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有煮就好,其他都不重要《少女須知(後)》
9月
22
2020
少女須知(後)(蘇品文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93次瀏覽
潘洛均(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學生)

蘇品文的《少女須知》系列,用廿一世紀的視角回應上個世紀出版的同名書籍「《少女須知》一本教導女性如何做一位少女的『指南』」。前兩年的《少女須知》、《少女須知(中)》接續入圍台新藝術獎,今年的《少女須知(後)》獲得臺北藝穗節的年度藝穗獎,是一齣烹飪的獨角戲。

表演位於大稻埕的「思劇場」,一個像是閱覽室的實驗性展演空間。進入表演場地時,赤裸上半身的蘇品文如隨意倒臥在地上的濟公,手上的扇子變成梳子。在一陣寧靜中,她坐了起來,開始梳頭髮,漂染過的乾枯頭髮被梳子扯下,有些無聲地落地,有些糾纏在梳子裡,及腰的辮子整齊懸掛在後。戴上耳機,再粗魯地穿上手套,被扯破的纖維揭示主角是一位不羈的女性。她大力將兩個木桌拖離牆壁,不在意桌子和地板摩擦產生的巨響,將它們並排成長方形,接著走到牆壁上的書櫃,拿出《少女須知》一書,翻開〈獵取男人的方法〉章節,放在桌上,再拿出一桶食材及電鍋,搖頭晃腦地按照桌上的「食譜」做菜,一邊處理食材一邊脫去下著。沒有刀子,她蹲起馬步,像是在運氣一般,全神貫注看著手上的木耳,「哼」一聲將它撕成兩半,一氣呵成,然後用拳頭打扁香菇、徒手將手上的橄欖捏出汁液、將地瓜啃成一段段⋯⋯把食材都丟進電鍋裡後,加上豆瓣醬調味,按下電鍋烹飪按鍵,用一絲不掛的身體爬上「料理台」,並將手腳撐在電鍋上,加熱食物和她自己,剛才隨性的態度已全然消失,改以嫵媚的姿態扭動身軀,從嬌喘、呻吟、低吼到哀鳴,蒸氣在身體凝結成水珠,和汗水和在一起,儘管全身顫抖也不曾離開電鍋上方。空氣中漸漸瀰漫著辣醬香氣,被熱氣肆虐的肌膚再也承受不住疼痛,便以眼淚釋放。打開電鍋,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她躺在桌子底下,試圖用呼吸的起伏讓自己冷靜,眼眶是濕潤的。最後,蘇品文站了起來,穿上衣服,下台一鞠躬。

一開始主角的人物設定是一位男孩子氣的女性(要是沒有露出乳房,可能會讓觀眾以為是一位男性)。料理台上長型的蔬菜和香菇、橄欖的組合像是對男性器官的解構,而木耳則像是保險套,象徵著對生育這個社會責任的開啟,從不莊重的「切菜」態度得知她輕藐男性,抑或藐視父權,而她卻按部就班地依《少女須知》這本食譜做菜。扭曲的女性胴體加上喘息聲,無疑會聯想到性愛場景,然而這一定是感到性快感的反應嗎?拜色情片所賜,女體已然被符號化,女優為了滿足男性為主的客群,賣力展現最煽情的樣貌,觀眾卻不一定知道這是演戲,甚至信以為真【1】,使得筆者分不清楚這是感到舒服還是痛苦的反應。最後的哭泣是壓抑的爆發,也是沈痛的控訴:女性在檯面上要迎合社會,這些辛酸是電鍋的蒸氣,看似稍縱即逝,痛處卻是真實存在著;檯面下得自己調適傷痛,還要自己擦乾眼淚站起來,因為獨立堅強的女性,才是在現今社會中為人稱道的。

如果每個時空都有一本女性指南,千禧年的台灣女性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在教育普及之下,理性近乎成為普世價值,獨當一面、有權有勢的女人才足以被冠上「成功的女性」的稱號,這樣的社會風氣讓女性不再是第二性,而是陽剛和陰柔並蓄的主體。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在著述中提及,父權體制是以控制為中心,發展出權力、競爭和階級制,他也提到父權體制歷史悠久且根深蒂固,因此賦予女性和男性同等的權利是最快速達到平等的方式【2】。十八世紀女性主義哲學家瑪麗・沃斯頓考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 1759-1797)認為「女性和男性一樣都是理性的存在,應該獲得教育權和參政權」,其褒揚理性的主張,正是今日女性遇到的問題【3】,我們可曾懷疑主流的理性價值觀,其實是父權體制的支流?在爭取和男性並駕齊驅的同時,其實再次鞏固男性建構的社會體制,這樣子無視個體差異性的「速食平等」,讓社會只想看見飯鍋裡的成果,感性的感受從來不是被正視的問題。

蘇品文以「台灣歹查某」的方式詮釋女人這本「劇本」,縱然以現在的眼光看《少女須知》這本書有多麽荒謬,女性仍是父權社會的支配角色。

註釋

1、林芳玫(1999)。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像。台北市:女書文化。

2、亞倫・強森(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市:群學。

3、劉亞蘭(2008)。平等與差異:漫遊女性主義。台北市:三民。

《少女須知(後)》

演出|蘇品文
時間|2020/08/31 16:30
地點|思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少女須知(後)》的「後」暗示了三部曲的完結,但所產生的意義卻不斷綿延,就連寫作的當下,詮釋與意義依然不斷翻轉,而無法給出一個結論。但對沒看過前兩部作品的我來說,「後」可以解讀為「post-」,對於身為觀者的我來說,意義與詮釋產生於觀賞之後的不斷思考,因此《少女須知(後)》不是一個敘事的結尾,而是一個意義生產的開頭。(李宗興)
9月
07
2020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