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戲曲與莎劇的「變態」《可待》
11月
04
2019
可待(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593次瀏覽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


所謂「莎戲曲」,便是以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劇作作為故事原型,在演出上則全面依循傳統戲曲的「四功五法」,演員唱的是傳統曲腔與新撰詞白相互融合的內容,身段上的表演仍保留了程式化風格(如《可待》中的團長、優伶多有展示翻滾、前撲、小翻等戲曲身段)。由上文可知,莎戲曲與莎劇在西方的表演風格已大大不同,呈現一種「變態」的特徵。而鄭培凱於〈莎劇變態演戲曲〉中對「莎劇變態」的解釋:「東西方戲劇各有其演劇傳統,故事可以襲用,表演形式則迥然不同。……因此,以戲曲形式展演莎劇故事,的確是文化傳統與藝術形式的『變態』。」【1】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本次演出的《可待》,不僅具備了「莎劇變態」,同時也是傳統客家戲曲的「變態」之作。彭鏡禧與陳芳的劇本並不完全依照莎士比亞原著,而是以主角情節推展為主,使用中國傳統戲曲的架構來創作,這種寫作的轉化過程最終成功將莎劇戲曲化,讓西方劇本與戲曲程式融為一體,並不會有「不中不西」、或令人突兀的違和感。

《可待》是剪裁不同的莎劇劇本而成,以《皆大歡喜》的故事為主軸,同時結合了《仲夏夜之夢》、《哈姆雷特》「戲中戲」的情節片段在其中,可以說是針對莎劇文本的解構與重構。若嘗試從客家戲觀眾的視角出發,這樣的劇本安排能讓他們對莎士比亞有初步認識。劇中另創一個架空歷史的「鄔酉國」與「紫嬃國」(意指「子虛烏有」),保留《皆大歡喜》中的亞登森林,故事情節的重心則轉移到雪蓮公主與桔梗的愛情自主與借戲寓情上;並且大膽嘗試「互文」和「後設」的方式,探討劇中男、女主角追逐愛情的本質與其人生自主權。其中,將莎劇中的諸多愛情名言套用至客家大戲中更是一大挑戰。在不同的表演形式中,是否能給觀眾們帶來原本故事中的感動?現今的社會是多元化的、跨領域的,經過多層次的碰撞以後,客家戲曲能否創造出一種新的形式來呢?

《可待》模糊了客家大戲、傳統三腳採茶戲的表演形制,從女主角雪蓮公主的心理層面出發,舞臺設計以大量的繩索為主,繩索便代表雪蓮公主的受制於人(鄔酋王)、鄔酋王與心妍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雪蓮、鄔酋王、心妍三人的相互牽引、纏繞的命運。與前作《地獄變》的「心理裂變」不同的是,《可待》著重的重點在於雪蓮公主的「後設認知」上。「後設認知」是個體對真實認知的內在心智表徵,這種思維是屬於深思熟慮、具備計畫意圖、目標導向的行為,能夠使個體完成特定的任務,覺察自己是身為「環境中的行動者」,間接提昇了自我意識。在劇中,雪蓮欽點祝釐戲,並親自加入編劇、排演的工作正是呼應了此種特徵。

祝釐戲則是《可待》「戲中戲」看點之一。它包括了亂彈戲《情奔仲夏夜》(即《仲夏夜之夢》)、歌仔戲《辛貞女》與京劇《皆大歡喜》──三齣劇目不論情節、唱詞皆擷取了莎劇文本的部分內容,亦可看作短篇的「莎戲曲」。演員則展示了駕馭其他劇種的優秀能力,如飾演心妍(桔梗)的陳芝后、天珩的陳思朋的京劇唱段極為優美,筆者觀戲時甚至有超越客家主戲的感覺。

不過,《可待》的「戲中戲」設計除了是鋪陳劇情的需要外,更帶出了雪蓮公主、心妍、鄔酋王三人對祝釐戲中的投射作用。雪蓮公主是「排戲人」,希望能「借戲寓情」,反倒成為心妍與鄔酋王愛情故事的「觀眾」;鄔酋王身為「觀眾」,卻代入了天珩的角色中,變成了「扮演者」;而扮演桔梗公主的心妍反將角色的劇情投射於自身,從「扮演者」變成了自己。可以說,這種戲外與戲中戲相互呼應、演員與角色相互轉換的表演形制是極為特殊的。

《皆大歡喜》的狂歡色彩也被《可待》完整保留下來,特別在第六場「悟情」中,安排了大量丑角(其中三位分別扮演了蘇三、王寶釧、韓玉娘,間接反諷了古代女性無法自主的命運)與群眾演員於舞臺中現身,可以看到各種不同的廣場語言、行話與插科打諢,這些不同形式的戲曲語言使《可待》尾場呈現了眾聲喧鬧的局面,營造輕鬆愉快的喜劇氛圍,同時又有強烈的諷刺意識。這種「狂歡化」強調對社會階級的抗爭與顛覆,表達劇中人對自主與平等的強烈渴望。

「一丑二旦」或「二丑一旦」等客家戲常見的表演形制在《可待》也有顯著改編,強調的是「主體」與「群體」演出的不斷轉換──江彥瑮飾演的雪蓮公主即為主體,她的自主與掙扎扣住了全劇主軸,鄔酋王(蘇國慶飾)與心妍(陳芝后飾)之間的愛情則是牽引主軸轉動的一條繩索……。全劇較為不完美的部分在於「尾場」,雪蓮公主為了成全心妍的愛情與自身的自由,向鄔酋王提出了欲收心妍為義妹,來年讓她以「紫嬃國公主」的身分嫁給鄔酋王為妻。雖然呼應「皆大歡喜」的喜劇大團圓結局,但整體情節的鋪敘仍過於倉促,佈景中的天燈表現了和平、希望的意象,卻難以與繩索產生強烈對比,甚而有突兀之感。


註釋

1、鄭培凱:〈莎劇變態演戲曲〉,網址:https://reurl.cc/Gkj8lG

《可待》

演出|榮興客家採茶劇團
時間|2019/10/05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中戲」為《可待》最重要的手法,既展現臺灣傳統戲曲之風貌,也可從戲中戲之橋段,看見臺灣客家戲吸收其他劇種後的成長,並且成為客家戲日後強壯的養分。(賴多俐)
11月
08
2019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