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的篇章《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
8月
03
2021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01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就從那一拍G大調和聲,為今年兩廳院的「微解封」揭開序幕。這是葛利格 (Edvard Grieg, 1843-1907)《霍爾堡組曲》(Aus Holbergs Zeit , Op.40)〈前奏曲〉起拍的那一瞬間,絃樂團奏出突強ffp,彷彿敲響了「後疫情」的第一聲春雷,之後兩部小提琴與中提琴再不斷的以急促的漸強、上行音高、扶搖直上,用無窮動的開展,如信號曲般的振奮人心。

睽違兩個多月的國家音樂廳與國家交響樂團(以下簡稱NSO),這場音樂會別具意義,充滿著久別重逢的喜悅,格外的令人欣慰、感動,也帶有些許的依依不捨。因為這是呂紹嘉在藝術顧問任內的最後一場音樂會,卻是帶領樂團進行了疫情降級後的第一場直播音樂會,共同寫下了浴火重生的篇章,送給台上台下、線上下線的所有人無限的祝福與安慰。

呂紹嘉,這位名揚國際的客家子弟,在歐洲建立職業指揮家的名聲。早年在臺大合唱團擔任樂訓,憑著極佳的鋼琴演奏能力,替時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陳秋盛的課堂上擔任鋼琴合作,並且在陳秋盛提攜與指導下,不斷的追求成長,挑戰不可能的任務。在他榮獲法國貝桑頌(Besançon Competition)、義大利佩卓地(Antonio Pedrotti International Conducting Competition)、荷蘭孔德拉辛(Kirill Kondrashin Competition)三大國際指揮大賽首獎後,先後擔任德國國家萊茵愛樂交響樂團音樂總監(1998-2004)、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音樂總監(2001-2006),並於2004年5月獲文化部長頒贈象徵文化最高榮譽的「彼得.科內利烏斯(Peter Cornelius)」獎章,是名副其實的「臺灣之光」。

但他也不忘回饋國內的音樂界,這三十多年來,呂紹嘉多次回國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NSO的客席指揮,並且在2010年接任NSO音樂總監一職,直到2020年卸任並且接下藝術顧問的職務,他以「精緻、深刻、悸動」為指標,專注於樂團的演奏品質,開拓更寬廣的視野,積極培養國內古典音樂的觀眾,開闢了「呂紹嘉時間」,親自導聆音樂會的作品。

卸任後,他用另外的身份與方式繼續在音樂界耕耘。呂紹嘉從音樂廳的舞台走上學校的講台,成為臺北藝術大學的特聘講座教授,傳承自身的經驗與學養給音樂系的莘莘學子。因此,回看這場音樂會,更是用音樂折射出回憶的意象,流露出對呂紹嘉由衷的感激。

音樂會的四首曲子:葛利格《霍爾堡組曲》、柴科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Symphony No.5, mvt.IV Adagietto)、艾爾加(Edward Elgar, 1857-1934)《序奏與快板》(Introduction and Allegro),皆環環相扣、前後呼應。也都是十九世紀後半的作曲家的作品,他們用古典的語彙、巴洛克的形式,遊藝於時間的聲響絮語中。所以這短短的六十分鐘的音樂會裡,就像是經典之間隔著世代,進行對話與思辨,也是作曲家們用當下的視野,提煉過往的經典,成為超越時代的經典。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國家交響樂團提供)

整體來說,NSO的演奏具一定的完整度。雖然《霍爾堡組曲》在演奏的一開始,聲部的平衡與聲音的統整,似乎尚未融入演出的場域,稍有力不從心之感,主要是這類型純絃樂的作品在演奏時需要面面俱到,不容太多失誤的空間,除了技術上的高度要求,更需團隊精神才能達到完美境界。但就在〈嘉禾舞曲〉的中段「彌塞特舞曲」(Musette)開始進入狀況,合奏的感覺逐漸回溫。從低音聲部的完全5度與兩部小提琴的8度和聲,支撐住中提琴的八分音符旋律,幾個小節之後,中低音聲部再以級進下行的四分音符,每隔兩拍的倚音和聲節奏,產生音樂張力,讓整個演奏的氣氛勢如破竹,每一個旋律樂句都能靈巧的充分發揮,足以見得呂紹嘉與NSO的多年默契是無庸置疑的,能在短時間之內掌握音樂的律動,展現出十足的專業精神。

之後就像是乘勝追擊,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艾爾加《序奏與快板》的表現皆四平八穩,大家開始享受於合奏的美好,尤其是《序奏與快板》賦格樂段部份,從結構佈局到聲部的平衡,皆處理的層次分明。

這是一場令人感動的演出,六十分鐘無中場休息、一氣呵成,五百多位觀眾報以如雷的掌聲,表達心中埋藏多日的感恩與悸動,有著對呂紹嘉的感激,以及對解封的雀躍。待掌聲散去、台上的團員退場後,觀眾們也都很有秩序依照工作人員的指示分流散場,整場演出就在這平靜祥和的氣氛下結束。

7月31日那一晚,同樣是揚名異域、土生土長的臺灣之光,分別在臺北國家音樂廳的舞台與東京奧運的球場上,不約而同為臺灣的歷史,開創出承先啟後的紀元。場內的呂紹嘉與團員們在舞台上一同揮灑生命而充滿感動,場外的李洋與王齊麟在男子羽球雙打的球場上奪金而舉國歡騰,那晚的情緒是感動與希望互相交織。感謝呂紹嘉與NSO十年來的努力耕耘,也持續為臺灣加油,為音樂界喝采、為未來祝福。

註釋:直播演出連結為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wKa8w0HK4Q

《深刻‧如歌》直播現場音樂會

演出|國家交響樂團、呂紹嘉
時間|2021/07/31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線上直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場音樂會,我是透過YouTube線上直播欣賞的。少了現場的渲染力與氛圍,呂紹嘉的指揮予人與現場不同的感受。⋯⋯在線上直播的這端,一言以蔽呂紹嘉在《深刻・如歌》的詮釋風格,就是「對於流暢的迷戀」。(顏采騰)
8月
04
2021
前三樂章樂團在小心翼翼之下,略少一分現今流行詮釋莫札特往往帶有的乾脆,而第四樂章,琉森室內弦樂團的演奏在以往的方正中多了一絲狂野,音樂更為緊湊,在弦樂的快速演奏與木管的長音舒緩之間,有相當理想的平衡與對話。
3月
27
2024
下半場齊瑪諾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的《夜曲與塔朗泰拉舞曲》是相當成功的開場演出,Bomsori也明顯給予得比上半場更滿,與鋼琴的合作也是水乳交融。這首曲子以安靜開場轉至瘋狂,再從多消長沉澱,處處都是難題,也需要好的音樂設計,但也因為音樂家沒有打安全牌,每一個撥弦或是泛音、雙音都讓演出精彩奪目
3月
22
2024
古典音樂的結構雖然嚴謹,但演奏時卻充滿了靈活性。室內樂除了展現個人特質與炫技感的同時,又可與夥伴享受直達內心深處的親密感,在舞台上發揮一加一遠超過二的力量。與慕特演奏完三首安可曲,面對聽眾飢渴的呼喊,歐爾吉斯便邁開雙腿──伸手將琴蓋給關了。
3月
20
2024
在演出中,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四位音樂家之間的互動和默契;張善昕領導精神不言而喻,與西本佳奈美的音樂表現力和情感表達能力成為整個演出的靈魂。黃子維和蔡弦修則是很好地配合小提琴家,為整首樂曲鞏固演奏力場。倘若其中一人受到環境變化,在舞台上思緒飄移、發出了與排練時不同的聲響時,其他人是否能即時接住,適度調整演奏技巧,來達到團隊心目中的平衡聲響?答案肯定少不了「靈活性」……
3月
19
2024
兩人合作上的從容自信,讓人深感舒適愉悅。這使得觀眾在接下來長笛獨奏之費尼豪(Brian Ferneyhough)《卡珊德拉夢之曲》(Cassandra's Dream Song)體會到什麼是嗆辣的反差。這首新繁複風格的樂曲,使獨奏家埋首於樂譜,如火如荼地跟作曲家進行跨時空對談,但無法理出頭緒的觀眾,礙於困在座位上無法逃脫,產生無法「讀懂」任何語彙的急躁:孩子扭頭窸窣、大人拾起手機。而普里米亞尼(Leanna Primiani)《未決,給短笛/長笛與電聲》(Uncertain for Piccolo/Flute and Elextronics )更是另一挑戰,相比齊賓《第一號音樂會快板》(Concert Allegro No. 1)有夥伴加持,句法銜接清晰、整體融洽合一的表現,《未決》預錄好的電子音樂隨著秒數播放,有別於真實樂器的互動,長笛家追趕拍點的吹奏不如先前悠閒,加上擴大機出來的聲響乾扁,長笛音色受之影響也漸漸少了靈活的光輝,顯得有些落寞。
3月
11
2024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3月
04
2024
鋼琴合作家的彈性表現在不同的時機,即使面對同一首樂曲,當合作對象從聲樂轉為器樂、遇上不同音樂家各自的詮釋想法,大家對音樂的期待不同,造就了合作間的無數浪漫與挑戰。《漫遊歐陸》為長號與鋼琴之間的對話,除了瞥見銅管樂器與擊弦樂器如何協和共存,更展現了聽覺與氣息間的眉眉角角。
2月
08
2024
年節將至,在廣大的餅乾禮盒之中,我將歪腦筋動到關注已久的起司禮盒,那些禮盒填充了主廚精選的肉乾、水果或堅果,供人搭配食用,繽紛多彩的食用搭配技巧讓小小一塊起司誕生絕妙的味覺宇宙。《伊比利之味》曲選法籍、俄籍作曲家詮釋「西班牙風貌」的聲樂作品,靈感藉由實驗、複製與再現,最後於西班牙作曲家作結,藉流傳當地古老民謠譜曲,探索出深邃的音樂能量。
2月
0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