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歷史與學派的音樂漫遊:評《五個世紀-周善祥的音樂壯遊》
6月
23
2022
五個世紀-周善祥的音樂壯遊(鵬博藝術提供/攝影傅祖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11次瀏覽

顏采騰(專案評論人)

去年,天才鋼琴家周善祥(Kit Armstrong)連開十五場獨奏會,場場旋風式完售,掀起樂壇極大話題;今年,他以「一個人的音樂節」為名,在北中南多地舉辦十場音樂會,曲目設計比起去年更具主題理念。除了感激主辦單位給予的極大彈性,我們不妨也藉機更深入地探索、剖析周善祥的音樂風格與審美觀點。

超脫作品的歷史性

首場獨奏會《五個世紀-周善祥的音樂壯遊》曲目橫跨五個百年,風格與時空之廣闊令人咋舌。我在此盡列:十六世紀,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普雷斯頓(Thomas Preston)、拜爾德(William Byrd)與布爾(John Bull);十七世紀,法國鍵盤藝術的代表尚博尼耶(J. C. de Chambonnières)與庫普蘭(François Couperin);十八世紀,巴洛克風格集大成的巴赫、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海頓;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世代的蕭邦、克拉拉.舒曼、李斯特、德布西;二十世紀,橫跨歐亞美三洲的荀貝格、蓋希文、李給替、武滿徹。周善祥不僅全數背譜,還在穿插講解樂曲與時代風格,形成了一場巨大的解說式音樂會。

不過,若只讚嘆於他龐大的曲目量和記憶力,那就錯過了這場演出更精華的部分。

首先帶來強大聽覺衝擊的,是周善祥那超脫作品歷史性的演奏方式。從普雷斯頓的《變奏曲》開始,周善祥用左手彈出穩定清晰的固定低音,同時以浮誇搖擺的方式演奏右手旋律,彷若一曲爵士音樂。彈奏拜爾德和布爾時,他則唱出自然且優雅的樂句,活脫是現代鋼琴的語法——奇怪,十六世紀的人不是用小鍵琴(virginal)或大鍵琴(harpsichord)來演奏的嗎?早期音樂不是該彈得古色古香些嗎?

周善祥也許會回答:樂器與詮釋是否忠於史實,根本不是重點。在音樂會中,他自言不想以「考古博物館」般的視角對待樂曲,而是要以「美術館策展」的方式呈現。二者差異在於,前者重視作品的客觀樣貌與歷史正確性,後者卻旨在傳達作品的美與崇高。在周善祥的眼中,偉大的作曲家都是「前瞻者」(visionaries),【1】他們雖生於特定的時代背景,藝術心靈卻超越了時空,突破了樂器的性能限制與創作慣俗。例如,巴赫的《賦格的藝術》(BWV 1080)為未指定樂器之作,對位手法複雜艱澀,非一般人聽覺所能企及,是作曲家純粹的藝術探索。同樣地,拜爾德與布爾等人的創作也幾乎不指定樂器,藝術思維多是抽象的。在這個意義上,使用現代鋼琴並無不妥,甚至更能激發樂曲中的種種潛力。

 

五個世紀-周善祥的音樂壯遊(鵬博藝術提供/攝影傅祖聲)

透過演奏激發樂曲潛力

不過,撇除樂器的選擇,周善祥又是如何以演奏,激發樂曲潛力的?這就要說到他的一套特殊詮釋法:強調聲部線條,強化獨立性與活力的演奏法。

在眾多曲目中,周善祥演奏的蕭邦《降D大調夜曲》(Op. 27 No. 2)也許最令人跌破眼鏡:左手伴奏音型彷彿冷靜抽離,右手旋律則任性又起伏跌宕,和我們心中的蕭邦形象完全不同!同樣地,他詮釋的海頓並不理性節制,而是如莫札特般自由奔放,旋律線充滿幻想與創造力。要是某些蕭邦/海頓的行家們聽見,大概會惡狠地怒罵這些詮釋「不是蕭邦/海頓」,完全背離了作品應有的樣貌。

但,換個角度來說,周善祥的可貴之處,正是他擺脫了學院的積習與侷限。他拉高了觀照作品的視角,不帶偏見地看待、解析、再闡發樂曲的線條結構,彷彿對作品犀利地做X光掃描,照出前人從未發掘的面向。尤其,他不中斷地連續演奏蕭邦、克拉拉.舒曼、李斯特、德布西、荀貝格,此般組合簡直前所未聞,你會感覺周善祥真的在漫遊歷史,自由自在地品析音樂。至於新近的前衛音樂如李給替〈魔法師的學徒〉,樂曲以無窮動的連續點音(staccato)組成,對周善祥而言也如魚得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演奏的李斯特《查達斯骷髏之舞》。周善祥曾於2015年灌錄李斯特作品唱片,並以「交響情景」(Symphonic Scenes)命名,不難看出他對李斯特鋼琴作品中,交響化音響與表現力的重視。他彈奏《查達斯骷髏之舞》時也不例外;在凌厲的觸鍵之下,仍聽得見他細膩的音色設計,以及一句句精心鋪排的樂句個性,是音樂會的高潮段落。

不過,綜觀整場演出,我私心認為最珍貴的,其實是一首首的樂曲之間,或短暫或悠長的留白片刻。特別在作品前後年代或風格有較大轉換時,周善祥會停頓特別地久,好似放任時光靜靜流動,空白也化為音樂的一部份。最後一曲武滿徹《雨樹素描II》演畢後,他停頓地最久,彷彿無限悠遠地思索著古典音樂的未來,一場音樂的歷史壯遊也隨之落幕。

 

五個世紀-周善祥的音樂壯遊(鵬博藝術提供/攝影傅祖聲)

「橫向」美學的實踐

然而,回望曲目的安排,似乎仍有許多耐人尋味之處。

不難發現,他的選曲——幾乎是刻意地——略過了莫札特、貝多芬、布拉姆斯等人的德奧經典之作,甚至一首奏鳴曲都未入選。同時,他又連彈四曲巴赫,相比其他作曲家佔比極大。這不免令人困惑:少了貝多芬,古典音樂的歷史還算完整嗎?為何他略過成就輝煌的奏鳴曲(式),只獨厚巴赫?

鋼琴學者羅森(Charles Rosen)對於鋼琴文獻——特別是浪漫音樂——的洞見也許能提供一些線索。羅森主張,巴赫的複音技法具有超乎想像的影響力,連浪漫時期如舒曼、蕭邦、李斯特等人都深受薰陶。【2】以作曲技法而言,複音音樂注重「橫向」線條的發展與交互,而浪漫音樂強調「縱向」和聲的鋪排,二者邏輯看似大不相同。然而,羅森強調,即使如蕭邦筆下短小的沙龍作品,當中也有極精巧的對位手法——「縱向」音樂裡仍隱約有著「橫向」的神髓。若進一步推演這個命題,我們或許可說:不論音樂作品的織體、形式為何,裡頭總有能夠探索「橫向」發展的可能性。

而這,也許就是周善祥的美學理念所在了。在此,容我引入有許多相似處的鋼琴名家顧爾德(Glenn Gould)作對照:顧爾德生平痛恨李斯特、蕭邦、拉赫瑪尼諾夫等「垂直式」(vertical)的浪漫作品,並奪巴赫為禁臠。不難猜想,這是因為他擅長彈奏「水平式」的複音與對位結構,對浪漫音樂則有不適之處。而周善祥雖同樣深愛巴赫,卻不像顧爾德那樣排斥浪漫音樂,李斯特甚至是他深有心得的作曲家。他積極地接觸、挑戰不同時期的作品,並一以貫之地實踐「橫向」的線條闡發,這是他既以巴赫為本,又能不受拘束地跨越時空藩籬的關鍵。只是,如奏鳴曲式的樂曲規範本質上和「橫向」的概念相抵觸,因此周善祥少彈;相反地,他偏愛變奏曲等能夠無盡發展的結構,橫向美學也更能相容,形成了我們現今聽到的這套「壯遊曲目」。

若要在這場演出裡找到賺人熱淚、感動至深的演繹,那必是走錯棚了;相反地,我們見識周善祥堅實的美學原則、鮮活獨特的視角,音樂從而鮮活地重生,卻又化成屬於他的模樣。那是一種智性與眼界的無上享受,也是長期保守的台灣古典樂壇裡最獨特的身影。


註釋:

  1. 詳見陳佩珊:〈重現鋼琴音樂前瞻者的藝術光芒——周善祥 Kit Armstrong〉,musico音樂圈,網址:https://www.musico.com.tw/musico特別報導人物專訪周善祥/
  2. 詳見羅森:《浪漫主義世代》( The Romantic Generation, 1998);另可參考薩依德(Edward Said)於倫敦書評的論析。網址:https://reurl.cc/55Ndrz

《五個世紀-周善祥的音樂壯遊》

演出|周善祥(Kit Armstrong)
時間|2022/6/15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兩人合作上的從容自信,讓人深感舒適愉悅。這使得觀眾在接下來長笛獨奏之費尼豪(Brian Ferneyhough)《卡珊德拉夢之曲》(Cassandra's Dream Song)體會到什麼是嗆辣的反差。這首新繁複風格的樂曲,使獨奏家埋首於樂譜,如火如荼地跟作曲家進行跨時空對談,但無法理出頭緒的觀眾,礙於困在座位上無法逃脫,產生無法「讀懂」任何語彙的急躁:孩子扭頭窸窣、大人拾起手機。而普里米亞尼(Leanna Primiani)《未決,給短笛/長笛與電聲》(Uncertain for Piccolo/Flute and Elextronics )更是另一挑戰,相比齊賓《第一號音樂會快板》(Concert Allegro No. 1)有夥伴加持,句法銜接清晰、整體融洽合一的表現,《未決》預錄好的電子音樂隨著秒數播放,有別於真實樂器的互動,長笛家追趕拍點的吹奏不如先前悠閒,加上擴大機出來的聲響乾扁,長笛音色受之影響也漸漸少了靈活的光輝,顯得有些落寞。
3月
11
2024
在二人之間,周善祥的演奏尤其令人驚艷。他不帶一絲仿古風格,而以現代的句法演奏,彈起維也納古典主義的莫札特卻渾然天成。例如,在K. 305第二樂章變奏曲,他指尖下的音符及樂句連綿不止,色彩近乎浪漫主義;最後一首K. 526第二、三樂章則在小提琴與鋼琴的共同線條之外拉出精巧旋律,再度展現他高超的多聲部處理能力。另一方面,卡普松承襲著他招牌的溫暖音色以及濃情樂句,用有些過度深情的方式演奏,慢板樂章尤其;這雖在末兩首的K.481、K. 526有動人的情緒堆疊,但在E小調K. 304第二樂章則稍嫌濫情。此外,他也穿插嘗試質樸的古典風格,使用減少抖音、音色平實的奏法(如K. 380),這則顯示了他自由嘗試多樣方法、隨興而至的詮釋思維。
3月
04
2024
鋼琴合作家的彈性表現在不同的時機,即使面對同一首樂曲,當合作對象從聲樂轉為器樂、遇上不同音樂家各自的詮釋想法,大家對音樂的期待不同,造就了合作間的無數浪漫與挑戰。《漫遊歐陸》為長號與鋼琴之間的對話,除了瞥見銅管樂器與擊弦樂器如何協和共存,更展現了聽覺與氣息間的眉眉角角。
2月
08
2024
年節將至,在廣大的餅乾禮盒之中,我將歪腦筋動到關注已久的起司禮盒,那些禮盒填充了主廚精選的肉乾、水果或堅果,供人搭配食用,繽紛多彩的食用搭配技巧讓小小一塊起司誕生絕妙的味覺宇宙。《伊比利之味》曲選法籍、俄籍作曲家詮釋「西班牙風貌」的聲樂作品,靈感藉由實驗、複製與再現,最後於西班牙作曲家作結,藉流傳當地古老民謠譜曲,探索出深邃的音樂能量。
2月
06
2024
當眾樂器發出聲響的一瞬,舞台上的人們僅有一個目標,那便是將音樂發揮到最理想的狀態。《迴旋匈牙利》來自「黃俊文與好朋友們」,當中純擊樂與純絃樂的兩首室內樂曲帶給聽眾不同滿足,令人醉心於室內樂的美妙存在。
1月
24
2024
演奏會開頭以《夜深沉》拉開序幕,林瑞斌將京胡曲牌重新移植,編製為中音加鍵嗩吶獨奏與鋼琴搭配之版本。可以在曲間聽見傳統戲曲夜深沉中嶄露楚霸王項羽哀戚的經典樂句段落不斷重複,同時設置時不時閃爍的藍色舞臺燈光,帶入即將面臨亡國深沉的氛圍;伴奏鋼琴以爵士形式的編曲配置,透過更加當代的語彙結合東西方元素,以展現虞姬歌舞的情景,並給予本曲復古又優雅的面貌。
1月
23
2024
要說反田有一項當年賴以致勝、並不斷延續至今的技藝,我想是他「修辭」(rhetoric)的詮釋技巧。若說音樂是一種語言,那麼樂譜就像是一張充滿空白與間隙的講稿,等待著朗讀者/演奏者的想像、填補以及實現。
1月
12
2024
身為室內樂的一分子,除了能夠傳遞自身散發出的能量,更需要在專注且主動的聆聽下,誠懇接收搭擋的聲音與情感,並具備影響他人的能力,鼓舞彼此繼續在音樂裡前進。
1月
01
2024
但,另一個不能忽視的現象是,對於音樂組織性與形式本身的實驗創新,其程度在《一剎》中相當不穩定、甚至有一路縮減的趨勢
12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