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歷史的碎片傾倒而出《戲中壁X》
10月
18
2021
戲中壁X(林育全攝影、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2次瀏覽

何玟珒(社會人士)


《戲中壁X》的故事由青年劇作家和筆下人物的對話展開,青年劇作家這個角色以台灣劇作家簡國賢之生平創作了劇本,筆下角色(或者說歷史上的受難者鬼魂)自虛構的時空被重召回劇作家眼前,與之討論歷史和自身價值存在的問題。

《戲中壁X》全劇共有四位演員,在換幕之間幾乎沒有太大地更動舞台布景,面對舞台左方是「現實的空間」,劇作家的書房和他倉庫般的資料舊紙堆;舞台中央及右側是「虛構的時間」,劇本中所呈現的過去都此展現,觀眾能看見宋非我、阿賢和阿賢之妻惠子三人的人生際遇。而舞台後方的牆面則被置放了投影牆和紗幕,隨著劇情的進展,如紀錄劇場的手法那般展示史料:簡國賢與宋非我的合照、簡國賢與妻子的結婚照、《壁》上演時的剪報、簡國賢的判決書⋯⋯。

劇本中的時間從年老的宋非我和惠子相遇,惠子自衣櫃中拿出收藏多年的信件與《壁》之劇本開始回溯,回到三人初排練《壁》的二二八前夕,隨著時間依序進展到教授阿賢夫妻的國語老師被捕、阿賢的地下黨人身分被發現因而流亡、惠子不堪特務騷擾而裝瘋賣傻,最終劇本的時間停在阿賢被行刑之時。

在戲劇當中,可以看到諸多指涉其他受難者和受難者家屬的細節:惠子在劇中所跳的舞是詩人雷石榆寫給舞者妻子蔡瑞月的〈海燕〉一詩,雷石榆在1949年以匪諜之名驅逐出境,蔡瑞月曾被關押到綠島監獄,出獄後仍受特務監視;劇中台詞「我以為匪諜是一種蝴蝶。」,實際上出自湯守仁之子湯進賢的口述記錄,湯守仁是阿里山鄒族政治菁英,在1954年因高砂族自治會事件與高一生等人一起被槍決;劇中未曾露面的國語教師「畢」老師,其實也是「壁」老師,在1949年因郵電案而入獄的受難者曾說過,以前的國語補習老師計梅真教過一篇叫〈牆〉的文章。【1】不同的受難者故事被剪裁、縫入《戲中壁X》的劇情中,觀眾得以從中窺見過去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圖像。


戲中壁X(林育全攝影、提供)

個人在《戲中壁X》當中有三個印象特別深刻的畫面,一是阿賢在山區逃亡的場景,舞台上空無一物,指有演員默劇般地在舞台上翻過不存在的山、鑽過不存在的洞穴、撥開不存在的樹叢、涉過不存在的河⋯⋯表演的背景音是黃瑋傑輕快的歌聲,彷彿這樣苦難的逃亡是一種輕巧的旅行。劇中的配樂給人的印象並不沉重,恰與深沉的劇情為對比,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一輕一重的安排,調和了戲劇的整體氛圍,所以讓人不會心裡難受地想別開眼,不去正視這樣子基於沉痛史實改編的故事。

二是阿賢在獄中被刑求的場景,隱形的加害者、看不見的施虐舉動,觀眾只看得到演員受苦遭難的身體表現,拉扯、拔指甲、痙攣、癱軟……演員的四肢和軀幹被看不見的力道折凹,苦痛於焉具體成形。遭受刑求的身體回到牢籠中,受難者以血在己身書寫隱形文字,無字血書遍體,紀錄一切苦難。看到這一幕,我想起胡淑雯的句子:「身體是經驗的容器。恐懼威脅與疲憊疼痛都在這裡。」【2】

三是惠子自虛擬的時空現身,詰問劇作家的場景:燈光自上方投下,在舞台上形成一個巨大的X將舞台四分,劇作家和惠子分站兩側,惠子問劇作家:「我在你的筆下就只能這樣嗎?裝瘋!你要不要看你的劇本上面是怎麼寫我的?」,而劇作家如此解釋:「唯有如此,你才能不受特務的傷害與侵犯。」,關於白色恐怖的創作之多,而大多的小說與戲劇中都有一名在兒子、丈夫為理想捐軀後,刻苦而貞潔的母親及妻子,遺孀的形象在不知不覺當中彷彿被定了型,一個貞潔守寡的妻子彷彿成為烈士捨棄性命與自由的獎賞,是的,這對某些人士來說,定是一個安慰美好的結局,但若我們細察史實、若我們去看那些沒有被簡化或美化的故事,我們會看見不少改嫁的女人,嫁給特務或警察的女人。為了存活、為了保全家族,遺孀們有著各式各樣的選擇,不必然偉大或渺小。在這一段戲中,燈光不時變化,有時是X、有時是一條直線,橫在兩名演員之間如一道牆,劇作家始終沒有越過線,反倒是惠子在走位上穿越了那條虛實之隔,向劇作家、向觀眾說話,也許惠子的發聲是在告訴觀眾,受難的女性並不是失語的、並不是能被相同的模板套用的,她們有萬千面貌,諸多話語要說,那是白色戒嚴時代的另一種聲音。

《戲中壁X》以後設的方式呈現當代的創作者如何與史料及過去對話,在創作的過程當中進行田調蒐集,反覆思考、辯證、追問歷史真相,然而「真相」難以真正企及,人心複雜難料,記憶與言說紀錄都是反覆汰選的結果,每個詮釋都有其著力點,真假是非難分。饒是如此,去拼湊歷史的碎片仍是必要的,唯有無限逼近,我們才能透過想像和同理去理解過往的島嶼傷痕,溫柔對待歷史在每個人身上所劃下的、深淺不一的那些傷口。

註釋

1、引自陳柏謙,〈台灣郵電工人與他們的《野草》:紀念郵電歸班大遊行七十週年〉,苦勞網,https://www.coolloud.org.tw/node/92572,擷取日期:2021年10月13日。

2、引自胡淑雯在《白色恐怖散文選》的導讀。

《戲中壁X》

演出|差事劇團
時間|2021/09/19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戲中壁X》中,鍾喬不只是一名後繼的追尋者,而是以「挑戰者」之姿去叩問劇中人,頗有馬克思主義劇作家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辯證傳統意味,似乎彼此都在尋覓啟示的可能,而非等待著被啟蒙。然而X是誰?(簡韋樵)
9月
30
2021
或許是臺灣女性生命的關鍵字,也是悲劇命運的三元素,更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臺灣女性元神:她們有豐沛的「愛」可以給予,她們愛子女、愛丈夫、愛朋友、愛神明、愛芸芸眾生,唯獨不愛自己⋯⋯
12月
07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