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有一番新風貌之客莎劇《可待》
11月
08
2019
可待(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77次瀏覽
賴多俐(臺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跨領域碩士班碩士生)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於2014年的城市舞台,第一次搬演莎劇《背叛》;五年後於國家戲劇院再次改編莎士比亞四大喜劇之一的《皆大歡喜》為《可待》,然而這次的表演型態與2013年於國家戲劇院演出的《霸王虞姬》「三下鍋」的表演方式相似,藉由跨界、跨文化、跨劇種,改編創新,又不失傳統戲曲的四功五法框架,將客家戲曲再次推向新的表演風貌。

莎士比亞的喜劇《皆大歡喜》、《第十二夜》,皆為描寫溫柔美麗、堅毅勇敢的女性,衝破重重阻礙,最終獲得愛情勝利,歌誦自由戀愛的愛情及反束縛的社會主張。然而《可待》並未完全改編《皆大歡喜》而是藉由其故事主軸進行延伸,《可待》於劇中另創一個架空歷史的「鄔酉國」與「紫嬃國」。鄔酉國戰勝後,紫嬃國遣嫁雪蓮公主,議和鄔酉國的國王,然而國王對於小青梅竹馬長大的梅劇團優伶心妍,彼此互有好感,但彼此從未表達內心的想法。於是,一為想要擺脫命運束縛的安排,得到屬於自己幸福的雪蓮公主;另一則為只能把思念放在內心最深處的心妍,兩位女人之間如何解決情感糾葛,並處理內心帶來的憂愁、寡歡、思念、掙扎及衝動。

開演一景貫穿整場,舞臺設計為具有垂吊感的粗大白繩索,開場舞運用戲曲的四功五法,讓演員與白繩索合二為一,不斷將繩索重疊、纏繞、扭曲,象徵某種束縛的寓意及糾葛。由舞臺設計可見,導演想帶給觀眾一種沉重又搖擺不定意象,時而扭結,時而纏繞。美中不足的是,過多的演員同時在舞台上進行動態的舞蹈,易造成視覺上的混亂。在開場舞結束後,一景到底,直接接續到亞登森林,以綢吊演員扮演森林中的精靈,有如《仲夏夜之夢》的精靈般,帶有神秘的色彩。

更有意思的是,《可待》第四場〈觀情〉,將莎士比亞的經典「戲中戲」手法,運用與外戲相互呼應。「劇中劇」由京劇、客家戲、歌仔戲、亂彈戲、高甲戲的魁儡丑等多劇種,以丑角串戲而成,以詼諧逗趣的插科打諢,不斷打破劇情塑造出的憂鬱及哀愁氣氛,讓喜劇增添了耐人尋味之神韻。

三下鍋(京劇、客家戲、歌仔戲)的形式,已經令觀眾大飽眼福,《可待》利用劇中劇,更加發揮「三下鍋」的功能,將經典濃縮,分別演出亂彈戲的《情奔仲夏夜》、歌仔戲《辛貞女》及京劇《皆大歡喜》。高甲戲的魁儡丑,以肢體模仿提線木偶,不但讓丑角增添了另一種喜感外,又增添了獨特的丑角表演形式。

「戲中戲」為《可待》最重要的手法,既展現臺灣傳統戲曲之風貌,也可從戲中戲之橋段,看見臺灣客家戲吸收其他劇種後的成長,並且成為客家戲日後強壯的養分。客家戲仍是發展中的劇種,這幾年不斷搶救即將失傳的亂彈戲,希望能從老藝人的口傳心授上,完整的記錄下來,近幾年客家戲也有不同的表演型態盛行,例如客家歌舞劇、客家音樂劇等,甚至還有劇場性質的客家戲劇,但目前在學界仍以客家戲概括所有的客家語相關性的戲劇,這幾年漸漸看見客家戲在擴寬表演型態的可能性,不斷跟他劇種碰撞、結合,從其他劇種身上,將自身藝術更加精進!

於是,跨界、跨文化、跨劇種,雖有風險也有難度,但對傳統戲曲又是另一層面的突破,不僅增添客家戲新風貌,也將其推向更多的發展面向。

《可待》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19/10/06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可待》模糊了客家大戲、傳統三腳採茶戲的表演形制,從女主角雪蓮公主的心理層面出發,舞臺設計以大量的繩索為主,繩索便代表雪蓮公主的受制於人(鄔酋王)、鄔酋王與心妍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雪蓮、鄔酋王、心妍三人的相互牽引、纏繞的命運。(楊閩威)
11月
04
2019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