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VEN FRAGMENTS,為誰演奏又為誰舞動《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0月
21
2021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台灣芭蕾舞團提供/攝影潘彥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66次瀏覽

簡麟懿(專案評論人)


單一的聲音成不了和弦(Harmony),在芭蕾的美學視野裡,構成舞蹈的也不僅僅是單一的動作而已,身體、音樂、舞台、服裝,以及一連串的故事與情感相互貫通,透過極其縝密地平衡與對位下,一首經典的作品才能誕生,如《天鵝湖》、《黑暗王國》、甚至到近代舞蹈家巴蘭欽的《小夜曲》亦然。當晚台灣芭蕾舞團的演出,同樣循此脈絡完成了上半場的五十分鐘演出,然而下半場的台灣民謠與西方古典選粹相互交演,一方面展現了舞團與長榮交響樂團雙方在技術上的熟稔與多元,一方面也值得讓我們換個想法,創作者的對象應是形而上的美學追求,又或者是觀眾的觀賞享受?

技術.藝術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的組成結構,包含了白色地板、身著輕盈時裝的舞者與後方黑紗幕遮住的現場樂團,有別於以往芭蕾帶給人的莊嚴與儀式感。團長莊媛婷的創作編排,可以清楚地看見舞者純粹的肢體線條與技術穩定,在一覽無遺的舞台空間中被蔓延開來,但相反地,她揮手告別了黑箱劇場 (Black Box)【1】優勢之後,此作品與燈光之間的聚焦也相對稀薄了許多。筆者認為,創作者在編織作品時有試圖嘗試,又抑或說是博弈了一些自身未知的期待感,譬如開場的獨舞者孫偉傑,以及第三樂章中與鋼琴獨奏交手的陳亭妤,確實在這樣的平台上展現了獨特且浪漫的肢體情懷;然而隨群舞者與音符逐漸滲入作品,古典芭蕾中極為重要的和諧與對位,反強調了一絹白帛中容不下一點瑕疵的限制。這些不協調感並非來自於舞者的能力問題,而是編排與燈光的空氣感使視覺觀感上顯得赤裸,後方一覽無遺的樂團編制也因為使用黑紗幕而形成了距離上的隔閡。儘管莊媛婷在編排上的用心,透過不全然的對稱來開啟作品/獨舞/肢體的可能,藉以傳達布拉姆斯對於克拉拉的情感糾結與自身寂寥,但技術大於編排以及部分構圖的未成形,仍使得筆者在觀看時感到些許遺憾。

回到2001年,雲門舞集的作品《竹夢》中有一段落名為《秋徑》,是一對男女雙人沿著光道,從下舞台走向上舞台【2】的十幾分鐘小品,舞蹈家林懷民透過強烈的肢體幾何,構築了情感的距離、舞台的深度與人與人之間的故事。而在《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中,莊媛婷也使用藍色的光道和男女舞者的行走,隱喻布拉姆斯與克拉拉兩人的形象,只是如同協奏曲背後的寂寥自白,數度的行走並沒有看見兩人之間的碰觸。這一安排也形成了上半場的演出,鮮少有雙人組合的關係被建立,取而代之的是一人獨舞,又或是群體的一人獨舞之可惜。於此,我不禁好奇在創作的過程,台灣芭蕾舞團是否也如筆者八月所觀賞的高雄城市芭蕾舞團《風》一般,不可避免地受到疫情影響,而使得動作的發展上偏向更多的Port de Bras【3】大於足尖上的使用,而這一點的改變,也似乎反映在下半場的節目與台灣疫情解封的時間軸當中。

匠心,從來都不工業化

《恆春民謠》、《比才.法蘭德爾舞曲》、《望春風》、《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柴可夫斯基G大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與《雨夜花》(以上依節目內容排序),筆者在研究下半場節目安排的時候,同時也感受到了快速被洗刷而不至於疲憊的新鮮感。譬如《望春風》一反刻版印象地由男性開啟故事念想,且發展了上半場所沒有的雙人撐舉與肢體、《葛利格A小調鋼琴協奏曲》驚豔全場的獨舞【4】與終於打開黑紗幕的樂團演奏,這些讓人為之一亮的安排都讓筆者記憶猶新。

然而《恆春民謠》中有一雙硬鞋穿梭在群舞的靴子當中、《比才.法蘭德爾舞曲》沒有舞者的純粹演奏以及《雨夜花》歌者的壓軸,儘管技術執行上沒有問題,可是拼貼般地將不同文化交替呈現與微妙地結構不平衡,似乎很難跟上半場一氣呵成的氛圍感互相應和。此處,筆者想要討論的是創作者在安排節目的時候,儘管有精練的技術作為支撐,但想要體現台灣文化以及跨國格局的慾望,或許還有更多選項的可能,在能滿足觀眾感受與個人美學傳遞的同時,也能夠有一個明確且能被觀眾帶走的想法或方向,或許能讓今晚的演出更加完整。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台灣芭蕾舞團提供/攝影潘彥中)

重要的不是巨人,而是肩膀

如果說一位創作者能夠看見遠方的風景,並傳達給舞台下的觀賞群眾,那我們姑且將它稱為巨人。可以想見得是,未來或許會有更多的巨人,站在所謂「巨人的肩膀」上,傳遞更多完整又或是前人未必可知的資訊給更多的我們。

說回此次筆者觀賞台灣芭蕾舞團演出時所感到的不協調感,當舞者們的能力相互刺激且逐日堆疊時,筆者認為創作一方或許可以找到更多的肩膀來疊羅漢,譬如團長、藝術總監與特邀編舞等等編制,將舞團提升到更寬廣的遠方。台灣芭蕾舞團創立於2017年,近年來時常進駐高雄衛武營推廣芭蕾文化,而此次能夠與長榮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創意、想法等等上的相互碰創與拉扯,筆者期許的是未來能看見更為激烈的火花,而那樣的光景,必然在一個個更高的肩膀之上。

註釋

1、黑箱劇場,又稱作黑盒子,是一個近乎全黑,排除外在干擾的劇場空間,也是多數國家場館會參考的正式規格;在沒有光源的狀況下,它最能隱藏表演者的技術機密,也最能凸顯創作者想要在劇場中呈現的創意效果。

2、上舞台UP STAGE,劇場術語,意指舞台後方,反之,下舞台則是形容舞台前緣,左、右舞台則是以表演者的面相來區分左右。

3、手的運行Port de Bras,芭蕾術語。

4、獨舞者為陳玟樺。

《布拉姆斯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演出|台灣芭蕾舞團、長榮交響樂團
時間|2021/10/01 19: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
於是乎《我.我們》第二部曲也一如首部曲般,意味著全新的布拉瑞揚舞團正在萌芽,同時尋覓到了一個獨立的中心點,而不單僅是繼承,以及向傳統學習。他們開始進一步發展、定義此時此刻的當代原民文化,對筆者而言,更點出了新的演化與反思:這樣「原住民」嗎?
10月
0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