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戲曲與莎劇的「變態」《可待》
11月
04
2019
可待(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06次瀏覽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所謂「莎戲曲」,便是以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劇作作為故事原型,在演出上則全面依循傳統戲曲的「四功五法」,演員唱的是傳統曲腔與新撰詞白相互融合的內容,身段上的表演仍保留了程式化風格(如《可待》中的團長、優伶多有展示翻滾、前撲、小翻等戲曲身段)。由上文可知,莎戲曲與莎劇在西方的表演風格已大大不同,呈現一種「變態」的特徵。而鄭培凱於〈莎劇變態演戲曲〉中對「莎劇變態」的解釋:「東西方戲劇各有其演劇傳統,故事可以襲用,表演形式則迥然不同。……因此,以戲曲形式展演莎劇故事,的確是文化傳統與藝術形式的『變態』。」【1】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本次演出的《可待》,不僅具備了「莎劇變態」,同時也是傳統客家戲曲的「變態」之作。彭鏡禧與陳芳的劇本並不完全依照莎士比亞原著,而是以主角情節推展為主,使用中國傳統戲曲的架構來創作,這種寫作的轉化過程最終成功將莎劇戲曲化,讓西方劇本與戲曲程式融為一體,並不會有「不中不西」、或令人突兀的違和感。

《可待》是剪裁不同的莎劇劇本而成,以《皆大歡喜》的故事為主軸,同時結合了《仲夏夜之夢》、《哈姆雷特》「戲中戲」的情節片段在其中,可以說是針對莎劇文本的解構與重構。若嘗試從客家戲觀眾的視角出發,這樣的劇本安排能讓他們對莎士比亞有初步認識。劇中另創一個架空歷史的「鄔酉國」與「紫嬃國」(意指「子虛烏有」),保留《皆大歡喜》中的亞登森林,故事情節的重心則轉移到雪蓮公主與桔梗的愛情自主與借戲寓情上;並且大膽嘗試「互文」和「後設」的方式,探討劇中男、女主角追逐愛情的本質與其人生自主權。其中,將莎劇中的諸多愛情名言套用至客家大戲中更是一大挑戰。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中,是否能給觀眾們帶來原本故事中的感動?現今的社會是多元化的、跨領域的,經過多層次的碰撞以後,客家戲曲能否創造出一種新的形式來呢?

《可待》模糊了客家大戲、傳統三腳採茶戲的表演形制,從女主角雪蓮公主的心理層面出發,舞臺設計以大量的繩索為主,繩索便代表雪蓮公主的受制於人(鄔酋王)、鄔酋王與心妍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雪蓮、鄔酋王、心妍三人的相互牽引、纏繞的命運。與前作《地獄變》的「心理裂變」不同的是,《可待》著重的重點在於雪蓮公主的「後設認知」上。「後設認知」是個體對真實認知的內在心智表徵,這種思維是屬於深思熟慮、具備計畫意圖、目標導向的行為,能夠使個體完成特定的任務,覺察自己是身為「環境中的行動者」,間接提昇了自我意識。在劇中,雪蓮欽點祝釐戲,並親自加入編劇、排演的工作正是呼應了此種特徵。

祝釐戲則是《可待》「戲中戲」看點之一。它包括了亂彈戲《情奔仲夏夜》(即《仲夏夜之夢》)、歌仔戲《辛貞女》與京劇《皆大歡喜》──三齣劇目不論情節、唱詞皆擷取了莎劇文本的部分內容,亦可看作短篇的「莎戲曲」。演員則展示了駕馭其他劇種的優秀能力,如飾演心妍(桔梗)的陳芝后、天珩的陳思朋的京劇唱段極為優美,筆者觀戲時甚至有超越客家主戲的感覺。

不過,《可待》的「戲中戲」設計除了是鋪陳劇情的需要外,更帶出了雪蓮公主、心妍、鄔酋王三人對祝釐戲中的投射作用。雪蓮公主是「排戲人」,希望能「借戲寓情」,反倒成為心妍與鄔酋王愛情故事的「觀眾」;鄔酋王身為「觀眾」,卻代入了天珩的角色中,變成了「扮演者」;而扮演桔梗公主的心妍反將角色的劇情投射於自身,從「扮演者」變成了自己。可以說,這種戲外與戲中戲相互呼應、演員與角色相互轉換的表演形制是極為特殊的。

《皆大歡喜》的狂歡色彩也被《可待》完整保留下來,特別在第六場「悟情」中,安排了大量丑角(其中三位分別扮演了蘇三、王寶釧、韓玉娘,間接反諷了古代女性無法自主的命運)與群眾演員於舞臺中現身,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廣場語言、行話與插科打諢,這些不同形式的戲曲語言使《可待》尾場呈現了眾聲喧鬧的局面,營造輕鬆愉快的喜劇氛圍,同時又有強烈的諷刺意識。這種「狂歡化」強調對社會階級的抗爭與顛覆,表達劇中人對自主與平等的強烈渴望。

「一丑二旦」或「二丑一旦」等客家戲常見的表演形制在《可待》也有顯著改編,強調的是「主體」與「群體」演出的不斷轉換──江彥瑮飾演的雪蓮公主即為主體,她的自主與掙扎扣住了全劇主軸,鄔酋王(蘇國慶飾)與心妍(陳芝后飾)之間的愛情則是牽引主軸轉動的一條繩索……。全劇較為不完美的部分在於「尾場」,雪蓮公主為了成全心妍的愛情與自身的自由,向鄔酋王提出了欲收心妍為義妹,來年讓她以「紫嬃國公主」的身分嫁給鄔酋王為妻。雖然呼應「皆大歡喜」的喜劇大團圓結局,但整體情節的鋪敘仍過於倉促,佈景中的天燈表現了和平、希望的意象,卻難以與繩索產生強烈對比,甚而有突兀之感。


註釋

1、鄭培凱:〈莎劇變態演戲曲〉,網址:https://reurl.cc/Gkj8lG

《可待》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19/10/0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中戲」為《可待》最重要的手法,既展現臺灣傳統戲曲之風貌,也可從戲中戲之橋段,看見臺灣客家戲吸收其他劇種後的成長,並且成為客家戲日後強壯的養分。(賴多俐)
11月
08
2019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