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性書寫的戲劇化表現《女人是水做的》
10月
23
2020
女人是水做的(後線性遊走劇團提供/攝影陳彥齊)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35次瀏覽
吳依屏(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

一開始,即使你有所準備,還是會感到無所適從。空臺、沒有座位、不斷來回走動的演員、忽明忽暗的燈光、演員邀請觀眾即興參與表演的觸碰、破碎的文本等,這些顛覆傳統線性敘事及結構完整的細節,都讓觀眾坐立難安,必須隨時注意自己的位置是否阻擋演員表演以及需快速移動不妨礙演出。這些看似令人不舒服的設計,恰恰就是《女人是水做的》希冀觀眾感同身受的:「做為女人,我感到很抱歉」。

後線性遊走劇團指出此劇用意為「從女性主義、女性主體出發的非傳統敘事性的劇場演出」。導演黎昱成及編劇王兆軒試圖檢討壓迫女性的父權結構,讓女人說話,讓故事發生。這齣戲十分大膽的切割結構、碎裂敘事,每個段落的情節都是破碎的,甚至連台詞話語都重複堆疊,有時極其詩意,有時又粗俗直接,身體器官部位被拆解討論訴諸話語。而這樣瑣碎,忽而隱喻如畫,忽而生猛鄙俗的戲劇語言,正如同女性,或者說陰性,在這世間給人的「觀點」一樣:上一秒還在黛玉葬花,下一秒就急著去搶周年慶特賣保養品。

然而,這齣戲要說的,卻不是愉快的明朗的女孩兒的笑語歡言,而是那許多從小到大無法訴說只有身為女性/他者才會經驗過的壓迫壓力羞辱騷擾。彷彿是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的後現代劇場版的借屍還魂,「爸媽說腿要併攏」、「老師說女孩子要安靜文雅」.⋯⋯,導演藉由展現社會對於女性的諸多要求規矩,讓觀眾坐立難安的同時,卻也直面問題:「2020年的現在,還需要倡議女性主義嗎?」

雖未明說答案,然而整齣戲充斥著女性的生理身體被解構為片段的、被男性所凝視的、被父權結構所宰制規範的內容呈現。演員在場上將女性身體解剖開來,將那些不可說的,如月經、經血、奶頭等,透過類似於西蘇(Helene Cixous)所主張的「陰性書寫」(Écriture féminine),在反叛出傳統線性的敘事中,試圖奪回女性對於身體各種部位的主導權。尤其是其中藉由投影,召喚出六位傑出女性藝術家的名字,而演員們分別訴說她們曾經的作品片段亦或個人主張。透過仿若召喚相同陰性的力量,舞台同時成為歷史上女性與現在舞台上演員們共情的陰性空間(feminine space)。在整齣表演中,陰性身體是唯一的關注焦點,而如何呈現,導演選擇的是大量的語言為主軸,輔以舞臺動作。身為觀眾,尤其是女性觀眾,表演本身所欲呈現的女性於社會上被壓迫的情境並不陌生。然而,在整齣戲定調陰鬱的氛圍之中,或許更有趣的是去思考,女性主義已經發展到了2020,接下來又該如何呢?

《女人是水做的》

演出|後線性遊走劇團
時間|2020/10/16 19:00
地點|濕地venue B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最尋常的腳色關係;就此而言,觀眾是看不到的。原因很簡單,《女人是水做的》把大量的精力花在與觀眾的關係上。因此,一個演員面對的不是另一個演員,而是觀眾。即便她們之間有互動,也多半是全體在某個動作下(包括拿著擴音器和麥克風),向觀眾訴說女性困境⋯⋯(張又升)
10月
23
2020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