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快樂如水,匯集成悲《水中之書》
5月
31
2019
水中之書(表演工作坊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39次瀏覽
徐妙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士學位學程學生)

賴聲川歷經了七年的時間,完成《水中之書》。

創作故事的時間背景也從2009年金融風暴過後的香港,忽倏地來到了2019年政經動盪的台灣。有趣的是,原先為了因經濟低迷而「不快樂」的香港人所寫之作品,放在了今天的台灣,竟然也成為了某種適情適理的暗喻,可見關於「快樂/不快樂」的議題已然成為跨時代的共鳴。觀者不禁慨嘆,究竟該為作品的適切而樂,還是要為這十年的裹足不前而悲嘆?

在資本主義至上的香港,但凡能用錢解決的事情,就是小事。缺什麼?買就是。何實(何炅飾)是一名留學歸國的成功青年,他與大學同學小蕭(鳳莉飾)相準了「販賣快樂」的商機,於是合夥開了「快樂學」教室。然而,當快樂的獲取變成與鈔票的收入等義,何實的內心卻日漸空虛,於是「快樂」淪為一種形而上的口號。對於小蕭和其男友(屈中恆飾)而言,他們所營運的公司能夠順利上市,才是目標。故事的轉折開始出現,何實意外得知自己繼承了一棟海邊老房子,若能順利將房子脫手,便能籌滿公司上市的費用,「快樂」似乎唾手可得。然而,這一棟位於坪洲小島的海邊老屋,卻埋藏了何實的身世謎團;幾經猶豫周折,何實都沒能下定決心賣掉自己與過往的唯一連結,而老屋旁屢屢出現出現的神秘女孩水兒(簡嫚書飾),則為何實找到了現實生活中關於「快樂」的意義,也為自己的神秘身世,揭開了薄紗。

其實,作為一齣賴聲川為都市男女所熬製的一碗最濃郁的心靈雞湯,劇中的關鍵角色——水兒,則為整齣戲增添了魔幻色彩。

2010年,《水中之書》曾以《快樂不用學》之名來台演出,而此次的第三度改版,改以何炅擔綱男主角演出;相較於初版的香港話劇團版本與2010年來台演出的《快樂不用學》,此次賴聲川因為何炅的加入而更改了劇情的主線,新增了「何實」這個角色,讓原先的男女主角退居二線,並將水兒穿越的故事嫁接在「何實」身上,變作他的母親。雖未有機會看見原版的演出,但在以何實作為主角的故事線中,確實可見水兒作為何實穿越而來的童年母親之牽強處。然而,即便觀眾不適應於過多巧合/意外的劇情轉折,水兒作為劇中角色,確實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她的不諳世事與對外在世界的疏離,彷彿給了水兒一層防護網,保留了快樂最初的模樣。在水兒的童言童語中,還原了充盈著物質享樂的香港一個真實的樣貌,可能是往返坪洲小島船隻上所見的夕陽餘暉,又或者是遊樂園絢爛的煙花殞落。她以自身的悲苦經歷映照著純潔無瑕的本心,對於香港無乘載歷史之痛的青年男女而言,無疑是最深的一記當頭棒喝。

《水中之書》是部詩意的作品,比起企圖文以載道快樂的本意,我更願意將其比擬為一樁夢幻童話。在童話故事的世界裡,何實面對著玻璃大窗上的雨點紛紛欲辨其意,但童話又哪經推敲?觀者只需在某個當下捕捉能夠映照自身的快樂,便是水中之書所能記下的美好。

《水中之書》

演出|表演工作坊
時間|2019/5/10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賴聲川舉重若輕地以(不)快樂包裝了一場通俗劇,加入了穿越的手法,卻深沈演繹一場逆寫歷史的魔幻寫實。東亞與中國廿世紀的創傷歷史,並沒有在今日看似平坦而無邊境/盡的資本世界中消失,它以更細微、更精巧、更無意識的記憶裝置,遊走在下一代與下下代的香港、台灣、日本、英國……之中。(汪俊彥)
5月
24
2019
然而藉由權力跳轉的操作方式將笑點隱藏在文本結構裡,提供感官娛樂之外的意趣,演員也因著事件的推進能在轉折處強化角色立體感,讓角色生動鮮活,彎彎繞繞之間驚喜不斷
10月
10
2024
《喜妹夢遊仙境:兒童的焦慮劇場》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互動式的演出,成功將孩子們內心的焦慮與渴望具象化,讓他們在觀賞過程中感受到成長的力量與啟發。這不僅是一場奇幻的冒險旅程,更是一段探索自我、面對困難與追尋成長的旅程。
10月
08
2024
在這次演出中,放大的劇場空間,使得導演與舞台設計必須改變觀眾的位置與視角,讓他們從視野有限的共乘者,變成了全知的鳥瞰者,不能參與,只能旁觀。
10月
07
2024
編導並未安排更流暢且有意義的換場,彷彿唱完一首歌,然後再下另一首的前奏,這齣戲就可以準備開始進入下一段,於是《織男・彼赫巫》大概就是十一首MV的歌單播放,不需要準確連結,也無法有效縫合、或是構成「一個」完整的敘事。
10月
04
2024
《織男.彼赫巫》作為一齣主打泰雅族的原創歌舞劇,但觀點卻與一般的戲劇無異,訴說應該尊重多元性別的差異,卻並未著重在泰雅族身上的異同進行延伸;講述了織布對於泰雅族而言無可取代的獨特與意義,卻也未就此解釋男性不可織布的緣由。
10月
01
2024
《夜燈》不僅僅作品本身小而精巧,連觀眾人數也是不到五十人,因為空間有限,在小小的坐墊上互相緊挨著,形成一種親密的觀賞經驗。
9月
25
2024
綜觀三齣作品,「尋死」命題的有效,基本建立在對於勞動現狀莫可奈何的絕對信任上。然而從勞動狀態、精神缺失到尋死展演,真正具有推演關係的僅有末二者,也就是各種精神狀態的缺失才是促成死亡的動機。
9月
24
2024
一小時上下的泰國廣播電台擷取引出了討論「媒體會如何形塑國族認同?」媒體甚至含括戲劇,劇中我們像在凝視整個泰國社會,然而追根究柢我們還是在觀看導演和編劇提供的虛構的真實,這樣的思考上的錯落感好像帶出一種後設的態度又或來回辯證的關係,令人不由驚喜 。
9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