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天,我們不必倖存《來了!來了!從高山上重重地落下來了!》
11月
06
2018
來了!來了!從高山上重重地落下來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36次瀏覽
唐瑄(自由工作者)

《來了!來了!從高山上重重地落下來了》(以下簡稱《來了》)獲得第十九屆臺北文學獎舞臺劇劇本首獎,可見劇本文字本身已有相當的魅力,那麼當文本進入劇場後,如何透過聲音、肢體和空間來落實並增加故事的體感?筆者認為,各方面而言《來了》都達到一定的完整度:演員利用聲音創造出豐富的效果,例如傳說的神靈出現時在前後舞台製造疊音、獵人和女巫在行徑時的呼吸節奏以及吟唱轉場的方式,密集的台詞和快速的情緒切換都相當挑戰演員的能力;肢體在此劇中被大量的符號化,雖然有助於畫面走位和營造某種曖昧感,但有時會覺得動作和台詞過度密集,造成敘事上的失焦;舞台以大量紙材呈現,演員不時會撕下紙張製作成道具,提供舞台空間更高的可塑性,舞台背景用紙做成整面流蘇讓演員在進出場時更加魔幻,成功的改變了空間的質感。

故事的內容很明確,描述當傳統部落面對現代工業迎面而來的輸入和剝奪,導致接壤於兩者之間的部落青年們動盪不安、認同錯亂,某天一陣猛雷導致工廠停擺,全村陷入昏迷,巫師的女兒和獵人的兒子決定前往北方尋求幫助。他們到達都市找到象徵進步文明的「專家」一同回村營救,路途中不論遭遇惡熊攻擊、惡劣氣候或身受重傷都被專家高效率地處理完畢,巫師和獵人毫無用武之地。在一次的談話中,專家對獵人笑盈盈地講述了兒時失去手指的經驗,某次到山上出遊時他好奇地在溪邊觀賞條條小魚,小手不禁入水逗弄,怎知被小魚給咬著,而專家在玩性之下將它一口吞下,一隻、兩隻、小魚一直咬專家一直吃,直到將整條溪吃得乾乾淨淨為止。忽然,從溪裡冒出不明物,問他要腳趾還是手指,專家情急之下選擇了腳趾,自此他便缺了一根指頭。「等價交換」專家是這麼對獵人解釋的,在這趟旅程末尾獵人貢獻了他的手指,而女巫則貢獻了他的陰道,交換一場沒有結局的童話。

在看似政治正確的故事背後,筆者認為《來了》所傳達出的是更強烈的錯亂感,如同劇末當女巫被侵犯時依然高喊著「謝謝你救了我們的村莊」,以及獵人在面對專家侵略時的漠然無力,究竟甚麼值得感謝,而甚麼又值得犧牲呢?或許當今所要不斷面對的正是一則則被架空的故事,一個個無人填補且被默許的空白,在這樣的情境下,「等價交換」不過是一個共構的條件罷了。對此,我們需要有想像力的故事,習得如何辨識創傷的能力,發現自己身上的專家或女巫/獵人、傳統或現代、自然或文明,並且像是童話故事般相信總有一天,我們不必倖存。

《來了!來了!從高山上重重地落下來了!》

演出|盜火劇團
時間|2018/10/28 14:30
地點|納豆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抽象性象徵符號的肢體動作,輔助劇情人物的性格與表現時間快慢的表徵。另外,或許是劇場空間的限制,導演讓舖滿整個舞台的白色紙張,成為演員可以隨劇情變化改造的簡易道具。(石志如)
11月
02
2018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