氣象萬千的迷離氛圍彼此呼應。這個樂章本質上仍然帶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呂紹嘉緊扣住這一精神,而讓NSO清晰、重細節的做了一次優異的演奏。

與貝爾格的曲子在同半場呈現的,是布拉姆斯的《海頓主題變奏曲》(J. Brahms: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Haydn, Op. 56)。在這首回歸架構古典、音樂較為簡潔的樂曲中,雖然布拉姆斯的和聲設計並不全然是古典、保守的,不過整體的方向仍與世紀末德國樂壇興起的「華格納風潮」背道而馳。在這首作品中,呂紹嘉開頭就刻意的讓樂團以較短的樂句始之,每次反覆中大小聲的對比充分。儘管呂紹嘉希望樂團演奏的輕盈洗鍊,然而法國號聲部卻顯得有些笨重,留下了一點遺憾,好像脫了長長的尾巴一般,無法達到指揮預期的設計。之後在每一個變奏中,大致上都相當流暢,不同的個性、風格都被清楚的掌握,由此可見NSO的水準,是相當優異的。這場音樂會由兩首巴爾托克的作品開場(包括上半場演奏的舞蹈組曲Dance Suite Sz. 77),加上下半場布拉姆斯與貝爾格的音樂,讓奧匈帝國世紀末的發展有著承先啟後的關聯,也讓一場音樂會多了音樂史上的邏輯連接。

註釋

1、武文堯:〈質量精美音樂節典範《2015亞洲切爾西音樂節:閉幕之夜-台北夜未眠》〉,表演藝術評論台,網址: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17375

《璀璨雙城2─奧匈霞輝》

演出|呂紹嘉、黃俊文與NSO國家交響樂團
時間|2019/06/28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