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在時序之外《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
11月
16
2021
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新竹回憶錄(盜火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67次瀏覽

楊智翔(專案評論人)


盜火劇團自去年(2020)發起近未來想像系列創作構想,已陸續完成《西元二○七○》(2020年9月,彰化縣)、《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靜態展(2020年11月起,新竹縣)【1】及《消失臺北》(2020年12月,臺北市),三項分屬不同城市、程度的工作坊與演出計畫。延續去年在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的靜態展,劇團帶領新組成的工作坊成員,自前人靜態展田調、創作而來的八項概念中,挑出感興趣的三項,近一步構思、編劇與排練,最終帶來由三個片段組成的《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以下簡稱《新竹》)紀錄劇場工作坊成果演出。

不同於去年《西元二○七○》【2】在「卦山力藝術祭」策展論述下,強調跨世代觀點的融會,當時工作坊成員招收,有以五十歲年齡為界,區分青年、銀髮兩個組別(後來錄取的十一位學員似乎至多只到壯年),且田野調查、工作坊與演出的期程安排長達五個月之久(5月至9月)。學員人數、年齡跨距及工作坊時數,諸多基礎皆與今年《新竹》有別(今年學員僅五人,期程也只安排9、10月共兩個月)。也許受限於資源、參與人數、期程及COVID-19疫情等各項外部影響,今年很顯然在文本發展、敘事結構與演出構思等層面,與去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儘管如此,《新竹》從名稱到三段演出構成的敘事空間,其時序狀態與生產企圖,仍然值得進行梳理,以持續向盜火劇團近未來想像的系列創作提問,探究其可能性與局限性。

《新竹》的劇名比起去年多了「回憶錄」字眼,當理解到演出是融合多人的經驗與想像後(靜態展與演出,兩階段的學員組成幾乎不同),此指稱比起專指特定人士的記憶書寫,更像是為凸顯本劇連結眾人,以新竹作為交會之地的共筆性質。也就是說,這裡的「新竹」是被集體創造出來的,它不單方面屬於任何一個人,也不屬於目前已知世界的範疇,它指向一個共通的未來。不過,我們尚未抵達2070年,在未來回憶過去,那個關於過去的時間點坐落何處,對觀眾而言可能是過去,或者未來,或也可能是現在。於是,觀眾該如何認知回憶的意義便存在某種不確定性。回憶是否曾被經歷?被誰經歷?要從哪個角度切入體會?我,身在何方?再再皆是因某種飄忽的時間設定,形成觀眾不易尋得所處空間,總在異地的抽離感受。因而,當「新竹」成為想像的產物,時序又不只以「過去—現在—未來」排列,甚至狀態可能保持變動時,被某種程度架空的文本,便需要觀眾更富足的想像力來填補,以與文本達成對話基礎。只是,填補需要資訊,資訊一但不足,時空設定原初被期待的可能性將轉向某種局限性發展,致使演出與觀眾的距離在還來不及靠近以前,早已漸行漸遠。

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新竹回憶錄(盜火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即使如此,三段演出仍存在清晰的共同目標。第一段〈新竹醫療城〉以記者會場景,介紹五十年前左右(2019)歇業的站前SOGO百貨,現在(2070年)搖身一變成為醫療城,是享受全球頂尖醫療、照護技術的所在。透過當事人偽親身經歷的訪談影片(以過世伴侶的頭髮基因進行體外受孕、紐約名模跨海來臺整型為時下流行的亞洲基因等),帶出「新竹」對於身體無所不能的想像世界。接續第二段〈好想回去,哪裡?〉,一位生活在2070年的孫女,被媽媽要求準備阿嬤想吃的食物,於是使用記憶晶片電腦連線,擲筊詢問,意外得知阿嬤念念不忘五十年前的老味道「水潤餅」。而後,現場播放真實店家(德龍商行)製作、經營的受訪片段,又再跳回孫女所處的時空,看她學習如何拿著水潤餅參拜城隍廟的方法,紀錄「新竹」的記憶是如何被遺忘、儲存又拾回的過程。最後第三段〈獨〉,大致以2034年、2047年、2060年等時間點的口述日記,呈現一位主持「摩爾計畫」的竹科工程師,因成功研發AI情感識別運算系統,打算產製一位伴侶相伴的心路歷程。由於肉身會病、機械不會自然老死等懸殊差異,最後在一片昏暗黃光裡,工程師與一盆植物遙望,似乎領略到自己因「新竹」而擁多這麼多,但在偉大的科技背後,也因而擁有的這麼少,某種強烈的孤寂感受襲奪整個空間。

將演出連結起來看,呈現創作者們對於「新竹」未來截然不同的想像場景;然而,所有人共享著「站在2070年回望過去」的守則,運用已知的科技對付已逝的時間,試圖進行改造、重讀與反省的動作,這個「回望、反觀」的目標,正是此時此刻(2020年)左右的時間。因此,問題並不出在想像未來的各種開放、多元視野,或者從未來反思當前處境的構想概念,而是對未來想像的差異性,能否有效彼此呼應、參照、補遺或擴延,連結不同段落裡的可能性,讓想像中的「新竹」逐漸疊影、清晰與立體。畢竟,彼此定位在接近的時間點上跳耀(2070、2020年),倘若故事各自過於獨立,那麼在時間軸上移動、反覆對話的創造性將會頗為發散、消解。換言之,想對焦的新竹恐將越來越模糊,因為某種程度上,彼此之間的時序狀態已被分離,但連著演出又很難將彼此獨立看待。觀眾在時間隧道裡探索可能性,恐也在時間構築的迷宮裡打轉而走失。

《新竹》作為一個工作坊呈現的演出,也許如前述的角度看待過於嚴苛,但就筆者過去觀看系列其他節目的經驗,記憶裡深深感受到一如本劇節目單所謂「挖掘過去、理解現在、想像未來」【3】的企圖心與可能性,因此,深入思考本次觀賞經驗的問題,目的在於期盼著近未來想像的系列創作,仍能持續發展下去,以在不同地方穿梭創作的過程中,連結起一個越來越明晰、關於盜火劇團嘗試帶領大眾發展的西元2070年宇宙。或許談時間、談想像、談未來的創作,仍然需要更多一點時間、想像與未來的累積,未來,就持續看下去吧。


註釋

1、展覽手冊:https://issuu.com/sunnymogi/docs/______(檢索日期:2021/11/07)。

2、演出情況敬請參考筆者去年的評論〈以往昔灌溉未至的遐想《西元二○七○》〉。

3、演出節目單:https://reurl.cc/0xnLvo(檢索日期:2021/11/07)。

《西元二○七○—新竹回憶錄》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21/10/24 14:30
地點|新竹縣政府文化局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