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快樂如水,匯集成悲《水中之書》
5月
31
2019
水中之書(表演工作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54次瀏覽
徐妙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學生)

賴聲川歷經了七年的時間,完成《水中之書》。

創作故事的時間背景也從2009年金融風暴過後的香港,忽倏地來到了2019年政經動盪的台灣。有趣的是,原先為了因經濟低迷而「不快樂」的香港人所寫之作品,放在了今天的台灣,竟然也成為了某種適情適理的暗喻,可見關於「快樂/不快樂」的議題已然成為跨時代的共鳴。觀者不禁慨嘆,究竟該為作品的適切而樂,還是要為這十年的裹足不前而悲嘆?

在資本主義至上的香港,但凡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是小事。缺什麼?買就是。何實(何炅飾)是一名留學歸國的成功青年,他與大學同學小蕭(鳳莉飾)相準了「販賣快樂」的商機,於是合夥開了「快樂學」教室。然而,當快樂的獲取變成與鈔票的收入等義,何實的內心卻日漸空虛,於是「快樂」淪為一種形而上的口號。對於小蕭和其男友(屈中恆飾)而言,他們所營運的公司能夠順利上市,才是目標。故事的轉折開始出現,何實意外得知自己繼承了一棟海邊老房子,若能順利將房子脫手,便能籌滿公司上市的費用,「快樂」似乎唾手可得。然而,這一棟位於坪洲小島的海邊老屋,卻埋藏了何實的身世謎團;幾經猶豫周折,何實都沒能下定決心賣掉自己與過往的唯一連結,而老屋旁屢屢出現出現的神秘女孩水兒(簡嫚書飾),則為何實找到了現實生活中關於「快樂」的意義,也為自己的神秘身世,揭開了薄紗。

其實,作為一齣賴聲川為都市男女所熬製的一碗最濃郁的心靈雞湯,劇中的關鍵角色——水兒,則為整齣戲增添了魔幻色彩。

2010年,《水中之書》曾以《快樂不用學》之名來台演出,而此次的第三度改版,改以何炅擔綱男主角演出;相較於初版的香港話劇團版本與2010年來台演出的《快樂不用學》,此次賴聲川因為何炅的加入而更改了劇情的主線,新增了「何實」這個角色,讓原先的男女主角退居二線,並將水兒穿越的故事嫁接在「何實」身上,變作他的母親。雖未有機會看見原版的演出,但在以何實作為主角的故事線中,確實可見水兒作為何實穿越而來的童年母親之牽強處。然而,即便觀眾不適應於過多巧合/意外的劇情轉折,水兒作為劇中角色,確實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她的不諳世事與對外在世界的疏離,彷彿給了水兒一層防護網,保留了快樂最初的模樣。在水兒的童言童語中,還原了充盈著物質享樂的香港一個真實的樣貌,可能是往返坪洲小島船隻上所見的夕陽餘暉,又或者是遊樂園絢爛的煙花殞落。她以自身的悲苦經歷映照著純潔無瑕的本心,對於香港無乘載歷史之痛的青年男女而言,無疑是最深的一記當頭棒喝。

《水中之書》是部詩意的作品,比起企圖文以載道快樂的本意,我更願意將其比擬為一樁夢幻童話。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裡,何實面對著玻璃大窗上的雨點紛紛欲辨其意,但童話又哪經推敲?觀者只需在某個當下捕捉能夠映照自身的快樂,便是水中之書所能記下的美好。

《水中之書》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9/5/1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賴聲川舉重若輕地以(不)快樂包裝了一場通俗劇,加入了穿越的手法,卻深沈演繹一場逆寫歷史的魔幻寫實。東亞與中國廿世紀的創傷歷史,並沒有在今日看似平坦而無邊境/盡的資本世界中消失,它以更細微、更精巧、更無意識的記憶裝置,遊走在下一代與下下代的香港、台灣、日本、英國……之中。(汪俊彥)
5月
24
2019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