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炫技的炫技家《璀璨系列—黃俊文小提琴獨奏會》
9月
15
2021
璀璨系列—黃俊文小提琴獨奏會(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提供/攝影鄭達敬)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55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


不知不覺間,「炫技」/「炫技家」(virtuoso)已經不再是盛讚之詞,而默默成了帶點反諷意味的用語。我們稱一首曲子是「炫技曲」,大概就是在說這首曲子空有艱澀的演奏技術門檻,卻沒什麼內容可言;而稱一位演奏家是「炫技家」,不外是在暗指他徒具高超技巧,詮釋驚人卻不感人。所謂「演奏技巧」一事,在今日地位甚是模糊。

但,在今天這場小提琴獨奏會裡,聽著下半場的第一首曲目——易沙意D小調第三號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敘事曲》(Ysaÿe: Solo Violin Sonata No. 3 in D minor, “Ballade”),小提琴家黃俊文獨身站在國家音樂廳的偌大舞台,謙遜、專注、絲毫沒有獨奏家的高傲氣勢,但音準、音群平均度、雙音等等卻皆盡完美,音樂的感染力竟直接從那驚人的技巧中散發。這時,我們明白,黃俊文的琴音不僅重寫了「技巧」的內涵,也喚回了「炫技家」一詞最原初的涵義。


一切皆技術

這場《璀璨系列—黃俊文小提琴獨奏會》由黃俊文與鋼琴家廖皎含攜手,演出共四首奏鳴曲,包含孟德爾頌(Felix Mendelssohn-Bartholdy)1838年譜寫,小提琴家曼紐因(Yehudi Menuhin)補編而成的《F大調奏鳴曲》、美國當代作曲家柯瑞良諾(John Corigliano)的《小提琴奏鳴曲》、易沙意《敘事曲》、以及膾炙人口的法朗克《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César Franck: Violin Sonata in A Major),縱貫浪漫早期直至現代,技巧艱澀與歌唱抒情兼容,曲目廣度極大。黃俊文卻用他的高超琴藝說明一件事:上述的一切,都可以為「技巧」所收懾。沒錯,一切皆技巧。不論先前欣賞過多少位國際大師的演奏,黃俊文的琴音都能讓聽眾驚嘆:原來演奏技巧是沒有上限的。從最基礎的琴音開始,孟德爾頌的第二樂章緩板展現了他對於全音域、全音量的皆盡打磨,即使最輕薄的弱奏都能保持醇美的音色,穿透力直達四樓。第三樂章的無窮動樂段,對於音準、音與音之間細小起伏的控制細膩至微;柯瑞良諾奏鳴曲的終樂章則能「見識」到他對於琴弓的完整掌控(沒錯,真的是用看的),每個弓段、每種弓法都奏得極好,連演奏家的整個身段都漂亮。那演奏的完整性,絕非來自對演奏曲的正面硬練,而是紮基於他深厚的基礎功夫。

璀璨系列—黃俊文小提琴獨奏會(巴哈靈感音樂文化協會提供/攝影鄭達敬) 

在技巧之外,黃俊文其實幾無在樂曲詮釋上放入巧思與個人意見,但光僅是全方位的技巧打磨,全部匯總起來,就成了燦爛的音樂表現力。當凡格羅夫(Maxim Vengerov)絞盡想像力巧思才鋪排出易沙意《敘事曲》的強大戲劇性,黃俊文只將每個音都拉到「好」,不卑不亢,藝術層次難分軒輊的詮釋便水到渠成。即使眼光放眼國際,黃俊文的技巧造詣仍屬頂尖,幾乎和年輕時的卡瓦科斯(Leonidas Kavakos)如出一轍。

雖言黃俊文的音樂「一切皆技巧」,我絕非意指他的演奏毫無情感表達;相反地,在前面提過的孟德爾頌緩板、以及法朗克第三樂章不斷重複交疊的抒情中後樂段,他用心、卻不刻意地拉出極長樂句,情緒張力毫無中斷,是能深深撼動人心的演奏。聽過他拉奏的法朗克奏鳴曲以及前幾年獨奏會演出的普羅科菲夫《D大調第二號小提琴奏鳴曲》(Op. 94),我是真的相信,只要將所有的技巧細節照料好,不必煞費心思或劍走偏鋒,音樂的動人之處會自己生長出來。

在曲終後,黃俊文仍保謙遜之姿,不以言辭感謝聽眾,只偕廖皎含不斷向全場觀眾敬禮致意,並接連獻上三首安可曲,仍是謙遜而完好的演奏。自始至終,黃俊文表裡如一,毫無一絲炫耀或虛飾,一切都服務著音樂。


追溯「技藝」(techne)

在近幾年同樣頻繁回台演出的青年小提琴家們——舉凡陳銳、林品任、魏靖儀、曾宇謙等人——當中,黃俊文大概是討論熱度相對低的一位。除了公關機器的加持與否,或許也和他的音樂觀、演奏態度,甚至他和時代潮流的斷裂有關。

獨奏家裡的「獨」字,象徵的是個體特色、主體意志之彰顯,音樂家必須有意打造屬於他自己的「獨」特性,讓自己和他人做出區別,方能從樂團/樂壇中躋身而出。在此般潮流下,技巧和音樂性這兩個元素是相互斷裂的:一個屬身體鍛煉之事,另個屬心靈涵養層次;甚至,心靈才是音樂藝術的主導者,技巧僅不過是基礎而已。如此的二元對立,在思想史上大概可以追溯至黑格爾觀念論式的藝術哲學體系。他屏棄身體的地位,主張音樂的變動本質與人類心智精神相同,因此能「反映出最內在的自我」,是「一種最符合內心的表現方式」【1】,為音樂現代性開闢一條意識美學的大路。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當前的音樂實踐。

舉近年鋼琴演奏的例子來說,我們可以想像鋼琴家白建宇(Kun-Woo Paik)彈錯不少音、節拍零落,但其音樂仍感人不已;或是周善祥(Kit Armstrong)在彈奏上偶而漫不經心,但仍無損他對樂曲的創新思考。這兩位的「風格」來自深邃的心靈涵養以及豐富的理智創意,都是屬於精神性的。然而,我們卻難以假想狀況不佳的黃俊文,奏出的音樂能企及平時的藝術高度,這就是因為黃俊文的音樂並不以精神為主宰,而是以技巧成就音樂。樂評人武文堯曾評論黃俊文「不走譁眾取寵的路線,他有驚人的技巧,卻不在演出中做過分的炫耀,而是突顯技巧背後的音樂性」,【2】描述地極為貼切,但這是相對於那些「譁眾取寵」的明星型獨奏家而言。更精確的說法是:黃俊文的音樂性就是他的技巧。

聽/看著黃俊文拉奏柯瑞良諾的作品,從全身的漂亮姿態、運弓的完美控制,到完美的音樂表現,從裡到外展現的都是器樂演奏的高度專業,散發著工匠式的美感;《敘事曲》全然的技巧之美亦是如此。他所提供的,無疑是早於黑格爾的,相當古老的藝術樣貌。追溯回古希臘,藝術本就和「技藝」(Techne / τέχνη)畫上等號;而「藝術」一詞的拉丁文「Ars」,最原始的意義也不過就是「技巧」而已,只是這個定義在現代啟蒙、中產階級壯大的過程中逐漸被遺忘了而已。和現今主流觀點中被相對邊緣化的「技巧」,黃俊文將技巧與音樂藝術重新合一,雖讓他難以在現今的潮流中成為最核心的目光焦點,卻澈澈底底洗滌了「演奏」一事的內涵,也重新昇華了演奏技巧在音樂演奏中的層次。

當然,這場音樂會的表現並非100%的極致完美,這場獨奏會的鋼琴合作並非和他默契較高的吳菡或黃海倫,在合奏上有較多閃失,鋼琴演奏者本身失誤也稍嫌多,但這仍不損小提琴家技藝的極高造詣。黃俊文仍是近年曝光度極高的幾位青年小提琴家之中,最曖曖內含光,琴藝也最頂尖的一位。無庸置疑,黃俊文從不「炫技」,卻是真正的炫技家。

註釋

1、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朱光潛譯:《美學 第三卷(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頁332。

2、武文堯:〈承先啟後,奧匈的璀璨世紀末《璀璨雙城2—奧匈霞輝〉,表演藝術評論台。

《璀璨系列—黃俊文小提琴獨奏會》

演出|黃俊文、廖皎含
時間|2021/09/05 14: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
要帶領一組成功的大樂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控制和聲之間的平衡,讓十幾件不同的樂器,隨著節奏有默契地一起呼吸,至為關鍵。透過反覆練習、慢慢調整,尋找「對」的聲音,正是雪莉.梅里卡萊帶給「臺北DIVA爵士大樂團」最寶貴的功課。
10月
22
2024
我們要怎麼返回當初充滿活力、令人振奮的活動規模?又或者——在當前的境況、當下的這個「形式」中,我們如何重新創造出有意義的、有開創性的「內容」?如果音樂節的小規模已成必然,那麼我們如何玩轉手上有限的資源,為現代音樂重新注入活力?
10月
2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