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人啊,妳如何抓住自己《文學音樂劇場─築詩.逐詩》
9月
25
2019
文學音樂劇場 - 築詩‧逐詩(新古典室內樂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1次瀏覽

蔡孟凱(專案評論人)


每回欣賞音樂劇場(Music Theater)形式的節目,我都會試著在每一個章節結束時,在腦海裡進行一個情境演練「如果把這些劇場元素(舞台燈光、戲劇呈現、肢體編排……等等)全部從作品抽離,回到原本中規中矩,觀眾正襟危坐的音樂會形式,這個製作會因此而變得更好看或更不好看嗎?」這樣的思考練習是向作品提問,同時也是向我自己提問。

陳漢金在〈勇闖音樂迷宮—「音樂劇場」的實驗〉一文中提到「強調『加法』式的所謂音樂劇場,只是為音樂演出添加些音樂以外的、視覺因素的『身外之物』,鮮少能為音樂演出帶來積極的作用。」【2】精準扼要地點出當代的音樂劇場(或是其他不以這個名詞定義自身,形式卻大同小異的各種跨域音樂演出)常常落入的窠臼:各種藝術形式的媒材、元素在舞台上彼此爭豔、眾聲喧嘩,讓演出者及觀眾眼花撩亂之際卻未必能凸顯或提升作品本身的藝術內容和核心精神。如果說劇場化的策略是創作者希望能將那些音樂未能闡明盡致的部分落實、具象,以另一種不同於音樂的藝術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那我們應該從什麼樣的角度和脈絡去進入和觀看這些所謂的「音樂劇場」?

由客家委員會、新古典室內樂團共同製作的《文學音樂劇場-築詩.逐詩》(以下簡稱為《築詩.逐詩》)今年一月份甫完成在國家戲劇院和臺中國家歌劇院的首演,九月受邀於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演出兩場。《築詩.逐詩》以兩位醫生詩人曾貴海及江自得的詩作入樂,由金曲獎作曲家劉聖賢編寫二十五首樂曲。這二十五首曲子的形式包含聲樂獨唱、合唱、重唱、合奏等,搭配朗誦、現代舞、影像、戲劇呈現等表演形式,串聯成約兩小時的「文學音樂劇場」。

此演出由吳維緯導演、編劇,新古典室內樂團藝術總監陳欣宜擔任指揮,二十五首樂曲基本是二十五個獨立的章節。天生歌手合唱團的歌者們在開演前便拿著詩人的白皮箱散坐在舞台上,隨著樂曲啟動,打扮為詩人形象的男歌手朗誦第一首詩〈感覺〉,詩人的文字經過拆解之後投影在天幕上,恣意墜落,猶如字句中描繪的花開花謝。《築詩.逐詩》大部分的劇場呈現都是意象式的表現詩作的文字內容,而詮釋文學的主要任務則集中落在樂曲及演唱。劉聖賢創作的歌曲優美動聽,緊密貼合兩位在地詩人的雋永情懷,又不從鄉土風格的挪用而另闢蹊徑,打造獨樹一格的臺灣本土文人浪漫,頗有蕭泰然藝術歌曲的高度與風範。獨唱者與樂團的演奏和詮釋亦是精湛細緻,有著強烈的情感渲染。

《築詩.逐詩》確實很美、非常美、美得極致,每一首歌曲的編作和表演都萬般唯美而動人心弦,但在觀看的過程中,卻時常因塞得擁擠嘈雜的舞台而感到觀賞上的疲勞。編導似乎刻意把舞台上的每一寸空間都填滿,但某些編排卻顯得刻意而失之冗贅,例如〈車過歸來〉以燈光和汽笛音效描繪車站場景,已然完整的畫面意象卻又特意加入歌隊手上的燈箱裝置;當〈葉子〉唱到「一群鳥排成美妙的隊形正飛向遠方」,歌隊便十分稱職地把手上的歌本擺成翅膀的形狀舉高;其他種種譬如客家歌謠〈夜合〉的舞者們,身著斗笠、長衫踩著民俗舞蹈步法。〈修桌腳〉搭配和桌椅互動的舞蹈、〈樹問〉也「理所當然」搭配手拿枯枝的舞蹈。《築詩.逐詩》的劇場編排有太多諸如此類的斧鑿痕跡,這些手法不能說用得「錯」或是用得「不好」,但在音樂的優美瑰麗之外難免顯得錦上添花。

回到這篇文章最一開始的提問,《築詩.逐詩》的表現形式仍是以音樂為主。與其說它是個劇場製作,其實本質上仍十分接近一部以聲樂創作為主體的音樂會,即便不是如此盛大華麗的演出形式,也不損其節目設計的用心和藝術內容的精緻。《築詩.逐詩》既然有著宏觀的創作企圖,是否更應該被期待透過不同藝術媒材的揉合變換,流轉出新的內涵與質地?再者,兩位醫生詩人的生命故事乃至於本土文學的歷史脈絡,有沒有可能利用多元的演出形式,而有更深切的觸碰與爬梳?《築詩.逐詩》即便展現了當代歌樂的無窮潛力,卻也無疑有著廣大的延展空間。

做為一個新興(但其實歷史已頗久)的演出形式,音樂劇場在台灣的舞台上有著千變萬化的外貌,每個創作者都對音樂劇場有著不同的定義,也發揮不同延展性,那怕在不同藝術媒材的碰撞中的火花剎那即逝,能出現那麼一點珍貴的片刻,便已是跨領域創作中值得珍藏的藝術結晶。在複合媒材百花齊放的今日,我們已具備開疆拓土的野心,但更需要的或許是更多反求諸己、內觀本心的省思和沉澱吧。


註釋

1、本文題目採自《築詩.逐詩》演出曲目第8首,江自得〈給NK的十行詩〉。

2、「勇闖音樂迷宮—『音樂劇場』的實驗」,作者陳漢金,Artalks,https://talks.taishinart.org.tw/juries/chj/2013052808

《文學音樂劇場─築詩.逐詩》

演出|新古典室內樂團、天生歌手合唱團
時間|2019/9/22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