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快樂如水,匯集成悲《水中之書》
5月
31
2019
水中之書(表演工作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1次瀏覽
徐妙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學生)

賴聲川歷經了七年的時間,完成《水中之書》。

創作故事的時間背景也從2009年金融風暴過後的香港,忽倏地來到了2019年政經動盪的台灣。有趣的是,原先為了因經濟低迷而「不快樂」的香港人所寫之作品,放在了今天的台灣,竟然也成為了某種適情適理的暗喻,可見關於「快樂/不快樂」的議題已然成為跨時代的共鳴。觀者不禁慨嘆,究竟該為作品的適切而樂,還是要為這十年的裹足不前而悲嘆?

在資本主義至上的香港,但凡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是小事。缺什麼?買就是。何實(何炅飾)是一名留學歸國的成功青年,他與大學同學小蕭(鳳莉飾)相準了「販賣快樂」的商機,於是合夥開了「快樂學」教室。然而,當快樂的獲取變成與鈔票的收入等義,何實的內心卻日漸空虛,於是「快樂」淪為一種形而上的口號。對於小蕭和其男友(屈中恆飾)而言,他們所營運的公司能夠順利上市,才是目標。故事的轉折開始出現,何實意外得知自己繼承了一棟海邊老房子,若能順利將房子脫手,便能籌滿公司上市的費用,「快樂」似乎唾手可得。然而,這一棟位於坪洲小島的海邊老屋,卻埋藏了何實的身世謎團;幾經猶豫周折,何實都沒能下定決心賣掉自己與過往的唯一連結,而老屋旁屢屢出現出現的神秘女孩水兒(簡嫚書飾),則為何實找到了現實生活中關於「快樂」的意義,也為自己的神秘身世,揭開了薄紗。

其實,作為一齣賴聲川為都市男女所熬製的一碗最濃郁的心靈雞湯,劇中的關鍵角色——水兒,則為整齣戲增添了魔幻色彩。

2010年,《水中之書》曾以《快樂不用學》之名來台演出,而此次的第三度改版,改以何炅擔綱男主角演出;相較於初版的香港話劇團版本與2010年來台演出的《快樂不用學》,此次賴聲川因為何炅的加入而更改了劇情的主線,新增了「何實」這個角色,讓原先的男女主角退居二線,並將水兒穿越的故事嫁接在「何實」身上,變作他的母親。雖未有機會看見原版的演出,但在以何實作為主角的故事線中,確實可見水兒作為何實穿越而來的童年母親之牽強處。然而,即便觀眾不適應於過多巧合/意外的劇情轉折,水兒作為劇中角色,確實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她的不諳世事與對外在世界的疏離,彷彿給了水兒一層防護網,保留了快樂最初的模樣。在水兒的童言童語中,還原了充盈著物質享樂的香港一個真實的樣貌,可能是往返坪洲小島船隻上所見的夕陽餘暉,又或者是遊樂園絢爛的煙花殞落。她以自身的悲苦經歷映照著純潔無瑕的本心,對於香港無乘載歷史之痛的青年男女而言,無疑是最深的一記當頭棒喝。

《水中之書》是部詩意的作品,比起企圖文以載道快樂的本意,我更願意將其比擬為一樁夢幻童話。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裡,何實面對著玻璃大窗上的雨點紛紛欲辨其意,但童話又哪經推敲?觀者只需在某個當下捕捉能夠映照自身的快樂,便是水中之書所能記下的美好。

《水中之書》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9/5/1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賴聲川舉重若輕地以(不)快樂包裝了一場通俗劇,加入了穿越的手法,卻深沈演繹一場逆寫歷史的魔幻寫實。東亞與中國廿世紀的創傷歷史,並沒有在今日看似平坦而無邊境/盡的資本世界中消失,它以更細微、更精巧、更無意識的記憶裝置,遊走在下一代與下下代的香港、台灣、日本、英國……之中。(汪俊彥)
5月
24
2019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