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伴奏小提琴作品,一向是所有小提琴家的試金石,在單一的樂器演繹下,必須面面俱到,易沙意(Eugene Ysaye, 1858-1931)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Violin Sonatas)更是小提琴家們的必備曲目,兼具豐富的音色與複雜的技巧,挑戰演奏的極限,演奏家的功力立即見真章。
而在這六首奏鳴曲,易沙意回歸早期的素歌風格及複音音樂,為了表現小提琴聲響上所有的可能性,捨棄傳統的調性模式,甚至以靠近琴橋的運弓方式(Sul Ponticello),挑戰同時拉奏四個音符以上的和絃等等,從弓法、和聲變化,到琶音、撥奏到加入嘖嘖稱奇的變奏,讓音樂不只是炫技,也強化了樂曲的結構性。當初易沙意就是將此六首曲子分別題獻給六位小提琴名家,樂曲的難度更是不在話下。
魏靖儀,這位年僅23歲出生於台南的小提琴家,在2015年伊麗莎白女王國際音樂比賽(Queen Elisabeth Competition)的優異表現,引起國際樂壇的注目。而這個比賽就是由易沙意所發想,比利時伊麗莎白女王繼承他的遺願,成為每年固定舉辦的音樂比賽【1】。此次選擇挑戰易沙意最具代表性的全本《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向大師致敬並表達感激之情不言而喻。
整場音樂會的表現令人驚喜,足以看出一位年輕演奏家的藝術理想及技術精湛。在第三及第六首單樂章的樂曲中,揮灑出幻想風格的自由性,相當精彩。這六首作品中易沙意使用豐富多變的手法表現音樂線條,常常將主題包藏在快速音群中,或是放在塊狀和弦裡,也大量採用大跳音程,除了考驗演奏家把位及運弓的精準,也挑戰詮釋上的啟發性。魏靖儀的表現猶如直搗黃龍般的冒險犯難,充滿張力,絕無冷場。
對於易沙意在樂譜上的指示,魏靖儀更是以弓絃「身體力行」。譬如說A小調第二首的第三樂章的〈神怒之日〉(Dies Irae)的主題與五段變奏,他以撥奏重現〈神怒之日〉主題後,將第一段變奏的旋律線演奏到清澈透明,的確呼應了早期音樂的素歌風格,也實踐了作曲家在譜上的標示「甜美而簡單」(dolce e semplice);在第二變奏的持續低音,右手運弓重量比例拿捏得宜,著實表現出十六世紀風笛(Musette)的音色;到了第四樂章〈復仇的女神〉(Les Furies),更是「乘勝追擊」地表現狂暴的快板,施展大幅度的跨奏及跳進,力度的誇張變化達到石破天驚的效果。
e小調第四首是題獻給克萊斯勒,在魏靖儀的詮釋下,呈現出模仿克萊斯勒右手撥奏、左手揉絃的技巧所產生出的豐富音色,此曲更是挑戰小提琴的技巧,尤其在終樂章的無窮動,如同克萊斯勒《前奏曲與快板》(Preludium und Allegro)的風格,用快速音群接入雙音,在他的流暢演奏下,一體成形,竟無工匠鑿斧之痕。
這的確是難度頗高的曲目。譬如說第一首g小調第一號的作品中,從第一個垂直和弦開始,聽到沉穩莊嚴的緩板,連續三度及六度的和聲在調性與調式間的遊移,盡是複雜的結構及艱澀的技巧。魏靖儀在一開始有些高把位右手運弓的穩定度的確令人捏一小把冷汗,但進入到第二樂章的小賦格曲,樂句之間的互動層次分明,在連續三度及六度的和聲進行,遊刃有餘的表現出紮實的演奏技巧。
現場的觀眾席並非高朋滿座,但皆為內行看門道之士。喜見魏靖儀在獲得多項大獎肯定後仍努力不懈的精進自己的演奏技巧,當這六首經典作品能掌握得宜時,演奏的視野也隨之寬廣,筆者更樂觀其成這位新生代小提琴家未來前途不可限量。
註釋
1、比賽包含了四個項目:小提琴 (從1937年開始) 、鋼琴(從1938年開始)、聲樂、作曲 (1953-2012)、大提琴 (從2017開始),每個項目四年舉辦一次。
《魏靖儀.全本易沙意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演出|魏靖儀
時間|2017/12/17 14:30
地點|國家演奏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