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平台,創作初見面《未來式》
5月
23
2013
未來式(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5次瀏覽
戴君安(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未來式》是雯翔舞團承辦第二屆「嘉義新舞風」的新製作,由雯翔舞團提供創作平台,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實驗劇場,讓來自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的年輕編創者、舞者以及雯翔舞團培訓的自家團員,進行了一場宛若三校舞蹈研究生作品的匯演。在這三段舞蹈創作展演中,也都加入了絢麗耀眼的多媒體動畫設計,使得整場演出儼然成為身體與科技的對應與較量,真正是令人目不暇給,極端挑戰視覺感官的能受度。

第一段作品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研究生莫天昀及李偉豪編創,以〈死前的開場白〉、〈創生〉、〈棲〉及〈Become extinct〉串連而成,描繪在生老滅絕的歷程中,科技對生命的貢獻與宰制。開場與結束時的寂靜狀態發揮頭尾呼應的效果,而每一個小節中都可見受到既定形式擺布的畫面,尤其甚多芭蕾動作的組合與再造,使得場面更加顯得突兀,似乎暗喻部分舞蹈人受到過多系統教學支配所致的僵化態勢。李子荃與蔡秉樺設計的多媒體動畫強化了主題概念,但也搶盡了光采,在一些小節中頗有動畫為主舞蹈為輔的氣勢。

第二段〈看見‧撼‧界〉由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的研究生李光曄與趙敦毅引領舞者們共同編創,從滑手機的簡易符號逐漸進入充滿炫技式的動作堆疊,再以五光十色的動畫介入陷身框架之中的軀體,闡述諸多被自身發明的科技操控的人群現象。這一段的舞者都是身懷絕技,但是肢體呈現卻仍保留太多慣見形式,雖然企圖帶入民俗技藝的工法,但在段落銜接上仍須再細膩修整。例如:其中一段將兩頭綁著瓶狀物的繩子如流星錘般揮舞,雖然技法俐落,但是嵌入得甚為牽強,尤其緊接其後又出現滑手機的動作,更顯得前後銜接的倉促與突兀。

第三段是中國文化大學的研究生李謹伶編創的與主題同名作品〈未來式〉,她是雯翔舞團的駐團教師,因此這段作品即以雯翔舞團的團員為主要舞者,雖然其中幾位顯得有點稚嫩,但可見深具未來發展的潛力。在全場的三段創作中,這一段是最勇於嘗試新動作語彙的作品,雖然仍不免出現常見的技巧動作和隊形安排,如:中央直線排列以卡農(canon)執行動作或加速執行動作後再回原隊形等,都是在各種舞蹈作品中常見的模式。但這些常見模式尚不足以破壞整個作品的張力,動畫的運用也能適切的表達舞作的意涵,例如:橫塊狀與豎塊狀的光影襯托行進於中的舞者們,彰顯他們茫然地尋找方向、一幕幕類似經典電動遊戲「小蜜蜂」行走的軌道圖,陪襯出舞者們所呈現的庸庸碌碌的人們等,都有助於讓這個作品反映跳脫不出科技需求的當代或未來生活。

整體看來,《未來式》的確表達了「嘉義新舞風」亟欲突破舊式窠臼的企圖心,但是或許過於企求一步到位,致使每一段舞作的外加元素都過於繁雜,如能試著將諸多情節再簡化,應可使作品的呈現更為精緻。最大的缺憾是在節目開演後的二、三十分鐘內,即使演出正在進行中,仍不斷有觀眾進場、找座位,尤其當音樂靜止時,更放大了這些干擾的強度。在這場館與造景設計典雅怡人的表演藝術中心,如欲讓觀賞演出的質感也能達到同等高度,對於遲到入場者的控管顯然是亟需改善之處。

《未來式》

演出|雯翔舞團
時間|2013/05/18  19: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