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入夢的漣漪——《綺夢遊》
8月
08
2022
綺夢遊(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01次瀏覽

張懿文


星期日的午後,從物件、光影、身體的拆解和並置之中,我們與表演者一起夢遊,享受了光影與空間、身體和聲音營造的美麗幻境。


色澤美麗、氣息空靈

宛若玻璃紙般反射彩色虹光的長方形裝置佇立在舞台上,在劇場中營造出色澤美麗、空間乾淨空靈的氣息。舞者劉俊德在地面上側躺著,他翻著身子,輕鬆甩動的手指和腳底的末端肢體,擺動如在水中游泳般地自在;帶著數個簍空斗笠的舞者趙亭婷出現,斗笠帽子有如海裡一開一闔的蚌殼,她也像是出海勞動的蚵女,順著水流的漲潮和落下,與舞台背景布幕上的光影相呼應;有如山水畫般的蜿蜒山脈裝置,倒映著背景的淡紫色,藍色過渡到綠色呈現出迷濛的山林意象,讓人聯想到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而當舞者單腳站立,跳動彷如跳水,在劉俊德發出類似嘔吐般沈重大力的呼吸聲時,我想到此刻陰魂不散的Covid-19,他有如發自內在的自動性技法,讓觀眾感受到表演者喉頭震盪的痛苦。

布幕的投影從粉紅色、黃色、綠色、深藍色過渡到水藍色,光影色澤的變化也優美地暗示了時間的遞嬗。下一個段落,兩位表演者拿著木棍,一起在舞台上移動,順著前述的海洋意象,竟令人聯想到了正在划船的漁夫,而另一邊,樂手洪于雯打擊出類似木琴的敲擊聲響,下一秒音箱響起有如飛機飛過的聲響,又變換像是嬰兒的啼哭聲,在此刻共軍擾台的時間點上,特別誘發觀眾內心的恐懼。


綺夢遊(壞鞋子舞蹈劇場提供)


斷裂、不連續的美感

此演出恰如其名,帶領觀眾進入時空的縫隙,彷彿在恍惚的記憶中搜尋有如超現實的夢境。這支舞蹈以電影般蒙太奇的手法,捕捉了超現實主義斷裂的美學,而令人驚訝的是,舞者與音樂表演者的即興,也呈現分割斷裂的狀態(也可能是一起即興排練的時間不夠多?),音樂與表演者卻在這樣的不和諧之中,特別能帶出超現實主義不連續的美感。直至結尾處,表演者撕開貼在舞台地板上與地墊交接處的膠帶,這個姿態彷彿也暗示了:表演空間與真實空間的界線,有如結界被打破般,所有的人都將從夢境回到現實。

壞鞋子舞蹈劇場以「田野採集」作為創作方式聞名,長期訪查民間祭典、 軒社、儀式場域,作品經常呈現與土地靈魂的感知,創造出宛若神在現場之展演,然而在《綺夢遊》中,做夢似乎成為舞團另一個不同路徑的創作方式?作品以抽象的形式,呈現出超現實的夢幻片段,在這樣的氣氛中,紛雜的元素交織穿插,提供多樣的解讀可能,而節目冊中描述著舞團欲意「深入自然物種之境,感知與思辨『泛靈』所處的時空之間」,如此看來,《綺夢遊》不同於舞團過去以轉化漢人民間信仰的精神性為主的舞蹈,卻以更為抽象、去除特定民族儀式符碼、有著蒙太奇效果的超自然特性,捕捉了另一種新型態感知的可能。

《綺夢遊》

演出|壞鞋子舞蹈劇場
時間|2022/08/07 14: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創作者誠實地直視自己正在夢裡「幻肢/知」著,以此為支點來探索身體的各種可能性。不再是透過創作急著要分享自己發現了什麼,而是在夢中緩緩陪著觀眾回顧自己探索的歷程。(李橋河)
8月
19
2022
或許,「變形」可作為遁入《綺夢遊》營造之氛圍的關鍵,舞台上的身體並不扮演單個身份,而是隨著燈光、節奏的變化不斷切換形體。(洪郁媗)
8月
15
2022
這間虛擬的咖啡廳,是四位舞者生命交會的空間。咖啡粉被細心勻配成圓,成為她們生命軌跡的視覺化呈現——那個圓,象徵著起點即是終點的循環。而這場演出最動人之處,正在於它將個人的身體史轉化為集體的記憶圖景。
11月
26
2025
在原民主體性與現代性的鬥爭局勢中,始終戰鬥著要守住的,並且為了守住反而導向毀滅的,究竟會是什麼?
11月
20
2025
當《最後的隧道》借助另類的時間和空間來搭建一個想像的世界時,這樣揉合神話/末日的敘事方式,正也悄然轉動一種鬼魅時間(spectral time),不只掙脫了殖民主義的現代性機制,更通過非人(non-human)的鬼魅現身重返過去歷史造成的斷裂
11月
20
2025
整場演出令人深刻之處並非歷史檔案中的馬利亞為何,而在曼奇展現出一個舞蹈被檔案所固定,再被文化市場要求的過程,在解放坐姿舞即興性的過程中,那個原被忽視的裂縫重新浮現:我們可以如何保存舞蹈,而不讓舞蹈失去活性?
11月
17
2025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