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與議題的動人公約數《花姐的店》
12月
30
2019
花姐的店(零捌玖舞蹈工作室提供/攝影陳宥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019次瀏覽

盧宏文(專案評論人)


卡拉OK歌舞劇場《花姐的店》是由零捌玖舞蹈工作室舉辦,第三屆「寶島搖擺日」中的系列活動之一,整體活動既是為了推動台東藝文產業,以及提供音樂、街舞表演者一個演出平台。因此,一齣歌舞劇的推出,再加上歌手張惠春(Saya)與Youtuber網紅阿拉斯(Arase)的加持,的確能充分展現臺東的藝文實力,以及文創商品化的潛力。

《花姐的店》的整體架構,依循著一個幾乎已成模組的「青年離鄉─受挫─返鄉─擾動地方」故事情節。離開家鄉、北上讀書與工作的馬曜,在臺北的生活處處碰壁後,挫折地回到故鄉,又因為家人對他過高的期待,讓他選擇暫時躲在花姐的卡拉OK店中。花姐的店裡則是聚集了一群只能唱歌解憂愁的基層警察、卡車司機、導演和國小老師,這些人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都有許多不滿與牢騷;而看似總是帶來溫暖、笑臉迎人的花姐與他的店,其實也因欠債而岌岌可危。這些總總的前提,匯聚成一個在歌舞劇中必然的結果,馬曜與其他人將試著聯手拯救這家店。


花姐的店(零捌玖舞蹈工作室提供/攝影陳宥中)

雖然故事情節簡單,但在拯救卡拉OK店的過程裡,透過這些留著的人,與離開又重返的人之間價值觀的碰撞,觀眾仍可看到共同的情感基礎與議題,及其所形成的渲染人心公約數。離鄉的主題,本就已深植在這塊島嶼上的每個族群裡,無論是跨海來臺,或是原住民族因政權改變被迫離開祖靈地,亦或當代青年為了求學、討生活,往都市靠近的普遍經驗,都讓觀眾在《花姐的店》中,幾乎可以全然代入自己的離鄉經驗。而那些沒有離開的人,在戲裡,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縮影,他們或許只能在較少的工作機會中選擇,而這種其實沒有選擇,但又非得為了生活而工作的處境,都使人像劇中的幾個角色般,總是有著許多說不出的鬱悶。

而即使離鄉之人返鄉,也可能終究成了異鄉人,無論到哪裡都適應不良,就像男主角馬曜一般,不習慣都市裡的人際關係和工作步調,回到故鄉後,又不知不覺帶著都市裡的眼光與要求,看著自己與身旁的人。這也觸發了本劇中最大的衝突點,即使眾人使盡渾身解數,想要組合出一場好演出,來贏得選秀比賽大獎,但被推舉為導演的馬曜卻總是不滿意,或者說,不是他不滿意,而是他想像中的臺北那群人的眼光不會滿意。這令表演者之一的滷蛋很受傷,這個受傷的模式,其實也複製著馬曜在臺北所受到的傷害。

或許這正是創作者為何會安排在衝突後,讓花姐於海灘對馬曜唱起〈他們的樣子〉,而馬曜後來也跟著合唱。這些人的生活困頓與苦悶,或許跟他們努力與否無關,而是在現代社會所要求的各種考核框架下,根本無法讓他們有發揮的機會。如同當馬曜換個角度去看,才能看見身旁這些人不同的光芒,最後才得以大和解,一同上選秀節目演出。

《花姐的店》透過幾個觀眾必有共鳴的主題,幾乎不需要鋪排太多細節,就能令觀眾自行代入心緒,諸如離鄉、生活不如意,或是花姐的店因跟不上潮流,而將面臨倒閉、查封的現實。雖然因為劇情編排稍微薄弱,在無歌舞情節的橋段,有時會顯得冗長,演員之間的動力亦會削弱,但只要進入歌舞橋段,演員的能量總是立即火力全開。演出中,Saya每次一開口唱歌,總是能動人心弦;男主角曾晨恩的歌聲開頭較不出彩,但暖機一段時間後,到了中後段聲音溫暖的質感也有傳遞出來。其他演員如與平常形象有極大反差的阿拉斯,身高引人注目、跳的響板舞也引人注目的Mayaw Fasaw ,都以個人的表演特質,為整場演出加分許多。

雖然戲劇表現的部分仍有許多尚待琢磨精進之處,但從另一角度來看,《花姐的店》的出現,更重要的是讓人看見後面推動的團隊,在臺東所做的努力,就像花姐的店,對於離鄉之人,或是留下來之人的意義──當在地產業興起,就業選擇更多元後,它可以是個堅實的後盾,也可以是個讓人能繼續留下來的理由。

花姐的店(零捌玖舞蹈工作室提供/攝影陳宥中)

《花姐的店》

演出|零捌玖舞蹈工作室
時間|2019/12/14 14:00
地點|臺東縣原住民族文化創意產業聚落LIMA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